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友誼?朋友之間如何相處?這是青年們所關心的話題。田豐同志根據自己的體會談了一些看法,并愿與大家共同探討。希望青年朋友們通過自己的切實感受和具體事例各抒己見。
來信來稿請在信封上注明“各抒己見”。
——編者
也許有人一看這個題目就會搖頭說:既然是朋友,就該坦誠相見,無所保留。“不即不離”不就是有意識地保持一種距離嗎?這算什么友誼!我過去也是抱著這種態(tài)度的,但十幾年的人生經歷證明了我的幼稚和膚淺。我漸漸悟出了一個真理:不即不離才是友誼長存的秘訣。
我從小就特別看重友誼,無論在什么環(huán)境里,沒有幾個知心朋友,簡直就象活不了似的。外國有兩句諺語:“沒有朋友,世界就不可愛”,“沒有朋友的人,就象樹木缺少根基一樣”。對此我深有體會。
在中學的時候我就有一幫“鐵哥們”??珊髞砜紝W的考學,工作的工作,大伙分開了,不在一起了,關系也就慢慢淡了。我想這也許是正常的,再說那時我們年紀都小,不成熟,并不能真正理解友誼的含義。隨著我的長大成人,我一定能尋找到真正的友誼。
我終于得到了這樣的友誼。那是我當工人后結識的同廠的一個小伙子。我們倆特別談得來,有時候談到晚上兩三點也毫無困意。我們無話不談,可以說雙方之間沒有個人的秘密,包括自己的戀愛經歷、感情波瀾都向對方和盤托出。如果我外出辦事,就把我的宿舍鑰匙交給他,他可以隨便出入,處理我托辦的一切事情,包括替我接電話。別人開玩笑說他是我的“全權代表”。反之也是一樣。我經常激動地對他說:“咱倆的友誼就象約翰·克利斯朵夫和奧里維那樣深厚。人生難得一知己,有了你的友誼,我這輩子滿足了?!?/p>
我萬沒想到我們的友誼會破裂。我們彼此太熟悉了,相處時十分隨便,說話經常輕一句重一句的,這就造成了我們之間的一些小磨擦。開始誰也沒在意,時間長了就感到不愉快。終于有一天我們吵起來,他扯著嗓門對我喊:“你又不是我父親,用不著這么教訓我!”從此以后我倆就漸漸疏遠,以至很少來往了。
這件事使我傷透了心。莊子說過:君子之交淡如水。伊朗有句諺語:是所有人的朋友,——對誰也不是朋友。這些我過去并不喜歡的話,現在卻打動了我。有一次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個小故事: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剛入文學界時,得到了比他年長十歲的屠格涅夫的幫助和提攜。兩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托爾斯泰經常住在屠格涅夫家里,兩人天天見面,關系十分密切。時間一長,兩人性格和思想方面的差異顯露出來。后來在一個詩人家里作客時,因爭論一個問題,雙方措辭失當,禮貌不周,致使友誼破裂,甚至到了要決斗的地步。
兩位大文學家的友誼悲劇觸動了我。結合我自己的體會,我覺得盡管悲劇產生的原因很多,但兩人平時過分頻繁來往,是導致友誼破裂的最重要的原因。選擇朋友不象選擇愛人那么嚴格,往往多方面差異很大的人也能成為朋友。如果關系過于密切,就難免發(fā)生磨擦,而友誼畢竟不是小兩口過日子,吵吵還能和好。一旦翻了臉,就很難再挽回了。
想通了這個道理后,我便改變了作法。我廣交朋友,但和誰也不過分親密,包括幾個比較知心的,也一般不涉及對方的思想深處。這就是“不即”。但我們又時常聯系,一兩個月見一次面,聊起來也十分投機。如果對方有什么困難,還都能互相幫助,這就是“不離”?!安患床浑x”的優(yōu)越性就在于各自都保持了完好新鮮的形象,必要的“距離感”使你自然會尊重對方的個性,親熱時不失禮貌,疏遠時尚能互助。既能享受到朋友的情誼,又能使友誼長存。這的確是友誼的最高境界。(題圖: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