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形機器人走進工廠、智能助手讀懂你的心思,我們已站在人工智能浪潮的前沿?!稉肀Ц篮玫闹悄軙r代》將帶我們穿梭于技術便利與倫理思考之間——既能看見AI如何化作“有溫度的朋友”點亮生活,也將對它帶來的知識產權、隱私安全等問題進行思考。讓我們一起推開智能時代的大門,在科技與人文的交織中,探尋人與AI共生的智慧。
美文賞讀
擁抱更美好的智能時代
◎喻思南
說出指令,語音助手幫助完成家務;輸入目的地和預算,軟件自動生成多份旅行攻略;人形機器人進廠“打工”,為產業(yè)升級注入新活力……回望2024年,人工智能不斷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持續(xù)為我們帶來便利與驚喜。
當前,人工智能不斷“進化”,技術革新潛能逐漸釋放。把握數(shù)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fā)展機遇,培育壯大智能產業(yè),有助于加快發(fā)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新動能。
人工智能的價值,在于創(chuàng)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響應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會聊天、能講故事,在一問一答的連續(xù)對話中“讀懂”你的心思;會寫法律合同、劇本,生成畫面甚至視頻,是不知疲倦的工作好幫手;能從浩如煙海的分子組合中找到最優(yōu)解,為開發(fā)新材料打開思路……隨著日常應用程度的不斷加深,人工智能正在成為人類邁向智能時代的基礎工具。
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福利的同時,還需前瞻研判技術可能給人的生活、社會治理、倫理道德等帶來的風險和挑戰(zhàn)。比如,人工智能生成近似原畫的內容、構圖等,可能侵犯原創(chuàng)者的知識產權;大型語言模型處理、生成數(shù)據(jù)時,可能涉及個人隱私;如果相關技術被惡意使用,可能用以制造虛假信息、詐騙等。
從更大的時間跨度看,每一次生產工具的變革,都沖擊著人們的固有經驗與思維方式。作為一種強大工具,人工智能是人類體力和智力的延伸,其價值在于提高生產效率、生活品質。當前的人工智能模型和應用固然有缺陷、有短板,并帶來一系列難以預知的風險挑戰(zhàn),但我們應有充足信心和理由駕馭好人工智能,通過推動其健康發(fā)展來更好造福人類。
從技術內涵看,人工智能的“智慧”來自人的設計,人工智能本質仍是數(shù)學和邏輯,擅長的是按照規(guī)則操作,靠的是“經驗主義”。人工智能發(fā)揮何種作用,關鍵在使用人工智能的人,關鍵在價值理性能否有力引導工具理性。關愛特殊群體,人們自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fā)無障礙、包容共享的產品;跨越“數(shù)字鴻溝”,人們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有效增加科普供給,讓科普服務普惠共享。從許許多多的應用情形看,我們完全有能力挖掘“科技向善”的潛能,賦予人工智能以正能量和溫情。人工智能不會是也不應是冷冰冰的技術,而是陪在人類左右的一個有溫度的朋友。
與人工智能“朝夕相處”,將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在訓練人工智能為人類服務的同時,人工智能也可能會反向“訓練”人類思維并因此束縛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比如,人們將繪畫、音樂等創(chuàng)造中的繁瑣任務交給大模型,也可能讓大模型對世界的想象擠壓人類自身的藝術創(chuàng)造張力。與技術應用引發(fā)的外在挑戰(zhàn)相比,更值得我們警惕的是,不能失去對人與人工智能關系的反思能力、人的自主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
智能時代前景如何,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空間。
(選自《人民日報》2025年2月11日)
賞析
這篇美文筆觸細膩、富有哲思。開篇以生活場景切入,用“語音助手做家務”等畫面,勾勒出人工智能與生活交織的溫暖圖景,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技術帶來的便捷與喜悅。全文結構清晰,先敘述人工智能的價值,再以辯證視角叩問技術倫理,結尾以“必修課”“想象空間”收束,既警示人類在技術浪潮中守護自主思考的鋒芒,又以開放姿態(tài)擁抱智能時代的無限可能,引領讀者在技術變革中叩問人與未來的關系,余韻悠長,引人深思。
佳作風采
當AI遇見煙火氣
◎李吉米
清晨,我被智能音箱的輕柔提醒喚醒,睜眼便看見掃地機器人在晨光中畫出一道圓弧,電話手表里的智能課表已標紅了今日的課程——這是屬于我們的2025年。處在人工智能與生活柴米油鹽共舞的當下,我忽然讀懂了課本里“社會進步”的溫度。
上周在消博會,我遇見了會寫毛筆字的AI機器人“訊飛”。它的機械臂懸停在宣紙上方,筆尖蘸墨時竟懂得輕輕顫動以控制墨量,寫下的“海納百川”筆鋒流轉,比我臨帖三年的字跡還多了幾分靈動。講解員說,它的算法里存儲了歷代書法名家的筆勢數(shù)據(jù),能根據(jù)紙張紋理調整力度。原來科技不是冷冰冰的程序,當它學會臨摹人類的情感,便能架起傳統(tǒng)與未來之間的橋梁。
媽媽的醫(yī)院最近引進了智能分診系統(tǒng)。記得小時候陪她值夜班,總能看見深夜急診室里患者焦慮的眼神和護士奔忙的身影。如今患者掃碼后,AI會根據(jù)癥狀描述快速匹配科室,連輪椅預約都能同步完成。上次幫媽媽整理病歷,我發(fā)現(xiàn)系統(tǒng)還新增了“方言翻譯”模塊,讓聽不懂普通話的老人也能清晰地表達病情。原來技術進步從來不是孤芳自賞,當它俯身接住人間煙火,就能讓每個生命都感受到科技的善意。
當然,我也有過困惑。美術課上,有同學用AI生成了堪比大師水準的繪畫作品,卻在老師問起創(chuàng)作思路時沉默不語。這讓我想起有一個觀點是這樣說的“不能讓機器的想象擠壓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于是我們成立了“手工社”,每周用彩紙折千紙鶴送給他人,用黏土捏出帶溫度的小故事。原來人類的進步從不是單向度的技術崇拜,而是在與AI的對話中,始終握緊屬于自己的畫筆。
站在教學樓的露臺上,我能看見遠處工廠的機械臂在夕陽下起落,像極了《星際穿越》里的未來場景。轉身走進教室,同桌正用智能錯題本整理筆記,陽光穿過她發(fā)梢時,AI臺燈自動調暗了亮度——這不是科幻電影里的未來,而是實打實的現(xiàn)在。當技術的星辰落入生活的土壤,當AI的算法開始計算人間的溫情,我忽然明白:社會的進步從來不是科技的獨奏,而是人類用智慧與溫度譜寫的和鳴。
【海南微城未來教育學校】
點評
這篇作文以細膩的視角展現(xiàn)AI與生活的交融,構思巧妙。開篇用日常場景錨定時代感,借助“智能音箱”“掃地機器人”等意象,將抽象的“社會進步”具象為可觸碰的生活溫度。行文以“科技有溫情”為主線,通過AI機器人寫毛筆字、智能分診系統(tǒng)等案例,勾勒出技術與人文的共生圖景;又以美術課上的困惑引出反思,在“手工社”實踐中揭示人類在技術浪潮中應堅守的創(chuàng)造力。結尾深化主題,體現(xiàn)出新時代學生對技術發(fā)展的辯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