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銘新
周錫保先生遺著《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九月第一版)是卷帙浩繁、圖文并茂的大工程,但偶有疏漏之處。在此試舉數(shù)例,供再版時參考。
一、彈墨第486頁:“其后又有‘彈墨裙,或叫做‘墨花裙,是用墨彈色而成,雅淡得別具風致。”按彈墨系清代流行的一種印花絲織物,其生產工藝屬于吹染一類?!豆沤駡D書集成》卷六八一·蘇州府部載:彈墨為用吹管“噴五色于素絹,錯成花鳥宮錦”。吹時可置天然葉片等于絲織物之上,由于葉片的遮掩即在絲織物上留下白色葉形;也可用剪成的各種紙樣和鏤空版代替。彈墨不僅可以作裙料,《紅樓夢》中就有“錦邊彈墨襪”和“彈墨幔子”。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七三年版《紅樓夢》的注釋中稱彈墨為“夾有黑線衲成行線或簡單圖案的妝飾”(第190頁),似也有誤。
二、最早的衣袋第133頁:“紫荷,也可以說是服飾中有衣袋之始?!睋P雄《方言》載:“禪衣有
三、壞色衣·袈裟·衲衣第313頁:“三衣規(guī)定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在新制的衣服上必須綴上一塊用另一種顏色的布,用以破壞衣色的整齊,所以叫做壞色衣?!蓖摚骸棒卖氖怯稍S多塊碎布補綴而成,因而又稱之謂衲衣,所以衲衣便成了僧侶服裝的通稱了”。據(jù)引文的意思,袈裟與衲衣為一物,用碎布補綴而成;壞色衣則為另一物,上僅綴一塊異色的布。這種說法恐怕有問題。
首先,袈裟是梵語kasāya的音譯,意譯即壞色衣。其二,壞色衣并非用一塊異色補綴,而是使用二重染,即復染的方法。僧衣避免青、赤、黃、白、黑五方正色,而用似黑(即緇)、似青(銅青)和似赤(濁赤)三種壞色(kasay,音譯加沙)。其三,袈裟與衲衣是兩個有聯(lián)系的不同概念。衲衣是指佛教戒律規(guī)定,僧尼衣服應用人們遺棄不取的破碎衣片縫衲而成。據(jù)《釋氏要覽》,衲衣所用衣片有施主衣、無施主衣、往還衣(包死人衣)、死水衣、糞掃衣(又包括道路棄衣、糞掃處衣、河邊棄衣、蟻穿破衣、破碎衣)。但佛教盛行后,這種戒律并沒有得到嚴格執(zhí)行。詳見上海辭書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的《宗教詞典》和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的《佛學大辭典》。
四、釣墩第287頁:“……襪褲,即契丹服之‘鉤墩?!痹诖算^墩應作釣墩。釣墩一詞在宋代史志中經常出現(xiàn),是當時禁止穿用的“雜服”。釣雖通作鉤,但與《東京夢華錄》中的吊敦顯然是一種東西,因此大致還是以釣為是。釣塾也有與靴相連屬的,即稱釣墩靴?!端疂G》中的陳達,就足登“釣墩靴”去向史進搦戰(zhàn)。
五、羅和綺第214頁:“……透額羅。按羅文較疏,亦即綺?!短屏洹分^:綺即細綾,大致是一種較疏較細的絲織物?!边@種說法,容易導致羅=綺=綾的錯誤結論。
羅是一種絞經織物(或稱沙羅織物),古今基本一致。由于經線相絞而形成小孔(所謂“椒孔曰羅”),這就是透額羅的透字所指。歷代對綺的訓詁不太一致。《釋名·釋彩帛》作:“綺,欹也,其文欹邪不順經緯之縱橫也。有環(huán)文,形似環(huán)也……”;慧苑《華嚴經音義》釋綺為“帛有斜文”;《六書故》稱:“織素為文曰綺?!睋?jù)此,紡織史學者一般認為綺是一種平紋或斜紋提花絲織物。從現(xiàn)代織物組織學的觀點看,這兩種織物是截然不同的?!稄V韻》將綺和羅混為一談,是因為漢代前后的綺和羅都常采用同一種耳環(huán)紋圖案。綾是一種斜紋或變化斜紋織物。《釋名》釋綾為“凌也,望之如冰凌之理”?!短屏洹酚谌究検饤l中列織物名目十種,其中“五日綾”、“八日綺”,可見綺與綾也不是同一種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