施炳培 卜懷娣 汪 令 曾紀驊
(上海醫(yī)科大學兒科醫(yī)院,上海200032)
摘要觀察37例患兒治療前后骨密度的變化,結(jié)果,治療后32例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占86.5%。BMC從治療前的0.141±0.054上升到0.193±0.078,BMC/BW從治療前的0.195±0.084上升到0.284±0.094,P<0.001。說明中醫(yī)的腎與腦的關(guān)系密切,補腎能起到益智和促進生長發(fā)育的作用。
主題詞小兒腦性癱瘓/穴位療法水針骨密度
腦性癱瘓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個月內(nèi)發(fā)育時期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征[1]。長期以來,臨床應用藥物、手術(shù)矯形、功能訓練或切斷脊神經(jīng)纖維等方法治療,但效果均未能肯定。近年來各地采用針灸等方法治療腦癱均取得了一定效果[2],但對其作用機理的研究,報道甚少。為此,我院在采用穴位注射為主治療小兒腦癱取得較為滿意的基礎(chǔ)上,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針灸治療前后橈骨骨礦含量值,以探討其作用機理,現(xiàn)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本組37例中,男25例,女12例;年齡最小2個月,最大6歲,其中2月~1歲9例,1+~3歲16例,3+~6歲12例。引起小兒腦性癱瘓的原因很多,其中圍產(chǎn)期窒息21例,先天愚型1例,顱內(nèi)出血1例,腦炎2例,早產(chǎn)低體重兒3例,母孕期感染6例,原因不明3例。
1.2癥狀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并伴有智力低下、語言障礙、癲癇、視聽覺障礙等。其中智力明顯低下33例,智力低下4例;不會講話19例,口齒不清5例;四肢癱瘓18例,雙下肢癱瘓13例,偏癱6例;流涎4例,聽力障礙5例,失明2例。
1.3實驗室檢查
檢查了15例患兒CT,其中正常7例,異常8例。
1.4測試方法
儀器采用中國測試技術(shù)研究所生產(chǎn)的SPA4骨礦分析儀,放射源為1251,測定部位為橈骨中外1/3交界處,每例測2次,取平均值。常用參數(shù)為骨寬度(BW,cm),骨礦含量(BMC,mg/cm)、骨密度(BMC/BW,mg/cm2)。每例病人均于治療前檢查1次,治療30次后復查1次,觀察治療前后的骨礦含量變化。
2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穴位注射治療[3],主要穴位分3組:①啞門、腎俞;②風池、足三里;③大椎、內(nèi)關(guān)。合并有其它后遺癥狀者,可再按具體癥狀,或針對主要癥狀,選取下列配穴1~2個。上肢癱瘓:肩、臂?、浅亍⑼怅P(guān)、尺澤;下肢癱瘓:環(huán)跳、殷門、委中、髀關(guān)、陽陵泉、血海、昆侖;吞咽咀嚼困難:上廉泉、合谷、頰車、翳風;語言障礙:上廉泉,通里;視力障礙:承泣、球后;聽力障礙:聽宮、翳風。頭部穴位選用腦活素注射液,四肢軀干穴位選用乙酰谷酰胺、醒腦靜或活血化瘀類中藥制劑,眼部穴位用維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入藥液1~2 ml,眼部穴位注入0.5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