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連 穎群
我是一個還不滿19歲的女大學生。有一件事足足使我煩惱了半年多。我?guī)缀醯搅艘偟某潭龋啻萎a生過“輕生”的念頭。我迫切希望有人來幫助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我是個多愁善感的姑娘,從小興趣極為廣泛,各方面的天賦似乎都有一點。無論是在小學,還是在中學,我各方面都很“拔尖”,現在又順利地通過了高考,成了大學生。我除了在德、智、體幾方面注意鍛煉以外,還注意自己的“美育”修養(yǎng)。我的打扮樸素而大方,無論到什么地方,別人都喜歡我。
剛進大學,我的熱血沸騰,決心要抓緊四年寶貴光陰,遨游書海,學得真本領,將來為四化建設做貢獻。但是剛進大學的第四天,我的熱血竟由于意外而沉重的打擊,化成了一盆冰水。
9月4日,我正聚精會神地看書,一位與我并不怎么熟悉的同學偷偷將我的辮子剪了。當從鏡子里看到變了形的我時,我痛心地哭了。鏡子里的我完全成了一個“丑八怪”!我連著哭了一個多星期,淚都流干了。從此,我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每當我走到別人面前,走到人群中時,我就感到不自然,漸漸地形成了一種“自卑感”。我一向以樸素美著稱,可我的樸素美卻遭到了破壞,這怎不叫我悲痛欲絕呢?要知道,這對辮子是我精心蓄了三年的結果?。e人都夸我的辮子好看,要我教她們怎么扎。可現在失去了它,我本來的形象被扭曲了。愛美是人的天性。我的情緒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我變得沉默寡言,癡癡呆呆的了。我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癥,常常徹夜難眠。我的學習成績也從班上第一名落得今天的最后一名?,F在我的額頭上爬滿了皺紋,原來白里透紅的面容也變得又黑又丑。由于我的情緒不好,無論做什么都沒有動力,什么事都不想做,飯都不想吃。這么一來,我又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東西:同學的友好關系、老師的喜歡與栽培……總之,我失去了一切。我錯過了許多表現自己各方面才能的機會。我該怎么辦呢?救救我吧,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湖北武漢穎群穎群同學:
我很同情你的境遇。本來兩條心愛的辮子,就那樣一下子被人剪掉了,也實在令人氣憤。隨便剪掉人家的辮子,不管是出于什么樣的動機,都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自應受到輿論的譴責,這里就不須多言了。
你經歷了一個很不尋常的痛苦過程,渴望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但愿我能對你有所神裨。
事情是由失去辮子引起的。為什么兩條辮子會在你的心理上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呢?我們不妨先從心理學的研究說起。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受一定的動機支配的。動機是人的行為的出發(fā)點和原動力。而人的行為動機則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tǒng)。在動機的結構當中主要是人的各種“需要”。需要可以分為“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社會需要是決定人的行為的主要動力。在社會需要中比較核心的是“自尊的需要”,比如人們渴望在社會當中獲有一定的地位,希冀別人的尊重和承認,等等??梢院敛豢鋸埖卣f,人的所有行為都會受到自尊需要的影響。自尊需要從很小年齡階段就開始發(fā)展,它是一種異常強烈的需要,如你所說,“愛美是人的天性”。人之所以愛美,其中的真諦恐怕就在于追求自尊需要的滿足。
從來信看,你興趣廣泛,頗具天賦,平時又注意在德、智、體幾方面鍛煉自己,各方面都很“拔尖”,打扮樸素大方,又有兩條令人羨慕的辮子,因此,無論到什么地方,別人都很喜歡你。長期以來,你獲得了滿意的社會承認,在許多方面滿足了你的自尊需要。這樣,你就生活在一帆風順、沒有較大挫折的心理環(huán)境中,不必為獲取贊揚而憂心和焦慮,也不必為遭受貶斥而自艾。在你的心中充滿了快樂和各種美好的憧憬。長期的生活實踐使你養(yǎng)成一種習慣,習慣于大家這樣看待你,也習慣于自己這樣看待自己。于是,對于自己,你逐漸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而固定的看法,覺得別人之所以喜歡你,是由于你具有內在的與外表的一些美好品質,似乎美麗的辮子更是不可少的。你就帶著這樣一個對自己的看法,比較和諧地生活在人們之中。人關于自己的看法,心理學稱之為“自我概念”(或簡稱“自我”),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我是怎樣一個人?我的能力怎樣?“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的產物。人往往是通過別人認識自己的,別人經常怎樣看待他,他便傾向于怎樣看待自己。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人的“自我”是在周圍人的評價當中逐漸形成的?!白晕摇奔冉浶纬芍?,就成為一個人生活和行動的內部力量。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就傾向于怎樣去行動。人對自己是忠實的。比如,一個認為自己是誠實的人,在相應的情境中便盡量表現出他的誠實來。形成以后的“自我”,又傾向于保持自己的穩(wěn)定。當“自我”遭到破壞需要改變時,將受到頑強的抵制;尤其當“自我”的改變影響到人的自尊和社會地位時,更要進行防御性的排斥。所以,任何自我概念的改變都可能使人體驗到精神的不安或痛苦。而當“自我”的崩潰突然被意識到時就更難以忍受,精神上的折磨自不必說,與人們的協調關系也破壞了,行動也失去了方向。這時便需要重新建立“自我”,重新取得與外界的心理平衡。
我覺得你所面臨的正是這樣一種狀況。在你的意識里,你的地位、自尊需要的滿足、各種愉快的感受……原來的那個“自我”,隨著辮子被剪掉,似乎統(tǒng)統(tǒng)成為過去了。對著鏡子顯示出來的這個新的“自我”使你無法接受,于是隨之而來的便是你所體驗到的心理、生理的各種變化。是這樣嗎?
心理過程說清楚了,我們再來看看你應該怎么辦?
首先,我覺得你應該建立一個完整的、準確的“自我”,正確地認識自己。兩條好辮子可能給你的美增色不淺,因此失去了辮子未免令人惋惜。但也不要以為辮子沒有了,你“本來的形象”,就“被扭曲了”,再也不美了,沒有人喜歡了。也不要以為,外表美的喪失,就一切都喪失了。這樣看問題是不全面的,你對自己的認識也不應該這樣。一個人獲得別人的贊揚和好評,從而取得一定的社會尊重,靠的是什么?或者說什么是一個人真正的美?是靠他內在的品質呢,還是靠他外在的相貌和穿著打扮?如果你說二者是不可分的,那么哪一個又是主要的?我覺得決定一個人美丑的主要因素是精神世界的情操和素養(yǎng)。高尚而美好的心靈可以自然地流露于外表形式,外貌和風采可以被心靈美所照亮。外表美是有著深刻的內在美的道德源泉的。有的人無論怎樣簡樸,都使人覺得大方和諧而舒適;有的人雖拼命在外表上給自己追加一些什么,但卻與美的概念毫不相干,甚至反倒為丑,有的還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你過去所以取得人們的贊譽,按我的理解,應該說主要不是由于你的辮子等外表美,而是由于你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品質和不懈的努力。最能體現人類美的恐怕莫過于奮發(fā)的勞動。離開了事業(yè)和勞動,所謂美,便成了空虛而毫無價值的東西。因此,你不要因辮子被剪而過度煩惱和悲傷。應該看到,發(fā)型的改變,甚至整個外貌的改變都無法改變人的內在本質。如果說你是美的,過去的辮子曾體現了這種美,那么留起短發(fā)也會照樣表現出你的美來。內在的、本質的東西決不僅僅具有一種表現形式,樸實無華的美會以各種形式顯露出來。內在的美不會被掩蔽,也不是能夠隨意改變或裝扮出來的。你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很大程度上也是你強加給自己的。希望你找回被丟棄的“自我”,還你本來的真面目,一如既往地追求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你肯定會再次顯現出美的品質,重新獲得真正的美的享受。
其次,你應該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自我”。因為在你的“自我”中,還有不少矛盾的地方,比如,你不甘心俗度一生,卻允許自己因為失去辮子而“沉默寡言,癡癡呆呆”,甚至會想到了此一生。一個真正不甘心俗度一生的人,決不會因為辮子的失去而一蹶不振。一個具有統(tǒng)一的“自我”的人,不會允許這些相互矛盾的東西同時并存。青年時期正是探索和成長的時期,出現一些相互矛盾的想法和表現,倒也并不奇怪,我們就是要善于發(fā)現和克服這些矛盾,使它們統(tǒng)一起來,服從于總的原則和遠大目標,使自己逐漸成熟起來。
再次,要善于對待不愉快的事情,講求心理衛(wèi)生。在人的一生中,可能發(fā)生各種不愉快的事,當事情不可避免或已經發(fā)生時,就應為自己的情緒尋找另外的出路,不可沉浸在過度的煩惱之中。人對自己的情緒不是無能為力的,主動調節(jié)情緒就能免受心靈創(chuàng)傷,從而保證心理健康。若只是沉浸于多愁善感之中,任憑情緒對自己的擺布,那么帶給你的只能是更大的痛苦,而這決非一個強者所為。就以你來說,過去“精心蓄了三年”的辮子被剪掉了,如果你仍舊想恢復原來的外貌,那么再過三年,不就又會蓄出美麗的辮子嗎?或者,你也可以把現有的短發(fā)變個花樣,說不定會比過去的辮子更美呢!總之,事在人為,何必為兩條辮子而那樣過度傷心呢!
穎群同學,你如果真正認識了自己,明白了外表美和樸素美的真正含義,你就會首先從心理上擺脫這種不健康的情緒。我相信你會成長為一個生活得更美的強者。
張吉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