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義
我不會講話,更不會寫文章。但是聽人讀了黃里給“中國青年”編輯部的信以后,我想說幾句心里話。黃里同志在信中提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句話??磥硭窍胗眠@句話作為一個“根據(jù)”,來懷疑英雄們?yōu)閾尵葎e人生命和國家財產(chǎn)而犧牲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有些“得不償失”。我不能同意這種說法。如果同意這種說法,千千萬萬勇于為集體而犧牲自己的英雄行為都變得毫無意義了,而無數(shù)違反集體利益甚至背叛革命的人也可以得到原諒了。這里,使我想起十八年以前在狼牙山跟其他四位戰(zhàn)友(馬寶玉、胡福才、胡德林、葛振林)一起跳崖的事情。
1941年秋,日本鬼子調集了三萬多人,向我敵后抗日民主根據(jù)地之一的晉察冀邊區(qū)進行空前殘酷的大“掃蕩”。就在這次反“掃蕩”斗爭中,我們連隊奉命在狼牙山一帶牽制敵人,狙擊敵人,掩護我軍主力轉移。那時候,我們班只有五個人,但是在班長的率領下,打退了日本鬼子一千多人的數(shù)次沖鋒,勝利地完成了任務。不過,由于彈盡糧絕,我們班被敵人圍困在狼牙山上,無法脫身,眼看就有做俘虜?shù)奈kU。
怎么辦呢?按照黃里的邏輯,既然為救人而犧牲自己都有些得不償失,那么,在我們完成掩護主力撤退的任務以后,跳崖犧牲當然更劃不來了。那就干脆做俘虜吧,反正我們彈盡糧絕,已經(jīng)盡了一切力量。何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做了俘虜活了命,以后不是可以想法逃走再干革命嗎?當時,做俘虜活命的機會的確是存在的,敵人幾次對我們喊:“快繳槍吧,繳槍就優(yōu)待你們?!钡牵@種辦法我們連想也沒有想過。很清楚,這樣做實際上是向敵人投降,一個戰(zhàn)士,把革命的武器送給敵人,變成敵人的工具,拿來打我們自己的部隊,這不是屈膝投降又是什么呢?這樣的生,雖生猶死,而且是喪失了民族氣節(jié),遺臭萬年。我們當時想到的只是,我們都是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我們生的兩條腿,是站起來走路的,不是給敵人下跪的!決不投降,決不當俘虜!只要我們活著,就要戰(zhàn)斗到底!所以,子彈沒有了,我們就用石頭來打敵人。只剩下一顆手榴彈了,我們本來準備用它來在萬不得巳時炸死自己的,但是一看到敵人撲上來了,我們又扔了出去炸死了幾個敵人。只是直到最后,實在沒有辦法可想了,我們才決定跳崖。在跳崖以前,我們把步槍摔斷砸碎,拋到崖下,然后高喊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共產(chǎn)主義萬歲!”的口號,縱身跳下萬丈深澗。這決不是輕生,更不是得不償失!這樣的死,雖死猶生,使敵人永遠記住:革命戰(zhàn)士是不屈不撓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zhàn)勝的!
或許有人會說:“在戰(zhàn)時,在敵人面前,這樣做當然是必要的,值得的;可是在平時,就得不償失了?!蔽乙膊荒芡膺@種說法。為什么會感到得不償失呢?向秀麗為搶救國家財產(chǎn)而犧牲,跟在戰(zhàn)場上為國捐軀,有什么不同嗎?我很難看出有什么原則性的不同。因為這都是表現(xiàn)了一種把革命和集體利益看成是高于個人一切的崇高的共產(chǎn)主義精神。這種精神正是推動時代前進的強大力量,是元價之寶,是很難用物質價值來計算的。當然,戰(zhàn)時和平時的具體情況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無論如何,一個有革命覺悟的人的行動,總不能違反集體利益第一的原則,不管集體利益是大還是小。一個人在平時見到公共財物受損害,竟然心安理得,一點也不動心,這難道是革命者應有的思想感情嗎?這種在平時一味考慮自己個人得失的人,顯然也不可能在敵人面前毫不動搖,堅貞不屈。因為在細小的地方,都舍不得放棄個人利益,到緊要關頭,個人主義更會抓住你不放,使你動搖變節(jié)。一個人在尖銳的斗爭中能表現(xiàn)出大公無私的革命精神,正是由于他在日常生活中能要求自己對待每一件細小事物都堅持革命利益第一的原則。我們英勇犧牲了的班長馬寶玉,便是處處為革命利益著想、毫不考慮自己的人。他每次打仗總是說一聲“跟著我”,三腳兩步就走在頭里;那次跳崖,也是他第一個提出和帶頭行動的。而在平時,他也是我們的榜樣:什么事情他都搶著干,就是打飯,提水,他也從來不吩咐別人,總是悶聲不響地自己動手。他離開人間十八年了,然而他在戰(zhàn)時和平時表現(xiàn)出來的忘我精神,仍然是鞭策我努力前進的偉大力量。
(紀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