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的討論,有多少人被卷入?難以估算。
在“討論”展開的這七個月里,編輯部收到參加討論的信稿就達六萬件。其中,不少的信稿是幾十、上百青年聯(lián)名寫的。從這六萬多顆心的回聲中,我們高興地看到,他們用切身的經(jīng)歷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回答了潘曉提出的問題;他們在真誠坦率的思想交流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諦;他們在熱烈地稱頌黨對青年一代的關(guān)懷。
“討論”越出了青年的行列,長輩們也舉筆暢談這一代青年大有希望。
“討論”向空間擴展,牽動了海外赤子之心,增添了他們對祖國的期望。
他們是這樣回答潘曉的
“人都是自私的”嗎?不少讀者在刊物上發(fā)表文章,用所見所聞的客觀事實和自身的經(jīng)歷有力地證明:“人不都是自私的”,“人,有自私的;人,也有高尚的?!庇械那檎嬉馇械財⑹鲎约簛碜陨畹捏w會:
“在我17年的蒙冤和申訴的過程中,如果不是素不相識的人的慷慨幫助,也許我早已餓死在上訴的途中了。我遇到不少官僚主義者和濫用職權(quán)的人,但也遇到過《神圣的使命》中王公伯式的干部。這許許多多的‘好人和‘恩人,在我心中逐漸凝聚成一個整體,這整體的名字就叫做:‘人民!這個詞,對我來說,是那么親切,它帶給我永恒的光明和溫暖。哪怕是處在零下20度的嚴寒里,我的心也不會結(jié)冰?!?/p>
忘我高尚的人是客觀存在的,很多信稿都談到了這一點。
“想想我們敬愛的彭老總吧。如果說在戰(zhàn)爭年代他只是出于自身解放的‘本能而戰(zhàn),那么革命成功之后,他該享福了吧?可是,他面對虛假,想的是‘我為人民鼓與呼!在遭到無端的打擊、罷官之后,他明知前途會有更大風險,卻決不屈服,‘說我人民話,辦我人民事,寧為真理死,也要把真理說!想想吧,一個曾經(jīng)出生入死的功勛卓著的大元帥,為了說真話而……他圖的是什么?豈是以‘為自我的‘本能可以解釋得通的么?!”
對潘曉提出的“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別人”的人生態(tài)度,不少讀者作了分析和幫助。
“在現(xiàn)實中,‘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別人并不是先進的人生態(tài)度?!薄啊诶褐欣墓綄τ谏鐣髁x國度的公民來說,是一種較低的要求。”
“現(xiàn)代生產(chǎn)力正在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社會:人不是在實現(xiàn)自己的個體時,客觀上實現(xiàn)了整體,而是在實現(xiàn)整體中實現(xiàn)了自己的個體。完全的個人奮斗的時代終將過去,這就是現(xiàn)代價值觀念和人本主義的區(qū)別?!?/p>
在我們的價值觀念中,損人利己是卑鄙的,而“利他主義”是崇高的。
“我們還是應(yīng)該提倡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助人為樂的優(yōu)美、崇高的精神?!薄安灰徽劇晕医夥?,就要喊‘個人主義萬歲!人應(yīng)該通過認識個人的價值去建立一種富有自我尊嚴的生活,去培養(yǎng)一種嚴肅的獨立的生活態(tài)度。愛人類,永遠不忘記關(guān)心幫助別人和對社會正義、社會道德的責任感。”
人生的真諦在于創(chuàng)造
“生活是創(chuàng)造者的藝術(shù)”“人生的真諦在創(chuàng)造者的雙手中”這是許多青年通過討論悟出的真理。
“看了韓方同志那篇《從抗爭到開拓》的文章,我激動了,坐不住,吃不下,睡不著。編輯同志,請你們轉(zhuǎn)告韓方,是他的信又重新點燃起我心中的火。他說得真好:‘人生的真諦:它不是在分享者的私囊里,而是在創(chuàng)造者的雙手中?!?/p>
“討論”象滾雪球似地激勵青年們奮起。潘曉的信促使浙江的周曉東給黨中央寫“自薦信”,周曉東的自薦信又引來了成百青年的呼應(yīng)。
周曉東在《讓我們用血肉來擁抱世界》一文中說:
“潘曉同志的信,促使我下決心給黨中央負責同志寫了一封‘自薦信:請求黨和人民交給我一個最窮的公社或某個局部地區(qū),我有信心叫它五年改觀。我知道,困難重重,風險不小,我也自知沒有特殊的本領(lǐng)??墒?,我有一顆赤子之心,有十多年深入社會、觀察社會所取得的一些實踐經(jīng)驗,有旺盛的求知欲,還有充沛的精力。如果我的請求得到批準,我將遵循黨的三中全會方針,依靠人民,踏踏實實地干下去。我愿把我的血,灑在這塊土地上?!?/p>
周曉東的文章發(fā)表以后,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nèi),作者直接收到各地青年來信200多封。“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幾乎是這些青年的共同心聲。他們說:
“想想彭老總、張志新,我們這些活著的人還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吾輩愛祖國,報之以賤軀!”“我愿用自己的血肉為祖國的繁榮昌盛鋪一條道路!”好多青年表示:“如果你(周曉東)的自薦成功,請允許我們和您一起干吧!最苦最累我不怕??嘣谄渲校瑯芬苍谄渲??!?/p>
江蘇高保平在寫給周曉東的信中說:
“我們雖然素不相識,但我在《中國青年》雜志上看到你的信后,猶如相識多年的老朋友一樣知音。讀著你的信,就象看到你正在思索、奮進、實干一樣。我深深地敬佩你在生活的錘煉中迸發(fā)出來的生命火花,我衷心希望你的‘大志能得到批準。
“曉東同志,俗話說:‘一只筷子易斷,十只筷子難折。我和我的幾個戰(zhàn)友,都愿做你的助手,和你一道為加速實現(xiàn)四化而努力奮斗!”
青年們說:“盡管我們心靈上還留有創(chuàng)傷,但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p>
“作為一個創(chuàng)造者,我們應(yīng)竭盡全力,作為一個開拓者,我們應(yīng)無所畏懼。即使我們碰得粉身碎骨,也要為子孫后代留下一份用心血鑄成的遺產(chǎn),一串向前邁進的腳印?!?/p>
感謝黨對青年一代的關(guān)懷
“我們反復(fù)讀著胡喬木同志的談話和《人民日報》評論員的文章,越讀越激動,越讀越興奮,真是百感交集。感謝黨對我們的關(guān)懷和支持,感謝黨對我們的理解、信任和引導。”
這是青年們來信的反映。
我們的黨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黨的領(lǐng)導是我們事業(yè)勝利的根本保證。我們的事業(yè)需要人民和黨同心同德。由于歷史性的災(zāi)難,使一部分青年同黨的感情有些疏遠。在這場討論中,青年們切身體察到黨的實事求是作風的恢復(fù),感受到黨的關(guān)懷,和黨有了更多的暖交流。江蘇解放軍某部一青年來信說:
“自從《中國青年》發(fā)表潘曉來信之后的四個月來,我一直懷著極度興奮而又惴惴不安的心情在窺視著這場討論……黨的領(lǐng)導對這場討論如此關(guān)心和熱情,這使我第一次親身感受到黨的親切和溫暖,黨的偉大體魄的存在。站在黨的面前,我又自感愧恨不已。我不應(yīng)該隱匿自己的靈魂,我應(yīng)該向黨坦露自己的真心?!?/p>
山東項學明在信中說:“人們互相傳閱著潘曉的信,各自傾訴著不同的遭遇,發(fā)表著不同的見解。的確,在這十年浩劫的歷史大悲劇中,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潘曉的影子。令人欣慰的是,今天黨和人民已經(jīng)伸出溫暖的手,親切擁抱我們這些‘遇難兒了。我們?yōu)閮|萬個‘潘曉的得救感到高興?!?/p>
青年們看到黨的傳統(tǒng)作風的恢復(fù),打心眼里感到高興。云南解放軍某部一戰(zhàn)士說:
“對于這場討論,有些同志懷有擔心、疑慮的心理。他們認為:青年人是在給黨出難題。其實,這種平等的討論正說明黨的傳統(tǒng)作風又恢復(fù)了。在‘四害橫行的年代里,黨的傳統(tǒng)作風被破壞了,社會主義法制被踐踏了。我們這些晚生后輩沒有品嘗到偉大的母愛。今天,我們這些十年浩劫中掙扎出來的孤兒,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要向母親訴說委屈,甚至給母親提了一些意見和要求。受過寒冬的人,怎不愛三月的陽春,吃過黃連的人怎不想蜂蜜的甜味。各級領(lǐng)導要理解我們的心情。
“黨報關(guān)于《人生觀討論值得重視》一文發(fā)表后,我們沉悶的心情感到格外的舒暢,好象和媽媽疏遠的距離縮短了。我們這一代并不是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張鐵生,也并不是不懂事的孩子:左手拿著窩窩頭,右手又伸向媽媽要白面包。我們一定會體察國家的困難,體諒黨的難處?!?/p>
加深了長輩們對年輕
一代的理解和信任
青年們討論人生意義,為什么能引起一些前輩長者們的極大興趣?一位上了年紀的、忍受著病痛折磨堅持閱讀討論文章的副教授作了很好的回答。他說:
“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從這些文章中,我真正地認識了這一代青年,我看到了未來中國的希望。”
河北柳亭來信說:
“一場人生意義的熱烈討論把我這個巳邁入中年門坎的人也卷進來了。我那顆原已“古井不波”的心,又掀起了波濤。讀著這一封封信稿,心中仿佛注射進一股股新鮮的血液。從這一段段詩一般的語言中,我看到了無數(shù)顆水晶一般剔透的心。且不說他們觀點的對錯,光是那探索的勇氣、無諱的直言、深沉的思索、磊落的胸襟,已使我十分佩服了。讀了他們的信,我重新看到了祖國的未來,人類的光明。我覺得中國還是有希望的,畢竟有那么多的熱血青年在思索、在搏擊。深沉縝密的思考,大有作為的搏擊?。 ?/p>
江西高康俐激動地來信敘述:
“第七期的《中國青年》使我流了淚,我的心又被燃燒起來了。中國青年一代是大有希望、令人感奮的一代??!編輯同志們,一定也為這一代青年感到自豪吧!他們雖然被十年動亂摧殘了美好的理想、抱負,有人失去了前途,有人失去了家庭,有人失去了信仰,有人看透了,但,為了盜來真理之火,還是有普羅米修斯式的青年??!”
淮北中關(guān)野草坦率地談出了自己對青年一代認識的變化:
“我一直在以偏見的、狹窄的、自私的心理,揣測著我國現(xiàn)階段的青年,認為他們沒有思想、沒有理想,他們在沉睡……然而,《中國青年》和《中國青年報》發(fā)表的人生意義討論的一篇篇震撼人心的文章,給我譏嘲得面紅耳赤。
“青年是有希望的!”
增添了海外赤子對祖國的期望
海外赤子的心與祖國青年的心也是相通的。他們時刻關(guān)注著祖國的命運,期待著民族的希望。這次討論,使他們看到了八十年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風貌。久居香港的青年讀者張惠林來信說:
“我是一個二十一歲的青年,自小居于香港。自從1976年打倒‘四人幫之后,才真正地、細致地關(guān)心和了解自己國家,并實實在在地在關(guān)心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我愛我的國家,我愛自己的民族,我深信共產(chǎn)主義必將到來,我明白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我懂得活著應(yīng)該為大多數(shù)人謀幸福,我要求自己無愧于心,對己、對人、對國家、對民族,我要活得有意義。
“這一次人生意義的探討,除了探討人生意義在八十年代的特定內(nèi)容外,還反映了這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他們不是蒼白的,他們不是消極頹廢的,他們在經(jīng)歷了挫折、失敗和痛苦之后,更堅強地站起來了。他們將努力肩負起八十年代中國命運和民族希望,他們將帶來中國又一次的曙光?!?/p>
回國旅游被什么事情吸引住了?劉云月的來信說:“回來參觀游玩的心情是何等的急切,但是,當我一踏進祖國大門,就被貴刊這場‘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的討論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含著淚水,把潘曉同志的文章一口氣讀了三遍,而且還嫌不夠。要說是對作者的同情,不如說是為祖國三十年來第一次這樣開展探討人生意義的公開討論而感到高興更妥切些?!?/p>
“我相信在這次長時間的旅游中可看到各地青年人在實際行動中回答人生的意義?;馗酆?,我一定要把這場‘人生的討論在朋友中傳開,讓海外赤子的心與祖國青年的心相連。”
一位香港的中年讀者林老九來信說:
“相通的,哪里只是青年們的心呢?我這個‘外流的中年人的心,不是也被祖國青年們的火熱的心緊緊牽動著、暢暢地溝通著嗎?”
“思想寶庫感到有所充實,生命的火花再次熠熠迸發(fā),那是重讀到《中國青年》之后……”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的討論“轟得青年們從‘抗爭轉(zhuǎn)為‘開拓,轟得青年們要用‘血肉擁抱世界。同時,也轟得我這個‘逃兵熱血沸騰,抑制不住揭筆而起的滿腔激情,投身到這場充滿青春活力以及人生哲理的討論的行列里來。”
人生意義的討論在我們雜志上是結(jié)束了,但生活的列車卻剛剛起步。讓我們努力擴大希望之光,在探索和創(chuàng)造中奮力開拓人生之路吧!
朋友們,我們還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