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掄
從一九五二年秋季起,全國大部分高等學校,以及一部分工業(yè)方面的中等技術學校,已在按照政府決定設置的“專業(yè)”進行教學。這點在教育制度改革上,是向前大大地跨進了一步。今年入學的新生,必將受到更好的專才教育一這點是可以肯定的。因為“專業(yè)”的設置,決定得比較急一些(但為著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又勢不容緩),過去解釋說明的工作做得不夠,在這里特將這方面的幾個問題,解釋一下。
(一)舊教育不能培養(yǎng)真正的專才
新中國的建設,需要各方面的專門人才。然而舊時代的教育制度一卻不能保證專才的培養(yǎng)。因此在教育改革上,制度的改革,為一急要之圖。解放以前的舊教育,在制度上抄襲帝國主義國家,根本不合中國人民的需要;而且因為當時我國是處在一種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tài),更染上了濃厚的封建的與殖民地的色彩。在那種情形下教育出來的學生,所學籠統(tǒng)空泛,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乃是必然的結果。當時反動血泊者一味剝削人民,囊括中飽,無意發(fā)出生產,企圖宰割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尤不愿見中國工業(yè)化。因此高等學校的學生,“畢業(yè)前失業(yè)”,成為經?,F象。反動統(tǒng)治者辦教育,本不需要培養(yǎng)許多建設人才。青年學生為找職業(yè),也需要多懂幾門,多準備幾個門路,以求免于失業(yè)。至于要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則更談不到。當時生來事業(yè)既不發(fā)達,僅有的一些廠礦又大都為買辦資本家或外國資本所掌握,不但不能去實習,連參觀也非常困難,學生一般只能自一些不切實際、內容雜雜、觀點錯誤的書箱中求得一些書木上的知識,教師中絕大多數也只有抱著他自己學過的那些東西,照本宣讀。這就是解放以前舊中國教育的凄慘情況。
(二)為什么要設立“專業(yè)”
“專業(yè)”設置,是蘇聯的先進經驗。十月革命以前,帝俄時代高等學校里面的院系設置,與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極為近似。革命以后,感覺這種制度,不能培養(yǎng)出來合乎建設需要的干部,于是進行了改革,在改革中,將舊日的各系科,分得更細些,改造成為各種“專業(yè)”,以適應建設需要。(這主要是指工業(yè)方面的“專業(yè)”而言;農醫(yī)方面,則因學科性質與工業(yè)有別,所設各個“專業(yè)”,包括的范圍一般要比較廣泛些。(這種制度,在蘇聯實行多年,對于提高培養(yǎng)干部的質量,發(fā)生了很大的成效,有一套現成的經驗可供我們參考。中國在解放以后,最初三年,因為教育需要整頓的地方很多,同時文教改革又必需慎重從事,在系科設置上仍沿舊制,沒有多大改動。三年的經驗,充分證明舊日制度,不合今日用途,所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不能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各業(yè)務、部門對于這點提過不少意見。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即將走上計劃化,計劃化的經濟必須有計劃性的教育與之相配合,使建設所需干部在質與量上合乎規(guī)格,并得到及時供應。教育要有計劃性,惟一的辦法就是吸收蘇聯的先進經驗,徹底地、堅決地改革解放以前留下來的那一套不合理的教程制度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制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而在各種改革當中,確定“專業(yè)”的設置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所以中央人民政府乃下決心,從今年起在高等學校及中等技術學校中實行“專業(yè)”設置的制度。換句話說,我們之所以要建立專業(yè)的制度,并不是為了在形式上抄襲蘇聯而是因為我們與蘇聯有類似經驗,從具體工作中體會到舊制度不合乎新時代的要求,不得不走上新的道路。當然,蘇聯的先進經驗給我們指出了正確的方向,省得我們走許多彎路,這一點是應該肯定的。
(三)什么是“專業(yè)”
中國有句老話:“行行出狀元”,“行”就是一種專門職業(yè),如木匠、鐵匠、瓦匠等?,F在我們所說的“專業(yè)“就是高級知識分子當中的各行專門職業(yè)。學習一種手藝,從前的辦法,需經過幾年學徒的訓練。現在培養(yǎng)一種高級的專業(yè)人才,必需在高等學校,按照固定的教學計劃,讀一定年限的書。每一種“專業(yè)”,各有一套具體的教學計劃,內容除理論課程外,包括有本行專業(yè)所必需之實驗工作及廠礦實習,還包括有畢業(yè)論文或設計。按照教學計劃學習,學生畢業(yè)后,即可成為那一行的專家,擔起工程師或其他相當的職務。
(四)“專業(yè)”制度的優(yōu)越性
“專業(yè)”的設置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計劃的安排,是配合建設事業(yè)對于干部條件要求,經過科學的研究與設計而得到:不受舊制度與舊思想的牽累、以此可以培養(yǎng)出真正的專才。例如舊制度下由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畢業(yè)出來的學生,不過是機械方面的一種“通才”。他對于機器的設計與制造都懂得一點,但是很不透徹,特別是對外制造方面。他所管的行業(yè),由工具機到火車頭,由縫紉機到滑輪機,結果是什么都懂一點,什么都不夠內行,要單獨擔負任何一項機器的設計制造,都擔負不起來。設立“專業(yè)”制度以后,情形充公改變。在有些高等學校里,機械工程系的名稱仍然保留(規(guī)模較大的學校,多已改稱機械制造系等,以求名稱更加確切),但在這系里,按照學校的性質任務,設有君子個“專項”,如金屬切削機及其工具、鑄造機及鑄造工程,……等等。(在蘇聯,僅僅機械制造一項,目前全國一共設有四十幾個“專項”)。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再是從前那種“一攬子”的機械工程師,而是精通某一類機械的專家,畢業(yè)后走上工作崗位,立刻可以擔負起他應該擔負的任務。
用專業(yè)制度培養(yǎng)專才,所行各種教學計劃均經過精密的研究與設計,因此學生學得比較踏實,時間也用得經濟。用同樣時間,學生在新制度下學習,比在舊制度下要學得多些,學得好些,尤其是所學在就業(yè)后確有用處。舊的高等教育制度傳統(tǒng)是從設系出發(fā),根據系擬訂課程,所設課程龐雜籠統(tǒng),脫離實際需要,所在舊教育制度中所實行的選修課程的制度,更使學生隨自己的興趣去挑選一些和自己專長沒有多大關系的課程,造成時間和人力上的浪費。這些情形仍不合理,隨便問一位解放以前或解放初期畢業(yè)的學生,就可以知道。他們普捐地感覺到,學校里確實學了一些高深的學問,但就業(yè)后發(fā)現大部分并沒有用處。同時對于工廠工作中一些應有的知識,則在學校又并沒有學到,必需在廠礦從頭學起,因此感覺在校學習有些落空。在新制度下,情形完全不同。學生在校幾年所學各種課程及其內容,完全是配合需要,很科學地計劃出來,不是以學生或教師的個人興趣為轉移。今后大學的工科學生,第一年主要是學一些基礎科學(普通課),二年級著重在學習基礎技術課,三年終起則逐步集中在本行專業(yè)技術課程的學習。這樣和一座金字塔一般,學問非常踏實:基礎廣博,專門的程度也高。在學習過程當中,學生除校內教學實習外,并需下到廠礦,先后進行生產實習及畢業(yè)前實習。經過這些實習。他們既熟習于某行生產的一般情形,又能對其中某一方面得到更深刻的認識。最后在畢業(yè)以前,必需作畢業(yè)論文或設計,以總結在校幾年的學習,并培養(yǎng)獨立發(fā)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使畢業(yè)生踏實能夠在畢業(yè)后就變成一位專家。
(五)“專業(yè)”是不是分得太細
有人說:設置“專業(yè)”是好的,但目前設“專業(yè)”,是不是分得太細致,中國和蘇聯,目前在工業(yè)水平上。還差很大一段,把蘇聯此刻所行各種專業(yè),搬到中國來用,是不是太早一點?對于這點,我們應該說,學問是愈專愈精,“太專門了”并不能認為缺點。但是過早的專門化,過分狹窄的訓練,是應該反對的。為著避免這方面的缺點,任何專業(yè)的教學計劃,必需配合有一定比例的普通課與基礎技術課。因此在高等學校有限的修業(yè)期間內,事實上培養(yǎng)出來的專才,只可能專到一定程度。同時究應專到什么程度,也要看建設事業(yè)的需要。如果未經考慮,一下子把專業(yè)分得很細,脫離了中國的實際,那確會發(fā)生流弊。但是目前情形,并不是如此。此刻所設各種下“專業(yè)”,都是首先吸收各業(yè)務部門對于干部質量需要的意見,參考蘇聯經驗,結合到現有的師資設備等條件,然后決定設置。許多蘇聯有的“專業(yè)”,因為目前在中國尚無迫切需要,或則因為條件尚不具備,暫時一概從緩。蘇聯高等學校,一共設有四百三十六種專業(yè),我們還不到兩百種。另一方面,個別蘇聯所沒有的“專業(yè)”(例如農業(yè)制造),因在中國有其特殊需要,則正在考慮添設。
有些人以為“專業(yè)”分得太細,除狹窄的本行專門知識以外,別的方面學得太少,因此有所顧慮。實則蘇聯式的教學計劃,是既顧到健全的理論基礎,又顧到盡量專門。因為時間用得經濟,教學效率尤其是大力提高,與舊制度相比,“專業(yè)”制度下教出來的人才,不但要專些,而且要博些,這點是可以肯定的。
(六)什么“專業(yè)”最重要
新制度下所設各種“專業(yè)”,都是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沒有需要的“專業(yè)”,根本就不設。因此各種“專按”都很重要,很難說那一種比另外一種更重要些。不過各行人才的需要,數量上大不相同。某些工業(yè)方面的專業(yè)人才,比起另外一些“專業(yè)”來。需要數量可能大幾十位。因此國家每年招生計劃,只有按照不同的需要,各訂一定的數額,才是合理的辦法。
同學們對于如何具體分配“專業(yè)”的問題,都表示很關心。在進行具體分配入各種“專業(yè)”時,當然希望同學們能根據個人志趣,結合國家的建設的需要,來選擇適當的“專業(yè)”。但是如果離開國家建設的實際需要,孤立地、片面地強調照顧個人的興趣,則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在事實上,從整體利益來看,雖然教育行政方面也愿意盡量照顧各人的志趣,以能發(fā)揮各人最大的力量,但從國家培養(yǎng)干部的計劃來說,各個“專業(yè)”培養(yǎng)數量勢必有一定額,不能隨著同學們個人的興趣來改變,在為了照顧按個國家建設利益的大前提下,需要同
學們愉快地、自覺地服從學校方面合理的分配。
有的同學想以照顧個人興趣作藉口,從個人的要求來考慮選擇專業(yè),例如不愿學地質采礦,不愿學上下水道,不愿搞施工,不愿學火力發(fā)電,實際上是為了怕吃苦、怕受累、怕不吃香,從個人生活的舒適和榮譽地位出發(fā)來各慮的。這些同學不了解:目前學校中所設置的一切“專業(yè)”,既然都是祖國所迫切需要的,那末,我們服從祖國需要,努力地完成祖國給自己的任務,就都是最光榮的。同時,國家建設的任務是繁重的,我們學習任何一門“專業(yè)”,將來所擔負的工作都是繁瑣的,當然有些“專業(yè)”將來所擔負的工作更繁重些,但只有我們青年勇敢地把這些繁重的工作擔當起來,我們國家才能繁榮富強,得到全面的發(fā)展。那種好逸惡勞、只圖個人利益的思想,乃是新中國青年所不應有的錯誤思想。
目前全國各高等學校都已紛紛開學,今年錄取入學的同學多已先后按照投考的科系來分配到各種“專業(yè)”學習,在毛主席教養(yǎng)下的青年同學們一定都能夠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抱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走上舉習崗位,把自己鍛煉成為德才兼?zhèn)洹Ⅲw格健全的優(yōu)秀建設人才?準備在不久的將來肩負起我們偉大祖國大規(guī)模建設的光榮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