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陽
“自我”,自古以來就是哲學家們注意的中心問題之一。從普羅太哥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到莊子的“萬物與我為一”,都把問題的焦點集中到了“自我”。笛卡兒可以稱為最推崇“自我”的哲學家之一。他認為,任何東西都是可懷疑的,唯有“自我”不可懷疑。后來的許多哲學家也都把“自我”看作統(tǒng)一的精神實體,把它當作討論任何哲學問題的前提和基礎(chǔ)。然而,現(xiàn)在這個被當作中心的“自我”卻面臨著嚴重的挑戰(zhàn)。
美國著名哲學家,弗吉尼亞大學講座教授理查德·羅蒂(RichardRorty)最近在一篇講演稿中,借助于多納德·戴維森對弗洛依德的解釋,闡發(fā)了他本人對精神分析理論的哲學意義的見解。在這篇題為《弗洛依德與道德的思考》的文章中,羅蒂指出,精神分析理論的重要哲學意義在于,它動搖了傳統(tǒng)哲學關(guān)于自我統(tǒng)一性的看法。按照這種理論,自我不再是自身統(tǒng)一的東西,它本身也是多元化的。統(tǒng)一的自我被“消解”了。
羅蒂認為,哲學的歷史經(jīng)歷了一連串的“離散”或曰“消解中心”(decentering)的運動。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把人從宇宙的中心移開了。達爾文證明了人與動物之間割不斷的本質(zhì)聯(lián)系。這些見解都使人逐步喪失了原來自為中心的信念。弗洛伊德則更進一步證明,“自我即使在它自己的家里也不是主人”,從而根本上摧毀了哲學家的關(guān)于人類的本位中心的觀念。
在弗洛依德那里,人的心理可分為兩個層次,無意識和意識。在意識中又可進一步分出一個前意識的部分。人的個性是三種結(jié)構(gòu)組成的。本我(id)是產(chǎn)生自肉體組織的無意識結(jié)構(gòu)。它由本能和欲望(主要是性欲)構(gòu)成,有力圖滿足自己的強烈愿望和沖動。自我(ego)是在同外部世界的接觸中形成的意識的結(jié)構(gòu)。它通過建立心理防御線,壓抑本我的本能沖動,從而調(diào)節(jié)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關(guān)系。超我(su-perego)則是一個無意識地起作用的結(jié)構(gòu)。它是根據(jù)“師長的指示”形成的。這三者要保持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就會產(chǎn)生精神病癥。按照戴維森的解釋,弗洛依德這個理論的意義在于把心靈做了多元化的分解。
羅蒂在講稿中指出,弗洛依德的工作是一種對心靈進行機械的分割的工作。在近代哲學的發(fā)展過程中,“自我”似乎是不可動搖、不可缺少的東西。笛卡兒把什么都機械化了,唯獨保留下了“自我”?!白晕摇背闪嗽跈C械性的世界中的唯一非機械化的“飛地”。盡管如此,弗洛依德并不是第一個分割自我的人。在此之前,休謨也做過類似的工作。休謨把心靈看作一束觀念之流,看作一個雜拼起來的支離破碎的東西,從而把被哲學家們尊為實體的心靈“機器化”了。觀念和印象不再是實體自我的屬性,而被當成了各種各樣的精神原子。所謂“自我”不過是這些精神原子的排列組合而已。然而弗洛依德較休謨更勝一籌。弗洛依德不僅僅分割了心靈,更重要的是他試圖在原來認為無規(guī)律可循的那一部分心靈中尋找固定的聯(lián)系。弗洛依德和休謨不一樣,他不是把心靈中的東西描繪成象波義耳的機械微粒子那樣的東西,而是描繪成象哲學家們稱為人格(persons)的那樣的東西。戴維森用整體主義的觀點解釋弗洛依德。他認為,在弗洛依德所描繪的圖景里,在人的心靈中有許多組各自有內(nèi)在連貫性的信念和欲望。每一組都是由許多個信念和欲望構(gòu)成的。孤零零的一個信念或欲望是沒有意義的。任何一個信念都必須放到有關(guān)的一組信念之中才可能被理解。“只有當一個人同時把許多多半兒為真并彼此一致的其它信念歸之于某種東西時,他才可能把一個信念歸之于它?!泵恳唤M信念和欲望可以稱為一個準人格(quasi-person)。這些準人格并不是單一自我的部分。因為單一自我要求在各組信念和欲望之間有一個最低限度的一致性或連貫性,而各個準人格之間缺少這種連貫性。我們找不到一個可以把其它各組信念和欲望(即準人格)統(tǒng)一起來的“真實自我”。原來哲學家們所講的自我是有意識的心靈,或者可以說這個自我就是人的身體的主人??墒乾F(xiàn)在這個所謂的“自我”卻不得不屈尊俯就,和許多無意識的東西,和許多準人格分享同一個場所。它失去了昔日的主人地位。按照這種理論的解釋,原來傳統(tǒng)哲學中的單一自我就被代之以兩個或更多個準人格,或者稱為準自我。不存在一個能囊括各種準人格的主體?!白晕摇钡囊唤y(tǒng)天下被打破了。相對于這樣的“準自我”來說,流傳了兩千多年的希臘古訓“認識你自己”已經(jīng)不再適用了。
羅蒂指出,弗洛依德關(guān)于意識和無意識的劃分超越了傳統(tǒng)哲學關(guān)于理性和非理性的區(qū)分。無意識并不等于非理性。如果“理性的”或“合乎理性的”意味著“能夠建立起內(nèi)在一致的復雜的信念之網(wǎng),”而不是說“能夠把實在當作它本身所是的那個東西來思考,”那么,可以存在著“合乎理性的無意識”(arationalunconscious)。這種無意識并不比意識更能容忍混亂和不一貫性。弗洛依德認為,人們往往有一種錯誤的成見,當發(fā)現(xiàn)心中有兩個靈魂時,就把其中一個看作人的靈魂,把另一個看作非人的靈魂。傳統(tǒng)的柏拉圖式的自我認識活動就是確認那個人的靈魂,驅(qū)逐或約束那個非人的或動物式的靈魂。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羅蒂解釋說,弗洛依德的名言“哪里有本我,哪里就有自我”,并不是說,“哪里本性驅(qū)使著我,我就將變?yōu)槟茏灾频?,變?yōu)橛衫硇灾涞?,”而是說,“在什么地方我搞不明白我為什么這么古怪地行動,因而想知道我是否處在一個魔鬼或野獸的支配之下,那么我就能看出,我的各種活動是合理性的,是可以理解的,只不過是依據(jù)了錯誤的前提罷了?!边@樣一來,就有了根本改變無意識在心靈中的卑下地位的根據(jù)。無意識與意識之間不存在孰尊孰卑的關(guān)系。羅蒂說,“弗洛依德對于無意識的看法的新奇之處,在于他宣稱,無意識的自我不是潛伏著的沉默陰郁的野獸,而是意識的自我的理智同類,而且可能是它談心的同伴?!痹谶@里,意識的自我和無意識的自我都用的復數(shù)(selves),意在說各種“自我”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是多元的。很久以來,理智總是被當作高于情感的統(tǒng)治者。柏拉圖甚至以此為根據(jù)引伸出關(guān)于等級制國家的政治學說?,F(xiàn)在這個歷史該結(jié)束了。羅蒂引用里夫(Rieff)的話說,“弗洛依德把傳統(tǒng)的等級制的人類本性的觀念做了平等化的修正?!彼J為,由于這個原因,對于人們以前追問的倫理問題“我現(xiàn)在是哪一類人格?”不可能有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
羅蒂指出,按照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自我的認識就不應該再是傳統(tǒng)的純化心靈的活動,而應該是擴大或擴充自我的活動。因此,一些傳統(tǒng)的哲學問題,象“究竟我心中的哪一個是我的真實自我?”“什么是人的本質(zhì)?”這類問題就更難解答了。希臘以來的哲學傳統(tǒng)認為,人或者世界有一個共同的本質(zhì),一旦發(fā)現(xiàn)了這個本質(zhì),它就能告訴我們,我們對自己應當做些什么。
在文章中,羅蒂借機發(fā)揮了他的實用主義觀點。他認為,既然不存在一個統(tǒng)一的自我,也就沒有一個統(tǒng)一標準,來衡量哪些理論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在心靈中,每一個準自我都有發(fā)言權(quán),都可以按照它自己那一組信念和欲望的結(jié)構(gòu)做判斷,但是它們中沒有哪一個可以被當做對事物自身的真正唯一正確的描述。
羅蒂對弗洛依德的解釋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弗洛依德的本意,暫且不論。他的思想確實代表了美國哲學界的一個新的動向。隨著邏輯經(jīng)驗主義的衰退,分析哲學由邏輯主義轉(zhuǎn)向歷史主義,人們越來越覺得,要依照維也納學派的傳統(tǒng),尋找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說明各種各樣的現(xiàn)象,似乎是不可能了。因此有許多人從后期維特根斯坦的理論中尋找出路。羅蒂就是這個趨勢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力圖把后期維特根斯坦的理論和美國本土的杜威哲學結(jié)合起來,采取一種實用主義的路線。他的方針可以稱為消解整體,化整為零,承認多元化,主張多中心論。消解統(tǒng)一的自我則是羅蒂哲學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掌握這方面的情況,對于我們了解美國哲學的動態(tài),是會有幫助的。
一九八五年七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