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旅游是為了游山玩水嗎?當(dāng)然是。僅是為了游覽山的奇觀,玩賞水的美姿嗎?則不盡然。山水背后定有更多傳奇,方能吸引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尋芳探秘。
2016年夏天,我來到四川,游覽了青城山、都江堰、樂山大佛、武侯祠、杜甫草堂等著名景點,感觸最深的還是兩山一水,兩山是都江堰的玉壘山,樂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一水自然是都江堰的水。一路走,一路感慨:這山水背后蘊含著怎樣的骨和魂啊!能成為民族文化的精彩縮影和有機組成!
二
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
商鞅變法后的秦崛起,目光瞄向東方。公元前316年,秦大將司馬錯廷議中力主乘古巴國(重慶)古蜀國(成都)內(nèi)戰(zhàn)之機先伐蜀,擴大版圖,增加國力,沿長江順勢而滅楚稱霸天下。《華陽國志》載司馬錯的論證:“(巴蜀)水通于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睖缡窈螅抉R錯率十萬眾萬艘船浮江伐楚,但糧草物資不濟,無法深入楚國,從蜀國中心成都把士兵糧草軍器運到岷江碼頭還有五十多公里的陸路,成本太高,因此,秦開始醞釀把岷江改道使其經(jīng)過成都,成為戰(zhàn)爭補給線。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知天文曉地理的36歲青年才俊李冰任蜀郡守,治岷江,開航道,為秦軍運送軍需物資,確保秦統(tǒng)一之大業(yè)。而建成兩多年來,都江堰馴服湍急的岷江,把之前因落差達273米而飽受水患的成都平原灌溉成沃野千里,本為航道,實成泄洪和灌溉之利器,使四川“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華陽國志》)。都江堰哺育了四川人民,“灌溉”出李白、杜甫、陸游等一批中國最杰出的詩人,也潤澤了中華民族,尤其是到現(xiàn)代,成為抗戰(zhàn)大后方,為抗日立下大功勞。
先民憑高超的智慧和驚人的毅力,成就了這樣一個人類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跡:無壩,不破壞生態(tài),沿用兩千多年至今還能灌溉成都平原一千萬余畝土地,太了不起了!我站在寶瓶口對面的河岸,凝視那開闊的河流霎時被收緊,從玉壘山和離堆的山巖峭壁對峙成的狹窄口子鉆過,仿佛一群不甘心被馴順的野馬一般,梗著脖子,尥著蹶子,一路咆哮著沖向遼闊的成都平原,水流湍急,浪花四濺。遙想千百年來,每一滴發(fā)源于岷江上游雪山的水,穿深壑,鉆密林,呼嘯而出,奔騰而下,一入平原自然更肆意而為,不承想在此受阻,狠狠砸向山巖:別擋我的路,讓我隨便流。山巖卻任憑叫囂,自是巋然不動,引導(dǎo)著兇猛不定的岷江成為造福兩川人民的福水。這水與山的搏擊,多像五千年中華民族的生存史!中華文明能成為世界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是因為始終以山為骨,像山一樣堅韌不屈地毅立!
我覺得都江堰最難的是鑿開玉壘山這座岷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把水引入成都平原。那時還沒有發(fā)明火藥,也沒有更多的先進工具。要把大山劈開,就只能用簡陋的鐵錘扦子鑿打,至少需要30年,而秦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卻迫在眉捷不能等待太久。直至今日,我們都不得不佩服先民那超人的智慧:火燒水澆巖石!人們在山巖上架起大量木柴點火燃燒到巖石發(fā)紅,再用冰涼的江水,一瓢瓢潑向滾燙的石面。經(jīng)過熱脹冷縮,巖石崩裂疏松之后,人們才腰系吊繩,登上巖壁,揮錘鑿打。這一來,便大大加快了工程的進度。光陰荏苒,歷經(jīng)8年,玉壘山終于敞開胸懷,分出了一條寬20米的水路。汩汩清流,從寶瓶口奔涌瀉出,永久性地灌溉著成都平原。果然是極其寶貴的瓶口??!
8年時光,人生能有幾個8年呢!這8年就做一件事:鑿山!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鑿開了通向希望的缺口。我想當(dāng)初一定有很多人會嘲笑鑿山的想法:這怎么可能嘛?明知不可而為之,這正是儒家的思想精華!這樣的思想,后來在參觀武侯祠我還看到了。在武侯祠里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歟?”這不正是諸葛亮的寫照嗎?幫助最弱小的劉備奠定鼎立之基業(yè),調(diào)和眾多力量艱難治蜀,明知勝算小而多次北伐曹魏恢復(fù)漢室,以諸葛亮之才智,焉能不知不可為事的后果,但又有何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人民記住了這些明知不可而為之的人。
三
這種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山一般的堅韌不屈品格,我還在修建了樂山大佛的海通法師那兒深刻感受到。同樣也是鑿山,同樣也是被很多人嘲笑為不可能完成的事,同樣也是最后憑堅韌的毅力,留下一個扎扎實實造福于民有利萬代的大工程!不同的是,都江堰鑿穿玉壘山是為了泄水,海通和尚鑿凌云山是為了填水。
云游四方最后落腳到四川樂山(古嘉州)凌云寺并最終成為住持的海通法師,每次功課完畢都要站在臨江高崖上,俯瞰崖壁下滔滔江河,這匯聚了青衣江、大渡河、岷江三條大江的江面是何等遼闊,何等地令人胸襟大開!可是江景雖壯闊優(yōu)美,但為生計奔波的順三江而下的百姓船只,屢屢因陷入崖下眾多漩渦無法操控船只而觸壁沉沒,船毀人亡,百姓痛呼慘叫,令人不忍聞不忍看。深具佛家大慈悲心的海通法師豈能坐視不管?他當(dāng)即發(fā)下宏愿:鑿山為佛以鎮(zhèn)江水,既為弘揚佛法,讓四方民眾對高大宏偉莊嚴(yán)的佛像心生敬仰之情,親近佛教,也能使鑿下的石塊填滿漩渦撫平江水福澤船家,一舉數(shù)得,何樂而不為?
海通法師又開始了云游之路,不過這次目標(biāo)更宏大,信念更堅定,那就是化緣到足夠錢財來鑿開山巖修建大佛,披星戴月,風(fēng)霜雨露,眾人被他誠心所感,紛紛出錢出力。當(dāng)?shù)匾还賳T如蠅逐臭聞風(fēng)而來,以收管理費為名勒索錢財,海通法師看著他貪婪丑惡的嘴臉,想起自己發(fā)下的宏愿,想起百姓沉船的慘劇,想起20年化緣路上遇到種種艱辛,怒從心起,疾言厲色地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惫賳T仗勢欺人:“嘗試將來?!焙M◤娜荨白跃衿淠?,捧盤致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海通舍己獻身大義凜然的精神感動了四方民眾,更激發(fā)了大家修好大佛的決心,工程加快,可惜過度勞累和失去雙目讓海通法師幾年后圓寂,沒能看到大佛竣工,后繼者花了近90年終成偉業(yè)!
站在瘦削卻堅毅的海通塑像前,我比站在通高71米樂山大佛前更有感慨,想起海通的事跡,眼眶濕潤,這是怎樣的精神支撐海通法師完成這看似不可為之事?佛家講四大皆空,超脫塵緣,可我們在身入法門的海通法師身上,感受更多的是儒家造福蒼生堅忍超拔的品格!我想那些達到一定高度的民族先賢,在更高的精神品格和理想信念層面是相通的,那就是都擁有山一般的骨架和脊梁!我們的民族正因為有這樣的骨架和脊梁,才能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不倒!
四
孔子曾說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崩畋秃Mǚ◣熅褪沁@樣的仁者,擁有山的剛正堅強穩(wěn)重,幾年甚至十幾年就為做好一件事,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他們又是卓越的智者,具備水的靈動、圓融、飛揚,他們高超的創(chuàng)新思維,突破常規(guī)的思考方式,讓千載后的我們都贊嘆不已。
一說到治水,我們第一反應(yīng)就是筑堤,修壩,對抗江河,控制江河。但到了李冰那兒,我們看到的卻是極其巧妙地分水,導(dǎo)水,用水。
分水。經(jīng)過三年艱苦的實地考察,李冰掌握了整個地區(qū)的地形水文情況,他選擇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點上建造都江堰,以鎖住岷江的咽喉,最好地控制水的流量。 面對滾滾而下的江水,首先用魚嘴分水堤把江水分為內(nèi)外兩江,平時六成江水分入內(nèi)江,以保證成都平原的航運灌溉,夏季洪水來臨,六成以上的江水泄入外江,保證成都平原不受洪災(zāi)。之所以能做到“四六分水”,是因為李冰巧妙利用內(nèi)江河岸彎河床深的特點,分水魚嘴的選址和修建也保證內(nèi)外江面寬比為4:6。水少時,6成水流向深而窄的內(nèi)江(深水域能裝更多水),水多時,6成水流向?qū)挾鴾\的外江(寬水域能裝更多水)。
導(dǎo)水。被一分為二的江水還是很湍急,水量還是大,李冰鑿開玉壘山,和離堆構(gòu)成寶瓶口,如同約束狂野江水的瓶頸,控制合適水量進入成都平原,多余的水從飛沙堰溢入外江,做到二次分洪。如何保障水量合適呢?李冰在寶瓶口前的河床底埋下了石馬,每年枯水季節(jié)掏灘時只要看見石馬,深度就夠標(biāo)準(zhǔn)了(后來改成臥鐵)。在歲修時還要調(diào)整飛沙堰的高度,確保飛沙堰既能排沙,又能泄洪。這“深掏灘低作堰”的六字治水真經(jīng),歷經(jīng)千年,至今還被奉為治水圭臬,為世所用。我游完分水魚嘴,過安瀾橋,到對面二王廟,拾階而上,猛一抬頭,這嵌入墻壁的六個大字映入眼簾,直砸內(nèi)心,有史以來,人類說了多少話,寫了多少字,但被歷史記住的又有多少? 只要都江堰在,李冰的這六字將永存每一個中國人心中!
用水。迄今為止,全世界水利工程,比如三峽工程,美國的胡佛大壩,埃及的阿斯旺大壩,都為泥沙排放而頭疼,看看都江堰怎么解決的吧。在魚嘴分流的地方,內(nèi)江處于凹地,外江處于凸地,根據(jù)彎道的水流規(guī)律,表層水流流向凹地,底層水流流向凸地。因此,隨洪水而下的沙石大部分隨底層水流流向外江。分沙之后,仍然有部分泥沙流向內(nèi)江。這時,河道又利用江水直沖水底崖壁而產(chǎn)生的漩流沖力,再度將泥沙從河道側(cè)面的飛沙堰排走。洪水越大,沙石的排除率越高,最高竟可達到98%。高,實在是高啊。河岸的彎直,河床的凹凸,水底的崖壁,彎道流體力學(xué)原理,漩渦沖刷,讓水自己來解決水的問題,古人咋這么會因勢利導(dǎo),巧妙借形,最大程度尊重生態(tài)的呢?我看到的是如水一般飛揚靈動的流動性思維。這種思維一定有其形成的深層次原因:一是儒道文化的長期濡染浸潤,使李冰處事運用了儒道最精華的思想,二是人們在與岷江水患長期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治水經(jīng)驗,認(rèn)識了河流的重要運動規(guī)律,這些都為李冰父子建設(shè)都江堰奠定了技術(shù)理論基礎(chǔ)。
這種因勢利導(dǎo)的思維,在海通法師那兒也運用得淋漓盡致。由于凌云山的巖石是紅砂巖,質(zhì)地疏松,易于鑿刻雕塑,當(dāng)然也容易風(fēng)化,建造者為樂山大佛設(shè)計了一套巧妙的隱藏的排水系統(tǒng):在大佛頭部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遠(yuǎn)望根本看不出來。大佛的衣領(lǐng)和衣紋褶皺上也有排水溝,而正胸左側(cè)的水溝則與右臂后側(cè)水溝相連。兩耳背后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便于排水,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xué)的排水、隔濕和通風(fēng)系統(tǒng),防止了大佛被侵蝕和風(fēng)化,千百年來,對于保護大佛起著重要的作用。
水是流動的,這是水的精魂,流動帶來了靈氣,擁有了變化。中國古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也像水一樣流動起來,不死板,無固執(zhí),會變通,巧借勢,成就了高妙的中國智慧。
五
此次四川之行,我感悟到了兩個自信:信仰自信和文化自信。
我要說中國人的信仰是信先賢和濟蒼生,這樣的信仰更有現(xiàn)實意義。民族的那些圣哲和賢才都是后人學(xué)習(xí)和模仿的榜樣,更是精神成長的源泉,山骨水魂的民族品格,就是這樣通過一代代名人的示范引領(lǐng)傳承下去,支撐著民族的長期發(fā)展。
游覽武侯祠時,我長久地徘徊在岳飛夜題諸葛亮《出師表》的廊壁前,遙想1000年前的武將和1800年前的文臣是怎樣的心意相通?岳飛軍旅生涯中偶過成都,夜宿武侯祠,掌燈細(xì)閱歷朝歷代贊頌諸葛亮的碑文銘刻,越看越難以成寐,索性要來紙筆,揮毫而就《出師表》,筆至酣暢淋漓處,線條飛揚靈動,全篇書法一氣呵成,用筆灑脫,字字能感受到岳飛那澎湃的熱血和折服于諸葛亮耿耿忠心的感動!忠誠盡職等品格在這樣一個雨夜傳遞到岳飛,千百年來,參觀的人們又從諸葛亮和岳飛那兒接過山骨水魂的民族品格。信先賢,所以我們修建武侯祠,二王廟,岳飛廟,千年祭祀,千年傳承。信先賢,所以我們才會把李冰神化,當(dāng)作川主來祭拜,當(dāng)作水神來敬仰。這比信虛無縹緲的各路神仙的宗教是不是來得更實在更有意義?
濟蒼生亦是千百年來士子的人生信條。在成都杜甫草堂,我震撼于草屋的簡陋,黃泥墻壁,茅草屋頂,屋內(nèi)光線暗淡,空間狹小,家具寥寥,也就堪堪能落腳而已。我更震撼于草屋主人的信仰,《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是早就會背的,但在這樣的雨天,站在簡陋的草屋前,看石碑上刻的這首詩,尤其是背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時,我禁不住潸然淚下,這種不顧個人安危大濟天下蒼生的胸襟還稱不上信仰嗎?從早年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到中年“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再到晚年“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一生都惦記著國家和百姓!濟蒼生的信仰我還在李冰身上讀到,都江堰只是李冰眾多水利工程中的一項,他一輩子都為百姓修水利,除弊害,最后倒在工地上。我還在青城山的張?zhí)鞄熒砩献x到,張陵修道青城山,本是方外之人,卻時刻關(guān)注百姓利益,蜀中瘟疫盛行之時,張真人送藥診治,到處救助百姓。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彼虧櫲f物生長,卻甘處卑下,不爭名利,這多像有濟蒼生信仰的士子??!
再說文化自信。四川之行,李冰、海通法師、諸葛亮、杜甫等人的事跡讓我感受到剛健進取、大濟蒼生、明知不可而為之,如山一般的儒家文化;都江堰和樂山大佛的高超智慧讓我感受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圓融變通,隨勢賦形,如水一般的道家文化。正因為有這么深厚的文化土壤,才培養(yǎng)出這么多杰出的民族先賢,潤澤中華文明,使之成為沒有中斷的文明!
讓我們在山水中去感受山骨水魂的民族先賢,感受山骨水魂的巴蜀大地,感受山骨水魂的民族品格!
(責(zé)任編輯: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