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收入不豐、生活條件不高的時候,是否一定要與臟亂丑陋為伴,或者一定要先用足了魚肉再裝扮形象美化居室?回答是:未必。如上海人的住宅特別緊張,幾乎人所共知了,有笑話為證:房子比老婆還難尋。但上海人即使是幾代同堂,多數(shù)家庭仍然清凈整潔。哪怕是一間陋室,也要精心布置,讓人在感覺上盡量達到明亮舒適。如果住宅稍微寬敞一些,那他們的經(jīng)營之道就愈加出色了。
我曾拜訪過幾家有幸分到新居的朋友,都是普通的青年知識分子。雖然一室之居,但裝飾優(yōu)雅。這全憑他們自己的雙手和朋友們的幫助,一點一滴操持而成。夫妻二人時常是設計師兼裱糊匠兼電工兼采購。有的人家的墻壁用的是美觀的壁紙或護墻板,有的則用一種麻制的裝飾品。地面上多鋪地毯,材料質(zhì)地各不相同,純毛或塑膠。室內(nèi)的燈具往往在五六只以上,臺燈、壁燈、落地燈、吊燈、床頭燈……安置在上下左右,或明或暗,或強或弱,各有自己的功能,根據(jù)時間和室內(nèi)情況的變化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氣氛。在他們的眼里,光線已不僅是照明,而是環(huán)境布置的一部分。所有這些,加上按照室內(nèi)面積和建筑特點購來的雅致家具,使方寸之地生出藝術的光彩,和諧、秀雅,情調(diào)濃郁。置身其間,少有狹窄、局促、不適之感。而這些住宅的建筑工藝和質(zhì)量實際上并不高。
上海人對室內(nèi)裝飾的講求還體現(xiàn)在許多個體戶經(jīng)營的酒吧、飯館內(nèi)。當你在街面上見到它們時,大多招牌醒目,門面美觀。進門后店老板會立即迎上前來引座,言談舉止溫文爾雅,耐心細致。室內(nèi)四面有的整壁鑲嵌明鏡,頓覺狹小的空間變得開闊起來。一張張小桌潔凈有序,坐椅精巧舒服。晚間的燈光柔和、色調(diào)淡雅、明暗適宜,有時還點燃蠟燭。每一張桌子的客人在這朦朧的環(huán)境里,似乎感覺不到近在咫尺的鄰座的存在,只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柜臺設置多如酒吧,里面陳列著中外名酒,外面支有高椅。在這種典雅的氣氛中,顧客很少高聲談笑,多是輕聲細語。
聯(lián)想起我在都城的居住地,有許多人家雖然所居甚寬,但至多不過墻上刷層油漆,屋頂橫吊個日光燈而已,千篇一律,極少藝術化的處理和家庭的個性表現(xiàn)。或許因為都城的氣派所致,國營飯鋪的陋習和衙門式的服務甚至傳染到許多個體戶的飯館。外觀粗糙殘敗,店內(nèi)杯盞狼藉,環(huán)境嘈雜,喧聲四起。有些店家居然效法舊日的國營飯鋪,坐等顧客上前開票,飯菜自取。這大概由于都城來往客人眾多,飯館仍然供不應求,所以“皇帝女兒不愁嫁”。
上海市的千千萬萬家庭,面對困窘的生存狀態(tài),還能盡心建設自己的生活,點綴環(huán)境,這是一種對文明的堅韌欲望,或許也是一種隨遇而安的心境的顯露。不過,就他們的生存空間而言,倒應了一句老話:螺螄殼里做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