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南
目前,食品市場貨源充足、十分繁榮,新品種、新花色層出不窮,它滿足了城鄉(xiāng)人民的生活需要,這確是可喜的一面,然而,同時亦有些使人憂慮的地方,特別是出現(xiàn)了許多食品中濫加藥物或微量元素的現(xiàn)象,這就使得一些熱衷于購買營養(yǎng)滋補食品的顧客,實際上是在無病吃“藥”,根本沒有起到“營養(yǎng)”作用,甚至造成對健康的不良影響,這是值得引起人們重視的問題。
食品不得加入藥物
食品與藥物是有嚴格區(qū)別的兩類物質。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tǒng)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食品衛(wèi)生法》第四十三條)人的一生。有成百噸的食物要通過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和泄泌,供給人體所需要的熱能和各種營養(yǎng)素,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維持機體正常的生長發(fā)育、生理功能、生活活動和生產勞動的需要。藥物,則是,“指用于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jié)人的生理機能并規(guī)定有適應證、用法和用量的物質。”(《藥品管理法》第五十七條)因此,藥物主要是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一類物質,具有明確的應用對象和范圍,更有劑量效應關系,在實際應用中由醫(yī)生掌握著嚴格的法度,“是藥便有三分毒?!笨墒牵壳霸谏鐣嫌幸徊糠秩撕蜕a單位,弄不清楚食品和藥品的關系,他們在食品中濫加藥物,據(jù)14個省的調查資料,“加藥”食品有飲料、糕點、酒類等743種,加入的藥物有人參、黨參、黃芪、當歸、鹿茸、蜂皇漿、蟲草、刺五加、川貝、海馬、天麻、杜仲、靈芝、白芍、珍珠等100多個品種。
食品中加入藥物對個別患者可能具有治療作用,但對廣大消費者的健康將帶來危害,特別是對兒童的危害最大。如人參糖、人參麥乳精、人參可樂等,人們很迷信這些人參食品,把它視為延年益壽的“高級補品”,然而,人參雖為補氣佳品,具有益氣健脾功效,但加到食品中去長期過量服用,就會出現(xiàn)胸悶、腹脹、食欲減退、煩躁、失眠、易激動等副作用,即人參綜合征。在廣東曾發(fā)生過一起給一位健康男嬰喂人參湯(約0.5~1克)數(shù)小時后造成呼吸困難、心跳減慢、胃出血等癥狀,經3天搶救無效而死的慘痛教訓。現(xiàn)在含有蜂皇漿的食品很多,其實蜂皇漿(即蜂乳)是種藥物,它不同于蜂蜜。蜂蜜是蜂皇的食物,蜂皇漿則是蜂皇的組織液,其中含有大量的激素,尤其以性激素的含量最高,小孩大量食用后會出現(xiàn)畸形發(fā)育,促使性早熟,在各地因服用含有蜂皇漿食品而出現(xiàn)性特征異常發(fā)育的兒童不乏其人,有的小孩剛上小學就出現(xiàn)第二性征。有些地方生產“鹿茸糖”,由于糖果的主要消費者是兒童,因此鹿茸這種治療陽痿不舉的壯陽藥,給兒童大量吃下去將對健康發(fā)育造成的后果當是不堪設想的。還有些地方把治療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藥物谷維素加到餅干中稱“谷維素餅干”,說是可以增加營養(yǎng),防治神經衰弱、失眠,其實谷維素調節(jié)神經功能是有一定劑量的,如超過正常用量的30倍,就反而會導致神經功能紊亂,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失眠、精神興奮等。還有些地方出售一種“減肥茶”,很受肥胖人的歡迎,但實際上含的是中藥番瀉葉和牽牛子,這兩種都是瀉藥,都有一定用量。前者一般6克即可引起腹瀉,如用量稍大,則發(fā)生惡心、嘔吐和腹瀉等副作用;后者用量更小,多用則瀉下如水,年老、體弱及孕婦是忌用的,如量過大還可出現(xiàn)血尿、腹痛、嘔吐及神經中毒癥狀。還有市場上出售的電視糖,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有的吃1粒就超過了兒童的維生素A供給量,長期服用,同樣會引起體內蓄積中毒。用藥之要,貴在得當,在食品中濫加藥品超越法度,盲目使用,必然會擾亂人體內部的陰陽氣血平衡而產生有害的影響。因此,我國《食品衛(wèi)生法》規(guī)定“食品不得加入藥物”,在美國、日本、聯(lián)邦德國、羅馬尼亞等國家的食品衛(wèi)生法規(guī)中也都有這種規(guī)定。
在我們日常膳食中有些傳統(tǒng)性食物本身就具有對某種疾病的功效;即所謂“藥食同源”,如白果,茯苓、沙棘、烏梅、牡蠣、蜂蜜、紅棗、核桃、百合、山藥、蓮子、銀耳、木耳、山楂、桂圓、苡仁、海帶、茨菇、扁豆等。如果根據(jù)健康需要調節(jié)食用即能起到食療或營養(yǎng)滋補的作用。古訓說得好,“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边@是非常有道理的,這與食品中加入藥物是不同的。如明確是為治療目的而生產的食品,應認為是食物型的藥物,這就要經過藥政部門鑒定批準后才可以生產、銷售。
補充微量元素要講究科學
微量元素是指形成活的原生質以及動物和植物的組織時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元素。據(jù)研究,人體內約有20多種微量元素,與健康有重要關系的主要是鐵、鋅、銅、鎂、鉀、碘、硒、錳、鉻、鉬、鈷、氟、鈣、磷等元素,目前已公認,在膳食中攝取這些微量元素過多或過少或不平衡時,均可影響健康或導致某些疾病的發(fā)生。如鈣和磷的攝入量以1:1為最好,鈣磷比值低,則影響鈣的吸收和代謝,鎂的攝入量過多,也會擾亂鈣的代謝。過量的鋅會干擾銅的代謝,體內鐵的適當利用需要銅的參與,但過量的銅又會大大地抑制鐵的吸收。因此,微量元素的攝入并不是“多多益善”,而一定要合理,特別是兒童對不合理攝入的微量元素非常敏感。由于微量元素在體內參與不同的生理活動,每天都必須供給一定的生理需要量,這就必須每天從食物中補充,才能保持體內的動態(tài)平衡,保證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造成體內微量元素缺乏或過多或失調的主要原因是食物、飲水中某種微量元素含量缺乏或過高。而食物和飲水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多少又與土壤中含量的缺乏或過高有關,如土壤中某種微量元素含量高,生長在這種土壤中的農作物的某種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就高,也與過度施用某些礦物質農藥有關。某些地區(qū)長期缺乏某種食物也會引起某種微量元素缺乏,如在地方性甲狀腺腫大的地區(qū),人們含碘豐富的海洋食物吃得較少,是一主要原因。
因此,在食品中是否需要強化某種微量元素,必須要在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基礎上,確實證明該地區(qū)的居民膳食中每天的攝入量不能滿足機體需要,或者在一個地區(qū)的群眾中已經發(fā)現(xiàn)某種微量元素缺乏癥,或者雖然攝入量超過供給量,但由于食物來源不合理而影響在體內的吸收和利用等情況下,才能按照國家規(guī)定添加的食品范圍和數(shù)量進行強化。如鐵元素,據(jù)江蘇省營養(yǎng)調查,每人每日攝入量可達40毫克,超過供給量3倍以上,可是從人群的健康檢查中發(fā)現(xiàn)血紅蛋白普遍偏低,貧血現(xiàn)象較嚴重,尤其是兒童缺鐵性貧血的患病率高達50%,原因可能與80%的鐵來自植物食物,植酸、磷酸和粗纖維較高,影響了鐵的吸收。如大米中鐵的吸收率僅1%,小麥為5%,玉米和黑豆為3%,而動物性食物中鐵的吸收率較高,魚類為11%,動物肌肉、肝、肚等中鐵的吸收率可達22%,據(jù)研究,如食物中鐵的平均吸收率能達到10~20%時,就能滿足生理的需要。以目前膳食結構來看還不能達到這個要求,因此,需要在食品中強化鐵元素或在膳食中增加動物性蛋白以提高食物中鐵的吸收利用率,但如果過多地攝入鐵元素,不但會影響銅、鋅等元素的利用,還可影響機體的免疫力,抑制白細胞殺菌的性能,也會增加腎臟負擔等。目前,我國規(guī)定食品中允許強化的微量元素有鋅、鐵、碘3種。其實,各種微量元素普遍地存在于谷、肉、果、菜中,只要不挑食、偏食、節(jié)食,并適當提高動物性蛋白的比例,人就可以從食物中獲得足夠的微量元素。因此,無論是預防還是治療微量元素缺乏癥,正確的途徑應該是平衡膳食,樣樣都吃,盲目生產、銷售微量元素強化食品,既不科學明智,而且還容易影響健康甚至導致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