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瑜 詹育和 何軍鋒
湖南省株州中醫(yī)藥學校針教研組(412002)湖南中醫(yī)院九八研究生
關鍵詞推拿手法實驗研究綜述
推拿手法的應用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采,在臨床各科廣泛得到使用,它是祖國醫(yī)學治療學中頗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對推拿手法的研究以臨床報到為多,而對其實驗的研究相對較少,茲就近幾年推拿手法在實驗方面的研究作一綜述:
1手法質控圖的研究ッ氏[1]采用自制推拿手法測定儀將推拿手法轉變成一種波形,并記錄下來,其中波的寬度表示每一次推拿手法動作所需要的時間;波的高度則表示用力的大?。徽w波形反映一次推拿中各方面力的相對變化情況。把施術者手法的波寬、波高兩參數(shù)分別轉化成在事先已編好的該手法的標準頻率和力度均勻度質控圖上的點時,即可得知該手法的操作情況:當點位于上下警告限內表示手法合格;超出上下警告限但未超出上下控制限內表示手法誤差大;當超出上下控制限的點則表示手法誤差太大。毛氏對該質控圖進行評估:手法較好的老師和經(jīng)常練習的學生80~95%的點落在上下警告限以內。此外,由于該方法準確地表達了推拿手法的質量,有較客觀的指標,故既可作初學者受試、自測和指導初學者手法練習,也可用于名老中醫(yī)獨特手法的記錄和研究。
2足部按摩的胃電圖研究ゼ質溪[2]觀察按摩足部胃反射區(qū)對胃電圖的影響。27例受試者均先描記3分鐘空腹胃竇部胃電圖。停機后以單指扣拳法按摩右足胃反射區(qū)(第一跖骨關節(jié)下方約一拇指寬)2分鐘,刺激量以受試者感覺局部酸脹為度,按摩后隨即再描記3分鐘胃竇部胃電圖。結果顯示按摩后胃電圖參數(shù)改變呈雙陽性變化:參數(shù)偏低者明顯升高,而參數(shù)偏高者明顯降低(ρ<0.01~0.001),同時伴波形節(jié)律在一定程度上的良性調整,均趨于正常,而按摩前參數(shù)正常者按摩后無明顯變化。作者認為:人體某一組織器官(功能區(qū))均存在相關的反射區(qū),在兩者之間的各種內在聯(lián)系中,生物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足部胃反射區(qū)對胃圖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
3按摩與肺活量ノ涫溪[3]推拿對人體肺活量影響實驗觀察。以30名健康男生為受試對象,隨機分為對照及推拿兩組,取穴:以100次/分的頻率按揉缺盆、中府、云門各2分鐘;擦膻中及橫擦兩側胸大肌各2分鐘,透熱為度;擦兩側膀胱經(jīng)第一側線,透熱為度以80次/分的頻率按揉兩側肺俞共5分鐘;拿肩井、搖上肢后用抖法放松,約5分鐘。推拿組作推拿前后肺活量測定,而對照組作20分鐘前及20分鐘后測定。結果:對照組中前后肺活量的差值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推拿組前后肺活量的差值及推拿后推拿組與非推拿之對照組的肺活量的差值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推拿能夠提高人體的肺活量。并認為這主要是推拿加強了膈肌等呼吸肌的收縮舒張功能。
4運動后推拿的研究フ允溪[4]對推拿作用機理的探討。31名受試對象人為運動后按摩組(實驗組)和運動后不按摩組(對照組)。其中按摩組中的受試對象在運動后采取臥位,運用滾法在不同部位進行推拿:在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合谷,背部取心俞,下肢取伏兔、陽陵泉、承山。推拿后予以30分鐘的休息恢復期(對照組為運動后60分鐘的休息恢復期)。結果為:①脈搏數(shù):推拿上肢時有脈搏有所下降(P<0.001),推拿背部時脈搏增加;下肢在恢復期脈搏下降(P<0.001)。②血壓:推拿背部時收縮壓、舒張壓變化很大(P<0.001);推拿上肢時有變化(P<0.05);推拿下肢時血壓變化不大。③血氧飽和度:推拿上肢變化不大;背部與下肢明顯下降。④皮膚溫度:在按摩組中,推拿出現(xiàn)一時性下降,然后各部分皮膚溫度均上升。在對照組中,運動結束后觀察60分鐘恢復期,脈搏沒有恢復到安靜狀態(tài),且血壓變化似乎不大,對照組中皮膚溫度在進入恢復期下降。提示:推拿脈搏很快恢復到安靜時狀態(tài),說明心泵血功能加強;推拿后耗氧量下降提示心功能改善;推拿后血壓下降相當顯著;推拿后皮膚溫度高于安靜時狀態(tài)促進和加速了血液循環(huán)。
5運動與脾虛泄瀉バ焓溪[5]觀察推拿對脾虛泄瀉模型大鼠的作用。SD雌大鼠30只分對照組、模型組和推拿治療組。手法:取大鼠相當于中脘、天樞兩穴區(qū),采用按揉手法。操作頻率100次/分,用力約4牛頓。用苦寒中藥大黃復制出脾虛泄瀉大鼠模型,觀察推拿手法對其影響,發(fā)現(xiàn)在癥狀上、體重上,胃腸組織形態(tài)生化指標等方面均有改觀。其中模型組的白細胞數(shù)和淋巴細胞數(shù)與對照組相比顯著升高(ρ<0.01),并高于推拿組(ρ<0.05)。推拿治療組的白細胞數(shù)和淋巴細胞數(shù)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模型組紅細胞、蛋白含量明顯低于對照組(ρ<0.01),推拿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模型組和推拿治療組的免疫復合物量明顯高于對照組(ρ<0.01)。作者從抗炎等方面證實了中醫(yī)推拿治療脾虛泄瀉的手法作用。
6斜扳運動學的電腦研究ズ釷溪[6]斜扳時完整腰椎三維立體運動的研究。實驗對象為L1-5的完整腰椎標本,設計了平行光脊柱三維運動測量系統(tǒng),改進加載方法以更好模擬脊柱推拿手法,設置7個腰椎特定點,將觀察圖象動態(tài)變化輸入計算機系統(tǒng),應用工程系統(tǒng)轎車學中剛體轉移計算理論進行計算,獲得腰椎及其后部結構在模擬推拿加載時的三維運動量。根據(jù)右旋時完整腰椎的三維運動結果,發(fā)現(xiàn)在左側臥位斜扳時,右側關節(jié)突等構成神經(jīng)根管壁結構發(fā)生定向位移,在各節(jié)段可以不同,但其主運動軸位移的結果可直接擴大神經(jīng)根管,或牽拉,緊張小關節(jié)囊韌帶和黃韌帶而擴大神經(jīng)根管。
7按摩足三里的胃電研究ヂ硎溪[7]觀察推拿健康人足三里對胃電的調節(jié)作用。手法:用一指禪法施受試者足三里,手法輕重以受試者感酸脹為適度,手法頻率控制在120~160次/分。觀察對健康人足三里推拿前后的體表胃電圖,并以百會穴作為對照。結果發(fā)現(xiàn)推拿足三里對胃體及胃竇的胃電波幅起到了雙向調節(jié)作用,即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ρ<0.05),胃電頻率無此作用。對照穴百會的波幅及頻率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意義。作者認為推拿正常人足三里對胃電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的機理是:在胃的不同的機能狀態(tài)下,迷走神經(jīng)的興奮性與抑制性纖維對推拿手法反應性不一致所致。
8按摩與抗病能力ブ焓溪[8]對體弱易感動物模型進行了按摩治療的實驗研究。將造模成功的15只體弱易感兔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手法按摩組(簡稱治療組),另一組為自然恢復對照組(簡稱對照組),此外另設正常對照組(簡稱正常組)。治療組采用捋捏、三揉、三里求的按摩手法復健。捋耳尖:醫(yī)者用雙手拇指由遠端耳尖向近端捋100次;捏脊:從兔尾部沿脊柱兩側對稱性地用力捏起,從下而上做5遍。揉迎香、大椎、關元各100次。按前三里、后三里左右側各50次。治療要求,每穴按摩約2分鐘左右,按摩頻率為每分鐘60次,每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共做2個療程。操作手法剛柔相濟,由輕至重,實測約為0.5kg左右壓力。結果:經(jīng)按摩治療的體弱易感兔體重增重明顯好于對照組,其組間比較差異顯著(ρ<0.05)。而室外耐寒實驗中按摩組耐寒能力和易感發(fā)病率明顯好于對照組。從治療后各項免疫指標變化來看,除IgA外,各項指標與正常組無顯著性差異(ρ>0.05),而對照組各項指標均處于未恢復狀態(tài),它說明按摩治療在增強兔體抗病能力方面,具有較大的提高和調節(jié)體液和細胞免疫的作用。
9抖法的運動學研究パ釷溪[9]對于抖法進行了專題研究。實驗方法:用攝像機攝錄手法全過程,然后慢放,記錄手法全程抖動次數(shù)、幅度等。實驗測試了三位手法嫻熟,具有中高級職稱的醫(yī)生手法。實驗結果:每次作上肢抖法的全過程時間在35秒鐘左右;作抖法每項分鐘抖動次數(shù)在247~438之間;抖動頻率高者其抖動幅度小,抖動頻率低者其抖動幅度大;抖法的抖動軌跡近似于一條直線的弧線,線長及幅度為0.93~1.46cm。通過實驗,作者認為上肢抖法的頻率等參數(shù)應視患者病情而定,病情較重者頻率稍慢約每分鐘247次左右,其抖動幅度在1.46cm左右,病情較輕者頻率可以稍快些,頻率可達每分鐘438次左右。
10推拿的血液動力學研究ブ蓯溪[10]觀察丁氏滾法推拿不同頻率、力度和作用時間對血液動力學影響。對20名健康人的右下肢遅窩處作丁氏不同頻率(分別為60次/分、120次/分、180次/分),不同力度(分別為3kg、7kg、10kg)和不同時間(分別為2.5分鐘、5分鐘、10分鐘)的推拿。由多普勒超聲及手法動態(tài)測試儀等組成的推拿手法動態(tài)信息測錄系統(tǒng)檢測的血液量增殖結果為:頻率120次/分與60次/分有顯著差異(P<0.005,12次/分與180次/分有差異(P<0.05),而60次/分與180次/分無差異(P>0.05);力度3kg與7kg有顯著差異(P<0.05),7kg與10kg有差異(P<0.05),3kg與10kg無差異(P>0.05);時間2.5分鐘與5分鐘有顯著性差異(P<0.005),5分鐘與10分鐘無差異(P>0.05),2.5分鐘與10分鐘差異有顯著性(P<0.005)。提示在一般情況下,丁氏滾法推拿以120次/分、7kg力度和5分鐘為好。ソ嵊錚憾雜諭頗檬笛檠芯浚在80年代曾開展了生化機理、血流動力學、生物電和生物力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并在某些方面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如認為推拿的鎮(zhèn)痛作用主要與5-HT(5-羥色氨)有關;推拿有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和改善淋巴循環(huán)的功效;推拿有調整內分泌等作用。從近幾年來的發(fā)展趨勢來看,不少研究機構開始從免疫學方面探討推拿的治療機理和從物理學方面對手法進行重現(xiàn)的研究(如通過示波器等)。此外,也有不少的研究機構從??品矫鎸ν颇玫南嚓P課題結合現(xiàn)代科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侯氏[6]的斜扳時完整腰椎三維立體運動的研究和房氏[11]脊柱推拿手法研究進展及王氏[12]脊椎正骨手法的生物力學研究進展,體現(xiàn)了對脊柱手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這種做法有利于加深人們對推拿手法的深入認識,使推拿這個中醫(yī)藥瑰寶的花朵綻放更美。
參考文獻
[1]毛國慶,等.用質控圖檢測推拿法的初步嘗試.按摩與導引,1992;(4):1~2
[2]賈楊,等.按摩足部胃反射區(qū)對胃電圖的影響及機理的探討,按摩與導引,1994;(6):6~8
[3]武永利,等.推拿對肺活量影響實驗觀察.按摩與導引,1995;(2):1~3
[4]趙國新,等.推拿作用機理的探討.按摩與引導,1995;(5):6~12
[5]徐俊,等.推拿對脾虛泄瀉模型大鼠作用的初探.按摩與導引,1995;6:1~2
[6]侯筱魁,等.斜扳時完整腰椎三維立體運動的研究。中國骨傷,1996;9:
[7]馬崢嶸,等.推拿健康人"足三里"穴對胃電雙向調節(jié)的實驗觀察及機理初探.按摩與導引,1997;(4):9~11
[8]朱升朝,等.體弱易感動物模型按摩治療的實驗研究.中醫(yī)雜志,1998;39(2):110~112
[9]楊國平,等.上肢抖法幾個參數(shù)的測定.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98;22(3):44
[10]周信文,等.丁氏滾法推拿不同頻率、力度和作用時間對血流動力學影響的實驗觀察.上海中醫(yī)學雜志,1998;(6):42~44
[11]房敏,等.脊柱推拿手法研究進展.按摩與導引,1996;(6):40~42
[12]王志泉,等.脊柱正骨手法的生物力學研究進展.按摩與導引,1998;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