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斗酒詩百篇”的故事,相傳出自唐天寶年間。據(jù)說有一年的春天,唐玄宗與楊貴妃到興慶宮沉香亭畔觀賞牡丹,命樂師李龜年召李白進宮填寫新詞,以歌助興。當時身為翰林院學士的李白,正醉在長安街上一家酒樓里。李龜年叫人把他抬到馬上,馱進興慶宮。玄宗喚宮女端來醒酒湯,由他親自用調(diào)羹調(diào)溫送與李白,然后說:“今日牡丹盛開,朕與愛妃在此賞玩,不想聽舊樂,故召卿來作新詞?!崩畎茁劼?,啟奏玄宗先賜酒。玄宗關切地說:“卿剛醒,再喝醉了怎么辦?”李白躬身答道:“臣是斗酒三百篇,醉后詩興涌如泉?!毙诩疵巳砦饔蜻M貢的上品葡萄酒,叫楊貴妃手執(zhí)七寶杯,親自倒了滿滿一杯,賜與李白。李白連飲數(shù)杯,微微入醉,飄飄欲仙,立即揮毫賦了三首《清平調(diào)》:“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唐玄宗讀了三首新詞,大悅,即命樂工演唱,并親自吹著玉笛伴奏。
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一千多年。人們不禁會問,為什么李白能醉熏熏地寫出那么好的詩句來呢?酒能助才思、長詩興嗎?現(xiàn)在,這個謎終于解開了。原來酒中的酒精,能使含有脂肪和蛋白質(zhì)的腦細胞膜產(chǎn)生物理變化。長期大量飲酒,會使腦細胞硬化,反應遲鈍,需喝上一定數(shù)量的酒,才能使腦細胞膜暫時恢復正常。李白之所以酒后才思敏捷,詩如泉涌,就是這么來的。其實這是一種慢性酒精中毒癥。長此下去,會變成惡性循環(huán),產(chǎn)生對酒精的依賴,以致身體越來越差,思想越來越遲鈍。由于唐代還不會釀造酒精含量很高的白酒,一般喝的都是用糯米或黃米釀造的米酒,因此李白才能敢說“一日須傾三百杯”。要是今天的六十度白酒,莫說一天喝三百杯,恐怕喝三十杯也受不了。
(摘自《科苑》198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