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美
35年前,當我還是日本東京女子美術大學的學生時,《中國青年》雜志便成了我最喜愛閱讀并從中受到愛國思想啟蒙的刊物。那時我只有18歲,天天接觸美的結構、美的色彩、美的織物等等。當時《中國青年》雜志上有10多種郁風同志的設計稿,它那中國民間特有的美感深深吸引住了我。我時常在想,我應該用自已學到的東西為祖國的服裝設計事業(yè)服務。1956年,我的愿望實現(xiàn)了,我終于回到了祖國,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服裝設計師。
35年過去了。如今,當我坐在赴廣州的飛機上重又想起《中國青年》雜志給我的啟發(fā)時,當我看完了這次中國青年時裝設計大獎賽入選的400多件作品時,當我看到青年業(yè)余時裝設計者遠遠超過專業(yè)設計者的數(shù)量,形成一支朝氣蓬勃的時裝設計大軍時,我心中涌起一股長久未有的激情,仿佛又回到了我的少女時代。在這個改革的時代里,展現(xiàn)在中國青年面前的天空是多么寬闊啊,青年們的審美及創(chuàng)意遠比我們這輩人高明和豐富。就拿廣州來說;10年前,廣州的時裝設計還只是以童裝最有名,而如今,廣州的青年裝的設計大為豐富,后來居上,奪取著名次。另外,從入選作品的種類看,有日常服,有學生裝,更多的作者設計了禮服晚裝和天真浪漫的表演服。青年畢竟是青年,他們充滿了想像,在想像中創(chuàng)造,不受拘束地設計,自由地表現(xiàn)。我相信他們中間有名師的萌芽和希望。
服裝設計是以實用功能為主體的生活產品創(chuàng)造活動,首先要考慮實用的特點。實用就是生理要求、社會要求和經濟要求。其次要考慮美觀,人們穿衣的目的除了實用外,還要表現(xiàn)自己的美,無論胖、瘦、高、矮的人,都希望比真實的自己更美,這就要靠設計的巧妙了。第三還要考慮風俗。比如我國青年盡管生活已豐富多彩了,但穿著袒胸露懷的超短衣到哪里活動呢?何況中國青年與歐洲青年的體型也不一樣,身薄個矮,穿超短衣可謂暴露弱點。設計可以仿造,然而人體是天生的,不可改變。第四,設計要知流行。流行的基本點是預測心理狀態(tài)的形象化。譬如,青年的衣著有什么向往呢?他們的生活內容有什么變化呢?中國土地遼闊,變化不一,豐富也在其中。在北京流行羽絨大衣、閃光風衣的時裝,廣州卻流行超短兩件套,即便穿裘皮短大衣,腳上也透明不冷。東北流行燈泡帽,羊城流行寸頭,天津流行長毛裙……各有流行的原因,也各有不流行的實際生活內容。流行色更是如此,有無風沙,有無雨季,有無此衣料……當然不一。
這次廣大青年業(yè)余服裝設計者在實際的創(chuàng)造中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開闊了眼界,經受了鍛煉,豐富和充實了業(yè)余生活。我希望中國的服裝設計師、服裝教師,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fā),同時大膽吸收國外的設計與技術等,科學地應用,不斷創(chuàng)新,引導青年的時裝潮流。中國的時裝設計要上去,必須靠科學文化的發(fā)展,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后盾。
這次擔任首屆中國青年時裝設計大獎賽評委,使我又回到了中國青年這個充滿青春活力的行列里。我吻他們,擁抱著他們。我多么愛他們,沒有他們中國就沒有活力,中國的服裝設計事業(yè)的希望在他們身上。
我感謝中國青年雜志社和廣州電視臺成功地舉辦了這次有意義的活動,同時,我要向所有參賽的青年作者說一百次、一千次:
熱愛你們的事業(yè)吧,你們是生活美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