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昕
出國前常聽到一些學者發(fā)感慨,說依靠中文書籍搞研究工作,要比外文書更難一層,因為幾乎所有的中文書籍后面都是不加索引的。當時對此并沒有多想,滿以為人家是拼音文字,把書稿往計算機里一送,一份索引就編排出來了。
現(xiàn)在到美國來念書,這才發(fā)現(xiàn)事情并不象我想的那么“神”。許多工作還需要人去做。近日里我?guī)鸵晃唤淌诰幰徊繒乃饕纱讼氲竭@項工作在中文書籍的印制過程中同樣可以完成。
在一部書稿印出校樣并基本改定后(即頁數(shù)基本穩(wěn)定,不會有大增大減的時候),編寫索引的工作就可以開始了。這時首先要做的是根據(jù)不同類型的書,定出索引的范圍。一般需要索引的主要是專名:人名、地名、書名、概念等等。最好再包括目錄中不易看出的議題。但是,不同的書有不同的特點,讀者可能要檢索的范圍也不一樣,需要由作者為索引定出一個大致的收錄原則。比如,克里斯托弗·希爾的名著《彌爾頓與英國革命》就有兩套索引,一個查檢書中論及的人物、事件(如內戰(zhàn)、牛津運動)、思潮(如清教主義、新教思想)等等;另一個專門查檢書中論及的彌爾頓的作品。所以說,定出索引的收錄范圍是關鍵的一步。這個工作最好由作者或是同一學科里看過書稿的行家來做。我想,中文的索引也要根據(jù)自己的特殊性,在編制過程中產(chǎn)生出自己的體例。
現(xiàn)在,中文的文字處理機已經(jīng)在廣泛使用了。國內不少出版單位這樣的裝備想來也是有了,或正在購置中。索引的工作為什么不能也加入到出版事業(yè)中來呢?
一九八六年二月寄自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