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秀 永生
不要小看這聲“對不起”
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常常遇到這樣的事:一個人不慎踩了另一個人的腳,這個人馬上誠懇地向對方表示歉意,說:“對不起!”被踩的同志雖疼痛未消,卻也表示了諒解:“沒關系!”同類情況,在一些青年乘客中有時卻會出現(xiàn)另一種局面:踩人者無動于衷,被踩者罵罵咧咧。于是開始了一場舌戰(zhàn):“你瞎了眼啦?干什么踩人?”“你才瞎眼呢,沒看見車擠!怕人踩,坐小汽車去!”你來我往,吵得不可開交。
同一件事,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的結果呢?很簡單,只因前者知禮,后者無禮——青年朋友,請你不要小看這聲“對不起”,它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使一場令人厭煩的無謂爭吵化為烏有,使一觸即發(fā)的沖突煙消云散!
前些年,由于林彪、“四人幫”極左路線的干擾和破壞,禮貌也被批得“體無完膚”了,弄得一些青年人連起碼的禮貌也不懂。粉碎“四人幫”以后,這樣的情況大大減少了,但是流毒并沒有完全消除。有些青年至今對提倡講禮貌不以為然。他們說:“搞那些形式客套有啥用?”“都是些生活小事,細微末節(jié),不值得三番五次地宣傳。”
講禮貌是“形式”嗎?是的,這是一種形式,但這種形式是表達一定的具體內(nèi)容和感情的,這內(nèi)容和感情概括起來說就是四個字:尊重和友愛。據(jù)說,早在古希臘戰(zhàn)爭年代,雙方為了友好不再打仗,都把盔甲、面罩取掉。以后為了表示友好,就采用推開盔甲、面罩的那個動作,成為今天沿用下來的舉手禮;除敬禮外,為表示友好不再互相爭斗,把手伸開,表示手中無武器,和好吧,于是成了今天握手這種禮節(jié)。
禮貌是人們共同遵守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它是通往相互友好和尊重的一道橋梁。在日常生活里,一個簡單的“請”字,一聲熱情的“謝謝”,一個親切的招呼,并不是多余的“形式”和“客套”,而是對人尊重、誠摯的一種感情流露,它能使人感受到親切、溫暖和愉快。
禮貌問題是“小事”嗎?的確,比起一些違法亂紀的事,它是比較小的事。但從這種“小事”里,往往可以窺見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反映他的品德和文化修養(yǎng)的高低。通常,不講禮貌的人除了缺少習慣培養(yǎng)的原因外,往往在思想意識上有些毛病,或者自私、狹隘,或者驕傲自大;而講禮貌的人則多是關心集體、尊重他人的人。出于這種關心和尊重,講禮貌的人不論對方是強者或弱者,領導或群眾,好朋友或陌生人,有求于人或無求于人,在公共場合或無人監(jiān)督的環(huán)境,都是一樣的。而真正做到這一點,必須具有質樸、謙遜、真誠、平等待人這些優(yōu)秀品質。在這方面,周總理是一個好榜樣??偫泶私游?,總是謙虛恭敬,彬彬有禮。他去理發(fā)時,服務員考慮總理工作忙,請他先理,總理總是堅守制度,按次序理發(fā)。理完發(fā),從不忘說聲“謝謝”。在招待外賓的宴會上,不管對方國家大小、身分高低,都平等相待。“于細微處見精神”。總理身居高位不特殊,處處以禮待人,不正是他作為一個偉大的人的高尚品德的一個方面嗎?
要懂些禮貌要求的“ABC”
當前,一些青年不大講禮貌,除了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外,往往還因為對禮貌要求的無知。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禮貌要求呢?青年人應當懂得這方面的“ABC”——一些最起碼的常識。
我們說的禮貌,通常是指一個人在言語、動作上表現(xiàn)出來的謙虛和恭敬。
在言語方面,最常用的有以下十幾個詞:
請、您、謝謝、對不起、請原諒、沒關系、不要緊、別客氣、您早、您好、再見等等。
具體來說,假如你見到老人、長輩或向對方表示尊敬時,稱呼“您”,是禮貌的,而稱呼“老頭子”、“老太婆”,或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
你請求別人幫助時,要用商量的口氣說“請”是禮貌的,而用命令的口氣或直呼“喂”、“哎”,是不禮貌的;
當人家給你方便或幫助時,要道謝,是禮貌的,而置之不理、冷若冰霜是不禮貌的:
當別人感謝你時,要說“別客氣”;當你妨礙了別人、給別人添了麻煩時,要主動說“對不起”或“請原諒”;早晨或路上見面時,要問“您早”或“您好”,相聚分別時說聲“再見”,這都是禮貌的言語;反之,不打招呼,懶于開口,轉過頭繞開走,裝著沒有看見,都是不禮貌的。
在動作方面,表示禮貌的通常有以下一些方式:例如進入別人房子時要先“敲門”,得到對方允許方能進入,隨便闖入人家是不禮貌的;
在車上見到老、弱、病、孕婦、抱小孩者應主動讓座,置之不理甚至去“搶座”,是不禮貌的;
在公共場合看戲看電影看球賽時,不要起哄、吹口哨、大聲喧嘩或中途退場,演出結束時要起立鼓掌表示對演出者的感謝;
家里來了客人要起立招呼“請進”、“請坐”,倒茶時要雙手捧上,而不是把客人拒之門外、冷淡待之;
別人講話時要注意聽,不要中間打斷、隨意插話;
圍觀外賓、國際友人是不禮貌的;
給人亂取綽號、譏笑有生理缺陷的人是不禮貌的……
以上種種,都是講禮貌的一些具體內(nèi)容和形式。當然,生活中的禮貌內(nèi)容不止這些,而且每個民族和地區(qū)、每個國家,其表現(xiàn)禮貌的習慣也不盡相同,我們和不同的人接觸時,還要了解和尊重他們的禮貌習慣。
見諸行動從點滴做起
青年人應當怎樣培養(yǎng)自己講禮貌的行為和習慣呢?在弄清楚講禮貌的重要性和它的基本要求后,最要緊的是要在實踐上下功夫,就是要見諸行動,從點滴做起。
一個人的禮貌習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在環(huán)境的熏陶和家庭學校的教育培養(yǎng)下形成的。對今天的不少青年人說來,少年時代缺了“講禮貌”這一課,不但許多起碼的禮貌習慣沒有形成,還染上一些不講禮貌的壞習慣。要改變這些不良習慣,還需要有一個自我修養(yǎng)的過程。比如有的青年以前對老師不講禮貌,現(xiàn)在見了老師要問“您好”,往往還未開口先臉紅,覺得挺別扭哩!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只要嚴格要求自己,見諸于行動,從點點滴滴做起,堅持不懈,好的習慣是可以形成的。
(摘自1980年第5期《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