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當先”“馬到成功”“龍馬精神”…馬,作為六畜之首,堪稱“多面能手”。從農業(yè)生產到交通運輸,馬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祀與戎”這兩件關乎國家興衰的大事中,也占據一席之地。而談及馬,就不得不提馬中傳奇,宛如神話一般的“天馬”了。
“天馬”,為何盛產于新疆
馬的神話色彩由來已久,《山海經》中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gún)?!笔谴笥淼母赣H,而他即白馬之身。關于“天馬”的最早記載也來自《山海經》,“馬成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笨梢姡覀儸F在說的馬完全不一樣,是一種像犬、能飛的異獸。
歷史上關于“天馬”的記載可以追溯至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是一位“愛馬達人”,為了尋覓良馬,他多次派遣使者奔赴西域?!妒酚洝ご笸鹆袀鳌分杏涊d:“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
自漢代開始,“烏孫馬”和“大宛馬”皆有了“天馬”之稱,并長期活躍在我國的歷史上,不僅在鞏固邊防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在絲綢之路上也大放異彩。《漢書·烏孫傳》有這樣的記載:“天馬來兮從西極,其國多馬,富人至四五干匹。
可見,那時西域地區(qū)養(yǎng)馬已頗具規(guī)模,聲名遠揚。唐朝時期,“詩仙”李白作《天馬歌》,用“騰昆侖,歷西極”來贊美天馬之風姿。在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中,驚艷出世的青銅器“馬踏飛燕”,奔馬四肢騰空,飛鳥回首驚顧,如同在天空中飛翔的神馬,佐證了古人對天馬的鐘情與神往。
時光悠悠,古籍中記載的“天馬”原型已經不復存在,但它們的優(yōu)良基因卻流傳了下來。今天的伊犁馬體格高大、勻稱緊湊,頭部秀美高昂,眼睛大而有神,背腰平直,蹄質結實,正是昔日“天馬”烏孫馬的后代。它們還融合了哈薩克馬、奧爾洛夫馬、布瓊尼馬、頓河馬甚至阿哈爾捷金馬和英純血馬等優(yōu)良基因。由此,盛產伊犁馬的新疆昭蘇,也被稱為“天馬之鄉(xiāng)”。
體格魁梧伊犁馬,善走善騎會游泳
伊犁馬,通常身高約1.5米,體重在200公斤以上。它們體格魁梧勻稱,外貌俊美,毛色亮堂得仿佛自帶高光。伊犁馬適應性強,繁殖能力也強,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都能輕松應對,就連西北地區(qū)“早穿棉祅午穿紗”的干旱氣候也難不倒它們。伊犁馬是優(yōu)秀的“運動員”,步履矯健輕盈,動作迅捷,如疾風、似閃電。不僅如此,它們還是馬拉松的“種子選手”,耐力更是一流。在昭蘇人的精心培育之下,伊犁馬甚至頻繁亮相各類賽馬比賽,成為賽場上的“明星”。
在昭蘇,“天馬浴河”的壯觀景象時常上演。大家不禁好奇,陸地上威風凜凜的伊犁馬,它們會游泳嗎?答案是肯定的。游泳是關乎馬匹生存的“秘密武器”。它們在覓食途中經常會穿越河流,如遇天敵,下水躲避也是它們重要的逃生途徑。馬是怎么游泳的呢?它們有一個超大容量的肺,能容納55升的空氣。充氣的肺就像救生圈,讓它們漂浮在水面,不會沉底。馬兒們在水中劃動四肢,推動身體前進。
對馬來說,游泳算得上是一項劇烈活動,比奔跑時消耗的能量要大很多。它們在水中浸濕全身后,感覺到的可不是沐浴凈身的欣喜,而是刺骨的寒冷。濕漉漉的皮毛緊貼皮膚,冷風一吹,身體的熱量便迅速流失。相比于下水游泳,馬更喜歡在沙地里打滾來清潔自己。
每到夏季,昭蘇的大草原如廣袤無垠的綠海,牧民們趕著馬群在草海里悠然暢游,或是去淺灘河段飲水、嬉戲。這在當地牧民看起來是極為普通的事情,卻成為一道獨特風景,吸引了不少游客。當地政府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天馬”底蘊,積極發(fā)展“馬旅游”“馬產業(yè)”。每年七月,一年一度的天馬國際旅游節(jié),堪稱招攬四方賓客的盛宴,尤其是“天馬浴河”這個節(jié)目,更是其中的熱門和爆點。
隨著音樂響起,趕馬人騎頭馬威風領路,帶領著一群精壯的“天馬”飛奔而來。它們高昂頭顱,鬃毛隨風飛舞,浩浩蕩蕩踏入河中,激起層層疊疊的水花,如同滾滾浪潮。它們在水中或左沖右突,或并轡(péi)齊驅,時而暢快地嘶鳴,時而甩動尾巴,將水珠濺向四方。一聲哨響,馬群整齊回轉,白浪翻涌,令人震撼。游客們的驚嘆聲此起彼伏,紛紛用手機和相機記錄下這原始的生命力。古人仰望天馬,向往它們可以無拘無束地馳騁;現代人被困在寫字樓的方寸之間,卻在短視頻里刷到“天馬浴河”的奇觀一一那一刻,屏幕里的浪花濺進了現實,讓人恍惚:我們是否在追逐效率的同時,忘記了生命本該如天馬般灑脫放縱?
到了冬天,昭蘇則變成了“天山雪都”,牧民們趕著馬兒在雪地上奔跑,馬兒身上落滿了雪,馬蹄一抬, 揚起大片的雪浪。遠遠望去,仿若一幅天然去雕飾的水墨畫。于是,“天馬踏雪”也成了讓人回味不已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