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點撥
審題立意是寫作的第一步,只有精準審題、巧妙立意,才能寫出符合要求的佳作。接下來,我們從情境、任務、語境等方面,深入探討審題立意的要點。
把握情境是情境任務類作文審題立意的關鍵。文題一般會要求同學們在讀了材料后或由材料中設定的特定情境,引發(fā)感想、談談感悟(情境感悟型);或根據(jù)材料設定的情境,以特定身份與特定對象交流(情境交際型)。審題時,既要整體把握材料,抓住關鍵詞句,更要審準主題給出了什么樣的寫作情境,如班級交流會、國際交流大會等。
落實任務要求是確保作文符合規(guī)范的關鍵。文題中的要求包含了諸多重要信息,如文體、字數(shù)、寫作范圍等。如要求寫議論文,就必須遵循議論文的文體規(guī)范,有明確的論點、豐富的論據(jù)和合理、充分的論證過程。此外,還要特別留意其他文體的特殊要求,如書信、演講稿等應用文體都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在看清任務要求的基礎上,我們可對題目進行拆解,將任務細化為一個個具體的小要求,在寫作中逐一落實。
符合具體語境對于審題立意的準確性和恰當性至關重要。文題中的話題、寫作者、讀者、目的、語言等元素構成了寫作的語境,對寫作內容、選材、體裁、結構、語言表達等都有直接的影響。符合寫作語境,要求同學們抓住文題的交際語境,發(fā)揮生活中的交際經(jīng)驗,使作文目的準確、對象明確、內容具體,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審準情境,我們能深入理解題目內涵;落實任務要求,可保證作文寫作規(guī)范;符合具體語境,則讓寫作內容更加精準恰當。同學們要不斷加強審題立意訓練,提高自己的審題能力和思維水平,這樣才能迅速準確地把握題意,寫出精彩作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算法時代,焦慮被量化成一個個數(shù)據(jù)標簽。知識付費販賣認知焦慮,社交平臺放大容貌焦慮,智能推送固化信息焦慮。我們在數(shù)據(jù)洪流中既渴望突圍,又害怕掉隊。
班級討論會上,同學們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有同學認為要馴服算法,有同學主張“斷舍離”,還有同學選擇與焦慮共舞。你怎么看?請寫一篇議論文,闡述你的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引
分析文題可知,寫作情境是班級討論會;討論話題是算法時代,焦慮被數(shù)據(jù)標簽化,知識付費、社交平臺、智能推送等不斷加劇人們的焦慮,使人們陷入兩難境地;寫作任務是思考同學們提出的“馴服算法”“斷舍離”“與焦慮共舞”三種觀點,繼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寫作時,語言表達要符合班級討論會的氛圍,做到觀點清晰、邏輯合理、有說服力。
通過分析材料,可以得出:“馴服算法”體現(xiàn)了對算法的主動掌控意識,強調通過了解算法邏輯、合理使用算法,減少其對自身焦慮的影響。“斷舍離”借鑒“極簡生活”理念,意在擺脫多余信息和物質的束縛,如關閉非必要APP推送、取關制造焦慮的博主等?!芭c焦慮共舞”則是接受焦慮存在的現(xiàn)實,將其轉化為前進動力。在寫作時,可贊同其中一種觀點并闡述理由,也可綜合三種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但都要緊密圍繞給定情境和任務,符合班級討論會的交流語境。
參考立意:把握人與算法的平衡;焦慮本身并非完全負面,關鍵是如何應對;避免算法對人的異化;算法時代的焦慮,本質是人的價值被數(shù)據(jù)化,需回歸人文關懷等。
佳作展示
堅守人文之光,與算法焦慮共舞
◎饒麗姍
在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今天,算法猶如一張無形的巨網(wǎng),悄然收緊,將我們“圍困”在焦慮的漩渦之中。當相似內容的短視頻鋪天蓋地,知識付費課程煽動“30天逆襲”的焦慮,朋友圈的精修照片成為無形的攀比,算法焦慮如影隨形,使人們陷入“突圍”與“掉隊”的兩難處境。在我看來,人類應始終掌握運用技術的主動權,在算法構建的數(shù)字世界里,守住人性的精神錨點,這才是破局之道。
面對算法焦慮,“馴服算法”的理性和“斷舍離”的清醒雖各有其價值,但都并非最優(yōu)解。一些手機運營商推出“屏幕使用時間”之類的功能,試圖重建人與技術的關系,卻仍產(chǎn)生了新的“數(shù)字焦慮”;一些學者提出“數(shù)字齋戒”理念,雖能短暫緩解人與算法的矛盾,卻在數(shù)字技術深度融入生活的當下顯得不合時宜。算法本身是中性的,它是高效解決問題的工具,由其引發(fā)的焦慮情緒,實則是技術理性對人性解構的必然。因此,面對算法焦慮,真正的應對之法在于建立“與焦慮共舞”的主體性。
與算法焦慮共舞,個體的認知覺醒是第一步。神經(jīng)領域的科學研究表明,適度焦慮能激發(fā)認知警覺,但我們要避免陷入“焦慮循環(huán)”。在知識消費中,我們應保持批判思維,面對“速成”類課程,多問“是否適合自己”;在社交活動中,用面對面交流平衡虛擬社交的失真感;在獲取信息時,主動突破信息繭房,通過多渠道查詢打破算法的單一推送,同時要保持獨立思維。正如莊子所說,“物物而不物于物”,我們要發(fā)揮技術使用的主觀能動性,讓算法成為拓展認知的工具,而非引起焦慮的源頭。
更深層次的破局,在于重建算法與人文精神的共生關系。算法用數(shù)據(jù)衡量一切,但人的價值無法被簡單定義。社交媒體的點贊多少不代表自我價值的高低,所謂“容貌評分”更是毫無意義。海德格爾說“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算法時代更需要人文關懷。正如一些閱讀平臺推出“深度閱讀模式”,過濾焦慮性推送,推薦經(jīng)典著作;又如教育領域運用“成長型算法”,根據(jù)學生特點提供個性化建議,拒絕制造成績焦慮。這些實踐證明,將人文精神融入技術設計,算法便能從焦慮的制造者轉變?yōu)榫竦氖刈o者。
算法時代,我們要警惕過度焦慮,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技術的終極意義是解放人的創(chuàng)造力,算法的真正使命是拓展人類的認知邊界。我們應以人文之光為指引,筑牢精神堤壩,與焦慮共舞,讓算法與心靈同頻共振。
我們要在算法浪潮中堅守人文的精神錨點,駛向數(shù)字文明的彼岸,讓算法成為我們前行的助力,而非阻礙。
【湖北咸寧市鄂南高級中學高一(1)班】
◆點評
本文緊扣“算法時代的焦慮”這一話題,立意深刻,論證嚴謹。開篇以日常生活中的經(jīng)歷展現(xiàn)算法焦慮,引出論點;繼而提出“馴服算法”“斷舍離”兩種方法的片面性,剖析算法本質,點明焦慮根源,并提出“與焦慮共舞”的新觀點。論證時,結合科學規(guī)律、哲學名言及現(xiàn)實案例,從個體認知覺醒和重建人文共生關系兩方面展開,層層遞進;旁征博引,兼具理論深度與現(xiàn)實針對性。結尾升華主題,呼吁以人文精神引領算法發(fā)展,實現(xiàn)人與技術的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