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打小孩日原名叫“ 世界不打屁股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聽起來像是一個開玩笑的口號,其實背后有著深刻的意義和嚴肅的使命。
世界不打小孩日由一家倡導“有效管教”的反體罰組織于1998年發(fā)起,定在每年4月30日。這個節(jié)日的宗旨很簡單:呼吁全球父母和教育者停止體罰孩子,推廣非暴力的教育方式。
這個節(jié)日的誕生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大量研究和實踐,證明體罰對孩子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
有人可能覺得打孩子沒什么,甚至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我們都是這么過來的”。但事實上,很多國家已經(jīng)立法禁止體罰。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個明確禁止父母在育兒中使用體罰或任何其他羞辱的國家。1979年,瑞典議會通過《兒童和父母法》修訂案,禁止對兒童進行任何形式的體罰或其他情感虐待。
1991年,中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年進行第二次修訂時,加入了明確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的條款,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截至2023年5月,已有65個國家禁止對兒童任何形式的暴力懲罰,還有27個國家承諾進行類似立法。
世界不打小孩日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像是一個提醒:教育孩子的方式可以更科學和人性化。全球各地的組織和個人都在努力推廣非暴力的教育理念,幫助父母找到更有效的管教方法。無論是正面管教還是非暴力溝通,都在為父母提供實用的工具和技巧。
如今,雖然體罰現(xiàn)象仍然存在,但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jīng)意識到,打孩子并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演員章子怡說:“我是堅決不肯打孩子的那種媽媽?!绷硪晃痪W(wǎng)友說得更具體:“以前總覺得打孩子是為他好,但后來發(fā)現(xiàn),打完之后,孩子不僅沒有改正,反而變得更加叛逆。現(xiàn)在我用溝通和鼓勵的方式,效果更好?!?/p>
世界不打小孩日不僅是一個節(jié)日,更是一種理念的傳播。通過這個節(jié)日,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學習如何用更科學的方法陪伴孩子成長。
打孩子似乎是父母在無奈之下的選擇,尤其是在孩子調(diào)皮、不聽話或犯錯的時候。但其實,很多父母并不清楚,這種選擇究竟會付出怎樣的代價。
在漫長的養(yǎng)育中,一頓棍棒對于父母來說可能只是一次不愉快的記憶,過幾天就會忘掉。但對于孩子來說,暴力造成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體罰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要知道孩子天生依賴父母,需要從父母那里獲得愛和保護。當父母用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時,孩子會感到恐懼和困惑,甚至產(chǎn)生“爸爸媽媽不愛我”的想法。
演員陳喬恩在參加一檔節(jié)目時,曾透露自己在童年時經(jīng)常挨打,甚至被媽媽用枯樹枝打到流血。她回憶道:“我常常會覺得很恐懼,因為小時候活在恐懼之中。她(陳媽媽)常常壓力很大,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講話,因為怕她打我?!边@種情感上的創(chuàng)傷,如果沒有得到療愈,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導致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并影響其與他人的關(guān)系。
體罰并不能真正糾正孩子的行為。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指出,孩子的行為背后往往有其內(nèi)在動機。打孩子只能暫時壓制他們的行為,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進一步說明,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比如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打架、說謊,甚至不愛學習等。如果父母采取暴力去制止和打罵,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被打而學會撒謊、逃避責任,甚至變得更具攻擊性。
體罰可能會對孩子的腦部發(fā)育產(chǎn)生負面影響。人民網(wǎng)-科普中國曾刊登《孩子不打不長教訓,只有打了才能記?。俊芬晃?,指出體罰不僅會損傷記憶和降低智力,還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fā)育。
文章引述了新罕布什爾大學的一項研究結(jié)果:研究人員觀察了超過1500名兒童,發(fā)現(xiàn)2~4歲未受過體罰的孩子,4年后智商比受過體罰的同齡人高出5分;而5~9歲未受過體罰的孩子,智商則高出2.8分。無論哪個年齡段,孩子受到體罰的次數(shù)越多,心智能力的發(fā)展越緩慢。
此外,多項研究表明,長期遭受體罰的孩子,大腦中與情緒調(diào)節(jié)、認知功能相關(guān)的區(qū)域可能會受到損害。這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能力,還可能導致情緒失控、行為問題等后果。
體罰不僅會傷害孩子,還會讓父母陷入自責。很多父母在打孩子之后感到后悔,但往往因為缺乏更好的教育方法而陷入惡性循環(huán)。
除了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破壞親子關(guān)系的和諧美好,打孩子還可能會觸及法律底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guī)定,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如果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違反法律,情節(jié)嚴重者可能會被剝奪監(jiān)護權(quán),甚至面臨法律制裁。
曾看到一篇報道:一個父親經(jīng)常以孩子不聽話為借口實施毆打、體罰,導致孩子遍體鱗傷。盡管民警和婦聯(lián)工作人員多次批評教育,這個父親依然毫無悔意。最終,當?shù)厝嗣穹ㄔ阂婪ǔ蜂N了他的監(jiān)護權(quán)。
既然打孩子不是好辦法,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其實,有很多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非暴力溝通、正面管教等。這些方法不僅能幫助孩子改正行為,還能讓親子關(guān)系更加和諧溫暖。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理念是通過表達感受和需求,而非指責和批評構(gòu)建人際關(guān)系,從而讓人與人的相處更加和諧友愛。比如,當孩子因為不想寫作業(yè)而發(fā)脾氣時,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你怎么這么懶?再不寫作業(yè),我就打你了!”于是,一場親子對峙或者追逃大戰(zhàn)就此展開。孩子因為被指責產(chǎn)生反抗情緒,結(jié)果很可能是作業(yè)沒做好,親子關(guān)系也受到了傷害。
如果使用非暴力溝通,情況會變得大不同??梢赃@樣說:“媽媽看到你不想寫作業(yè),是不是覺得作業(yè)太難了?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解決?!边@種方式不僅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還能激發(fā)他的主動性。當孩子明白父母站在自己這一邊時,他會更愿意主動考慮父母的意見。
正面管教主張父母以一種溫和、堅定的態(tài)度來引導孩子,找出有效方法強化正面行為,最終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比如,當孩子因為搶玩具而和其他小朋友發(fā)生沖突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我知道你很想玩那個玩具,但搶別人的玩具是不對的。我們可以試試輪流玩兒,或者找其他玩具玩兒。”父母還可以和孩子約定,如果再搶別人的玩具,將會有一天不能看動畫片或者不能參加喜歡的活動等。這種方式既為孩子劃定界線,也教會孩子如何解決問題,找到“滿足自我和避免傷害人際關(guān)系”的平衡點,還能培養(yǎng)他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正面管教》書中提供了積極的暫停、開家庭會議、啟發(fā)式提問、建立日常慣例等幾十種工具,幫助父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guān)系,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技能與責任感,促進有效溝通。其中,暫停法是一種通過短暫隔離來幫助孩子冷靜并反思行為的教育方法。它的核心理念是在孩子情緒失控或做出危險行為時,提供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讓其平復情緒,并思考自己的行為。比如,可以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作為“暫停區(qū)”,一個簡單的角落、一把特定的椅子都可以。事先和孩子約定,當情緒來臨時,可以在“暫停區(qū)”待一定的時間。當暫停結(jié)束后,情緒平靜下來,父母再和孩子復盤事件。
這種方法適用于孩子情緒失控或做出危險行為的場景。比如,當孩子因為生氣而打人時,父母可以溫和而堅定地說:“我們需要暫停一下。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談?!睍和7ú煌趶娪驳牧P站或關(guān)禁閉。它不是懲罰,而是一種幫助孩子調(diào)節(jié)情緒的工具。通過暫停法,孩子不僅能學會為情緒踩下剎車,還能理解行為的后果,提高自控能力。
如今,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科學而溫暖的教育方式正在被發(fā)掘和推廣。這些方法讓父母不再依賴打罵或羞辱,也不會陷入驕縱與放任的誤區(qū),而是能夠在愛與理解中,與孩子共同成長,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