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玉光 齊 戈 等
由來已久
“知識愈多愈反動”的說法,并非“四人幫”的創(chuàng)造。它也可能是穩(wěn)定統(tǒng)治的寶訓。老子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對民要“強其筋骨,弱其心智”,是歷代統(tǒng)治者遵奉的格言。如果違反了它,“災必及其身”。
至于“書讀得越多越蠢”,則多發(fā)自一些知識分子的牢騷。
誠然,多讀書有變成書呆子的危險。但是人們對某一事物,一旦沉溺入迷,達到耽樂的程度,都有變呆的危險,并非讀書這一行特別危險。所以世上有書呆子,也有戲迷、影迷、球迷。一些球迷的呆勁,并不亞于書呆子。
廣西 鄒玉光
各有不同
第八期小愚之文,大膽地介紹了西方基督教神學思想和《圣經(jīng)》思想對西方科學發(fā)展的出人意想的影響,從而揭示出文化系統(tǒng)內(nèi)部運動的相關(guān)機制,提醒人們“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為社會進步的積極因素。這些思想對于我們來說是新穎的。但小愚文沒有能向我們進一步指出:我們不是要把西方基督教教義和《圣經(jīng)》直接搬過來——那是做不到的,因為東方的宗教意識是在于內(nèi)在化為“大智慧”(“圣”)的“佛”;而此在于外在化(“對象化”)的超驗、超世的“神”——而是要學習近代以來西方在其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的基礎(chǔ)上,對于基督教教義和《圣經(jīng)》從各方面所做的“解釋”,因為正是這適應和推動了歐洲近代市民社會的進步。
齊 戈
我讀《讀書》
用一種夸張的姿態(tài)妄圖把聽眾帶到自己用手不斷指著的莫須有“境界”是流行歌手和牧師們慣用的伎倆?!蹲x書》沒有這種姿態(tài)。我讀《讀書》。
“過情”則“矯”,“矯情”必“偽”。真不如聽老農(nóng)話桑麻,語語有味。《讀書》常似老農(nóng)。我讀《讀書》。
當相聲演員們必須齊心合力去搔聽眾腳心才能引起“咯咯”笑聲時,《讀書》只用一個眼神就傳達了“似請麻姑癢處搔”的奇趣。我讀《讀書》。
寒燈枯坐,百無聊賴,突然想起丁聰漫畫,不禁破涕為笑。我讀《讀書》。
只要聯(lián)合國不承認扣押人質(zhì)是正當行為,我就會讀《讀書》。
武漢 程亞林
豈可忘卻?
《讀書》近載《苦難記憶》,說的是“整個人類的不幸”,要求人們“不把過去的苦難視為與自己的個體存在無關(guān)的歷史過去”。我們也有過“種種人為制造的苦難”;身為現(xiàn)存者,我們也有著“自己個人的存在性”;底事究屬相關(guān)抑無關(guān)?——好個“苦難記憶”!
稍得溫飽,衣食無虞,即以為“萬物皆備”,于是錦衣玉饌,鐘鳴鼎食;我們民族于“吃的文化”頗為“武化”呢!似乎早已忘卻三十年前大伙兒面有菜色、野有餓殍的時期。“文革”甫去,竹帛煙殘,街頭搜購古舊圖書的招貼赫然,令人凄哀椎心。十載經(jīng)營,十載生聚,文化田疇方始回黃轉(zhuǎn)綠,然而曾幾何時,印刷垃圾竟沸沸揚揚鋪天蓋地,迫壓之下,遑論學術(shù)著作,道地的藝文類書籍也眼見“相去日以遠,衣帶日以緩”。諸如此類,不知可否目為文化茂林背面的一脈蕭條,浩劫空白之后的隱性饑饉?誘發(fā)性精神貧血蔓延擴散,后生何辜?——橫流的物質(zhì)主義和恣縱的商業(yè)行為,給人們身心帶來的已然戕害及未然禍患,在“苦難”一義上與歷史的等值。
忘卻是救主,亦是禍水。
江蘇 王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