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延耀
什么是“孤獨感”呢?心理學家認為,孤獨感就是自己感到與世隔絕,內(nèi)心充滿孤單寂寞的心理狀態(tài)。確切地說,孤獨感可分為兩類:外在的孤獨感和內(nèi)在的孤獨感。
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此外,中年不幸喪妻,遺孀凄涼度日,老處女的落寂心境,以及多年漂泊在異鄉(xiāng)外地的天涯倦客,私生子的孤苦無靠,或某種原因被人類社會遺棄,與人類社會隔絕的人,他們所感受到的孤獨,屬于外在孤獨感。這是一種機緣性的、具體的、浮在表層上的心理意識。只要外界環(huán)境一變好,這種孤獨感便會煙消云散。如魯濱遜一回到英國文明社會;某老漢喜得責子;老處女邂逅奇遇一位鐘情的男子;春風一夜之間,竟成為一朵歡娛嫌夜短的夏日遲開的玫瑰。
內(nèi)在的孤獨感則是一種最深層次上的心理意識。它常常是朦朧的,莫可名狀和說不太清的。正因為說不太清,所以具有一種根本的、永恒的、無法驅(qū)散的哲學性質(zhì)。即便是身處車水馬龍或燈紅酒綠的人群之中,或生日晚會上,或伉儷繾綣之情的蜜月旅行,或在兒女繞膝的天倫之樂中,這種“根本的孤獨感”也會“爬”上人的心頭。
人們大都不愿過孤獨、寂寥的生活,青年尤其如此?!皼]有誰比青年從他們的孤獨小房里,更加用充滿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的了。沒有誰比青年從他們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觸和理解外界世界的了。沒有誰比青年更加向遠方世界大聲呼喚的了”。德國心理學家斯普蘭格,生動地描繪了青年人渴望擺脫孤獨和寂寞的心情。
青年需要友情和溫暖;渴望得到成年人對他(她)們的理解、關(guān)心、愛護、體貼和幫助;渴望社會的承認和尊重,這無疑是正常的。但一味地恐懼孤獨,認為孤獨感毫無益處,那么就未免偏見了,也大可不必。
對于人類文化創(chuàng)造來說,孤獨感并不是一件壞事。也許,人才在好的環(huán)境,優(yōu)越的條件下培養(yǎng)出來,天才則在孤獨感中自己成長。因為孤獨感會使人處于一種自我發(fā)現(xiàn)的緊張狀態(tài)。
大學畢業(yè)那年,我被分配到中學教書。那是一所位于桐柏山深處,遠離家人,遠離朋友和同學的學校。剛?cè)ツ顷囎?,整天見到的是一副副陌生的面孔,既沒有一個可以談心的朋友,也找不到一個可以訴訴苦的親人。我常常感到?jīng)]有人理解自己。山村學校的生活是那么單調(diào),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輔導,天天一個模式。面對一個個冷清的夜晚,讓人心焦,黯然,難捱!于是,我常常開小差,跑回家找兒時的伙伴侃大山。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結(jié)識了一位特級教師,并成了他家的常客。知道我的情況后,他和我談起了孤獨。他說:“我也有過類似你的經(jīng)歷,那時我恐懼孤獨,詛咒孤獨,埋怨沒人理解自己,到處尋找沸騰、熱烈的生活。然而,這一切都無濟于事,只能是‘借酒澆愁愁更愁。后來,我經(jīng)過認真地思考、觀察發(fā)現(xiàn):從古至今,那些執(zhí)著的先行者、遠行者、獨創(chuàng)者和當今的改革者,往往都有過不被理解的遭遇。屈原在汨羅江畔發(fā)出的聲聲嘆息,陳子昂幽州臺上發(fā)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呼號,都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古來賢者皆寂寞的濃重的孤獨感。從審美角度來看,孤獨既是一種處境,又是一種調(diào)動‘創(chuàng)造潛能的審美心態(tài)。只有忘掉賞罰毀譽,摒棄私心雜念,排除外界干擾,才能使心靈空明、虛靜。靜則空,‘空則靈氣往來,靈感之君方能登堂入室,創(chuàng)造潛能才涓涓涌出。從人格美來看,也極需要甘于寂寞,敢于另辟蹊徑,獨思獨行的品格。淺薄的快活和廉價的感官享受,遠不如處在根本的孤境中并力圖去沖破它來得幸福。這是搏斗的、不斷超越自己、超越時空局限的高貴幸福。缺少了寂寞,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所以,我們應(yīng)該很好地認識孤獨,只有客觀地認識了它,才能利用孤獨,戰(zhàn)勝孤獨,駕馭孤獨,變得不知孤獨……”
在這位特級教師的開導下。我開始重新審視和對待生活。
我一方面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尋找樂趣,另一方面利用業(yè)余時間向書籍求教,和書中的人物“交朋友”。讀書讀到感慨之時,我就挑起了筆,寫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開始,我僅僅是寫給自己看,后來我又寄往報刊編輯部,讓別人看。記得我的處女作《生活之美源于健康的心理》發(fā)表之后,我是那樣忘乎所以,一頓飯吃了五個饅頭!文章的陸續(xù)發(fā)表,給我?guī)砹藷o比的歡欣,許多讀者給我來信,我們借“鴻雁”暢談理想、個性和未來。依然是那所學校,依然是那間小屋,但我再也沒孤獨之感了。現(xiàn)在我做起了秘書工作,環(huán)境變了,熟人多了,又有了美滿的家庭和溫柔的妻子,但我仍沒忘了晚上坐在寫字臺前,在書籍中尋找朋友,讓筆墨來預防內(nèi)在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