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身閩南望族,蔡元培當過她的家庭教師;她學貫中西,是第一個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shù)學院的中國女學生,也是第一位作品入選法國春季藝術(shù)沙龍的中國女畫家;“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高氏兄弟是她的國畫老師…
生長于動蕩年代,生死考驗如影隨形。新中國成立后,作為海外中國畫家,方君璧第一個被中國美術(shù)館邀請回國辦展,并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她的次子曾仲魯說:“從油畫到國畫,從巴黎到北京,她曾走得很遠,然后,一輩子仿佛都在走著回歸的路程?!睙o論命運把她帶向哪里,她永遠握著手中的畫筆…
方家\"十一妹\"走上美術(shù)道路
1898年,方君璧出生于福建閩侯(今屬福州)的名門望族,父親方家湜曾在漢口經(jīng)營轉(zhuǎn)運公司,時常來往于各地,伯父方家澍是光緒年間的進士,當過知縣。方家靠茶葉生意成為富商,兄弟幾人及后代同住在城里的“九彩園”大院。
在方氏后人的記憶中,九彩園“大致格局由三部分組成,大門進去是‘三間排’,那里屬于長房居住,也就是方家澍這一支。堂屋等是家庭慶典集合之所在,兩側(cè)有臥房,聽說還有小樓。第二進是方家湜這一支,稱為‘前池’。再往后是‘后池’,臨池有一座敞廳,是休閑娛樂的場所。后池的周圍有些花木,假山有雪洞…兩個池塘成了標志,族人們也常以前后池來稱呼,比如‘前池老姨太‘后池小妹\"”。方君璧年紀最小,上頭有十個兄姐,所以被叫成“十一妹”。
方君璧的童年是在戰(zhàn)亂中度過的。戊戌變法失敗后,八國聯(lián)軍向中國伸出了魔爪,清廷搖搖欲墜。方家長輩中多是傳統(tǒng)讀書人,但是他們并不守舊,而是秉承知識救國的理念,將方君壁璧的六兄方聲濤、七兄方聲洞、七姐方君瑛和四嫂曾醒送往日本留學。后來,四人都加入同盟會,其中方君瑛和方聲洞二人革命熱情最盛。
七姐方君瑛為人正直、忠勇兩全,深受孫中山器重,被選為同盟會暗殺部部長,曾與汪精衛(wèi)等人組成暗殺小組試圖刺殺攝政王載灃,事泄未成。七兄方聲洞亦是俠肝義膽的好男兒,留日歸來后繼續(xù)投身革命。1911年4月,方君瑛與方聲洞都參加了黃花崗之役,方聲洞在率隊突圍時不幸中彈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兄姐的革命經(jīng)歷對年幼的方君璧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1912年,民國初建,方君瑛和四嫂曾醒申請到官費留學法國的名額。因經(jīng)費充足,經(jīng)全家商議后,她們帶著方君璧、方賢俶(曾醒的兒子)、曾仲鳴(曾醒的弟弟)同行。到法國后,方君璧先是去了巴黎南部的蒙塔日城,在當?shù)氐闹袑W讀書兼學習法語,周末在蔡元培等人的指導下研習書法和詩詞,積累了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
1917年,十九歲的方君璧來到巴黎,進入朱里安美術(shù)學校學習。因當時歐洲戰(zhàn)爭形勢緊張,僅三個月后,她就轉(zhuǎn)到法國南部波爾多市的省立美術(shù)學校,曾仲鳴也進入波爾多大學學習化學。方君璧從基礎的素描石膏像開始,接受了系統(tǒng)的西畫訓練,最終確定了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一一美術(shù)。由于國內(nèi)政局此時依然動蕩不安,方君瑛等人時?;貒鴧⒓痈锩顒樱骄蹬c曾仲鳴在結(jié)伴相處中感情逐漸升溫。
第一個考入巴黎美院的中國女學生
1920年,方君璧以優(yōu)異的成績進入當時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巴黎國立高等美術(shù)學院(簡稱“巴黎美院”,成為第一個考入該校的中國女學生,還與徐悲鴻成了同班同學。
在巴黎美院,方君璧師從畫家費爾迪南·殷伯。殷伯只教素描和水彩畫,不教油畫。方君璧的次子曾仲魯說:“想做一名畫家的話,必須學習畫油畫。母親班里有一個猶太女孩子,她之前學習過油畫,她來教母親怎樣買顏料、畫布,怎樣畫畫,她們白天就跑到街上畫人物、畫街景,到了晚上太冷了就跑回學校上課,所以母親的油畫等于完全是自學的?!?/p>
曾仲鳴則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更喜歡文學,于是前往里昂大學深造,并取得文學博士學位。1921年,里昂大學與廣東大學在里昂合設中法大學,當年9月,校長吳稚暉親率首屆三百余名中國學生來到法國,其中有潘玉良、常書鴻、蘇雪林等人。曾仲鳴受聘為秘書長,管理校務。方君璧也熱心地為這些人生地不熟的學生同胞做些翻譯工作,特別是為女孩子們提供生活幫助,所以相互間十分熟悉。
1922年夏,在方、曾兩家人的祝福下,方君璧和曾仲鳴于法國安納西湖畔正式結(jié)為夫妻?;楹?,方君璧在巴黎租了一間畫室,堅持繪畫。蘇雪林在《歸鴻集》里回憶道:“巴黎時代的君璧,無冬無夏,無晝無夜,總是一筆在手,一有機會便坐下來揮揮灑灑,好像飯可以不吃,畫非畫不可似的。”
方君璧以中法大學的首批學生之一的方于(原名方裕,曾為洗星海的老師,后與丈夫李丹共同完成名著《悲慘世界》的翻譯,此譯作是這部名著最早最權(quán)威的中文譯本)為原型,創(chuàng)作了油畫《吹笛女》。在畫中,一名身著傳統(tǒng)中式服裝的女性,留著西方時髦的短卷發(fā),正在用笛子吹奏民樂,展現(xiàn)出民國時期典型的淑女風韻。
1924年,二十六歲的方君璧一鳴驚人一一她的作品《吹笛女》《H小姐的畫像》順利入選法國春季藝術(shù)沙龍。作為第一個作品入選的中國女畫家,方君璧在藝術(shù)圈與媒體界引起巨大轟動,被法國人譽為“東方杰出的女畫家”,著名的《巴黎美術(shù)》雜志更是將《吹笛女》選為封面登出。巴黎《伊維畫報》的記者如此評價:
吾人覺得女士雖從事西畫,循西畫之規(guī)則,然而仍能保存其民族固有之天才,而此民族素以產(chǎn)大藝術(shù)家稱于世。女士之畫,筆意瀟灑,流麗動人。其色調(diào)豐逸之處,似東方名畫家使人不能模擬之杰作;后起獨秀,其在斯人乎!
自《吹笛女》問世以來,方君璧筆下的這一女性藝術(shù)形象在法國美術(shù)界成為東方女性美的標準之一。直至2011年,在巴黎博物館協(xié)會和賽努奇博物館主辦的,關(guān)于在法國活躍的中國藝術(shù)家的大展“巴黎的華人藝術(shù)家”中,《吹笛女》依然是重量級的畫作。
在中國現(xiàn)代藝術(shù)史上添一筆
1925年,方君璧與丈夫一起回國,在廣東大學和執(zhí)信學校執(zhí)教。方君璧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受到嶺南藝術(shù)界的推重,由此她結(jié)識了“嶺南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國民政府還以巨資購買她的一幅以陸游詩句為題的作品,懸掛于中山紀念堂。
次年,曾仲鳴受邀進入國民政府做秘書,方君璧則重回法國,到巴黎美院的校長勃納爾的畫室進修了兩年。雖然人不在國內(nèi),但是方君璧的影響力已經(jīng)非同小可。192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美術(shù)展覽會后,《婦女》雜志出版了“教育部全國美術(shù)展覽會特輯號”,刊登展覽介紹、參展作品及美術(shù)評論文章,并有“女青年藝術(shù)家專欄”,方君璧及其作品榜上有名。
1930年,方君璧第二次回到祖國的懷抱。在高劍父、高奇峰的教導下,方君璧學習國畫的精髓,開始正式嘗試用中國的紙、筆、色、墨研習創(chuàng)作,她說:“想把西畫解剖學、透視學等原理,融合到國畫里來,改正國畫種種不合科學定律處,能否成功,我亦不計。”
數(shù)年間,她多次前往廬山、黃山以及杭州的名勝古跡采風寫生,擔任《美術(shù)生活》雜志的特約編輯并舉辦個人畫展。193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方君璧畫集》,蔡元培作序贊道:
歸國以后所見本國特殊之風景與人物,時時以歐洲之工具與筆法寫之,既為中外知畫者之所嘆賞,近又以中國之紙筆與色彩,參用歐洲技巧,而寫本國之風景與人物,借歐洲寫實之手腕,達中國抽象之氣韻,一種嘗試,顯已成功……
在諸多美術(shù)活動中,方君璧與徐悲鴻、林風眠、陳抱一、張大千等人并肩奮斗,揭開了中國現(xiàn)代藝術(shù)史的序幕。
生死考驗如影隨形
1938年,方君璧在武漢時偶遇連日大雪,屋中一盆垂絲海棠卻開得嬌艷無比。她在日記中寫道:“想不到外面那樣冷酷的天氣,這花竟似‘一貴家小姐,不知道世界事一樣’。\"這也是她早期的人生寫照。
不過生長于動亂年代的她,生死考驗始終如影隨形:1911年七兄方聲洞為起義犧牲;1923年七姐方君瑛因革命理想破滅,加上車禍后遺癥,選擇吞下大量麻醉藥品結(jié)束生命;四兄方聲濤也因早年參加護法戰(zhàn)爭時的槍傷后遺癥于1934年病逝1939年,命運之書終于翻到了無可挽回的那一頁。
是年3月21日凌晨,曾仲鳴在河內(nèi)被誤刺身亡,年僅四十三歲。前一天剛到河內(nèi)探望丈夫的方君璧也在這次刺殺中身中三槍,與死神擦肩而過。接連失去至親至愛的她從此更加遠離政治,此后未再嫁。
對方君璧而言,她與曾仲鳴的感情“不只是夫婦,同時也是兄妹,同時也是朋友”。相伴十七年的曾仲鳴在她的筆下定格成了永恒一一他穿著長衫、支著頭,沉浸在書本中的純粹世界。
此后每年的3月21日,方君璧總是被悲傷裹挾。她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是什么日子,是我一生最傷心的日子…若是沒有三個小小孩子,那時需要一個母親教養(yǎng)他們,我相信我一定也跟他一起去了?!?/p>
槍傷初愈,方君璧便從河內(nèi)回國,在上海、北平等地輾轉(zhuǎn)生活。1943年,她到北平拜訪了齊白石,還為其畫像,兩小時就完成了。齊白石看罷夸道:“你倒有一些本領(lǐng)。\"隨后叫夫人把他的長衫拿來,說:“我請方先生吃面去!”
抗戰(zhàn)勝利后,方君璧在上海舉辦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個人畫展,轟動一時。1949年,方君璧獨自帶著三個孩子移居法國。臨行前,她在香港與李石曾、顧孟余等舊日師友辭行,滿是不舍與惆帳地說:“真走了,要幾時才回來呢?”
次年,她一口氣在巴黎和倫敦辦了兩次個展,包括巴黎東方博物院院長的業(yè)內(nèi)名流對方君璧中西融合的新風格贊賞不已。但是叫好未必叫座,她的畫不怎么賣得出去,而國內(nèi)的親友又不斷寫信來索要經(jīng)濟上的資助,她在日記中訴苦:“他們說沒有飯吃,我們在此地舉目無親,將來如何,亦不能知…有三個小孩,如何養(yǎng)大呢?七嫂等要我寄錢,我去叫誰寄錢呢?!?/p>
方君璧沒有迎合潮流而改變畫風,也正因為獨樹一幟的堅持,她逐漸將畫展開到了世界各地,作品廣為海外美術(shù)館所收藏,經(jīng)濟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1957年,方君璧帶著孩子們移居美國波士頓,任波士頓美術(shù)館學術(shù)顧問。事業(yè)蒸蒸日上的同時,她對故土的思念也越來越深。
從人生的終點回到起點
1972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中美之間結(jié)束了外交隔絕狀態(tài),方君璧得以回到闊別二十三年的祖國。同年,年逾古稀的方君璧跟隨\"旅美華僑回國觀光團\"參加國慶活動。10月6日晚,方君璧等人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周總理與方君璧都出生于1898年,方君璧記得第一次見他是1925年在黃埔軍校。當時,她坐在臺下聽他演講,覺得“講得極好,十分動人”。這次再見,方君璧認為周總理“風度很好,對人很親切,眼光奕奕有神”。周總理問她有什么要求,方君璧答道:“希望這一次回國能在國內(nèi)多畫一些,但不知道我的簽證是否可以延長。”周總理當即應允。接著他們一直談論到凌晨2點。方君璧后來回憶說:
“我們大家都為之感動,我心中則留下一個永不磨滅的印象。第二天我寫了一封信謝謝他,還勸他要多多地為國家保重身體誰知那時他已開始生病,僅有三年就與我們永別了,這是多么可痛的!”
此后,方君璧在國內(nèi)停留了一年多時間,游覽了許多名勝古跡,參觀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建設成果。她親眼看到周總理描述的政策改善了工農(nóng)的待遇:“所到的地方,愈看愈好,愈參觀愈欽佩,見國家蒸蒸日上,欣欣向榮,政府為人民服務,人民為國家努力,這種情況,是以前從來沒有的??戳苏媪钊烁袆?。”
她還觀看了一些革命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在看完現(xiàn)代京劇《紅燈記》后,方君壁表示:“演得十分動人,我為之淚下。人生這樣才真有意義。想起從前兄姊等做革命,也是這樣呵。”
除了首都北京,方君璧還去了國內(nèi)很多城市。有一次她去上海外灘觀光,“見黃浦江邊所有船只全是掛中國旗,沒有一艘外國的”,覺得“真是開心”。遙想1937年11月,淞滬抗戰(zhàn)失敗,她在撤往香港時曾在日記中寫道:“晨過吳淞口,真是可憐,一片焦土。比焦土可憐的是間間破房子,似向人訴哭還有一江上的日本船只,沿途不見一個中國旗,真可氣死人?!苯駮r不同往昔了。
作為畫家,這次回國,她共畫了一百二十多幅作品,題材范圍極廣,不過她最滿意的幾幅,畫的都是工人,尤其是福州工藝脫胎廠的磨漆老師傅像。此外,她還觀賞了許多國畫巨作,深受震撼:“中國的藝術(shù)也有新面貌了,我畫不來這樣大魄力的畫呢?!?/p>
1973年10月,帶著不舍之情,方君璧踏上了返美之路。途中經(jīng)過廣州,她謝絕了二十元一晚的單人房,選擇入住四人間。當晚,她在日記中說:“我想我亦當鍛煉鍛煉?!?/p>
1978年10月,八十歲的方君璧又創(chuàng)下了她人生中新的\"第一”——成為中國美術(shù)館邀請回國辦展的第一個海外中國畫家。當“方君璧中國畫展覽\"開幕時,觀眾仿佛聽到了半個多世紀前那位東方麗人在畫布上所吹奏的、永恒溫婉的笛聲。同年,香港大學為慶祝藝術(shù)系的成立舉辦了“方君璧作品精選展”。
此后,方君璧多次回國,留下了大量的寫生作品。她在中國度過的最后一天是1981年3月29日。那天,方君璧在七兄方聲洞之子方賢旭的陪同下,到廣州參加黃花崗起義七十周年祭,仿佛從人生的終點回到了起點一一那熱血澎湃、青春激揚的時代。
1986年,方君璧去世,享年八十八歲。從巴黎國立高等美術(shù)學院的求學之路,到作品入選法國春季藝術(shù)沙龍的高光時刻,再到歷經(jīng)命運起伏帶來的動蕩不安,她始終沒有放下自己的畫筆,每一幅作品都凝聚了她融合中西方繪畫藝術(shù)的思考。這位“東方杰出的女畫家”的生命雖然落下了帷幕,但她的藝術(shù)成就將同她筆下的東方美學一樣愈發(fā)璀璨。R
《尋找南河》
在《尋找南河》中,魚禾將自己置于泥水滾燙的世俗百相,去體察、了悟,作品中迷人的細節(jié)因此有了洞穿人心的能力
魚禾的散文有自己的句法結(jié)構(gòu),生命哲學的思辨意味隱形但有效,向真和深逼視的抒情個性極強,為蒼生尋找心靈歸屬的沖動力大無窮。于是,地上人,天下事,方物皆備于我。
一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長、著名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