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边@句源自《詩經(jīng)》中的詩句,給予遼寧朝陽這個小城一分典雅、一分雍容。這座佇立在遼西地域的城市,不僅山明水秀,還蘊藏著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正等待著后人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初到朝陽,在巍峨的鳳凰山腳下,你會注意到這樣一條河,這條河時而涓涓細流,一路由南向北蜿蜒而下,時而奔騰激蕩,隨風吟唱歡快的歌謠。每個城市都有著一條屬于自己的河流,河水的內(nèi)心記載著許多光陰的故事,人可能讀不懂河流,河流卻能夠在哺育人類的過程中,將那些遙遠的記憶定格在它的涌動中,古今如是。
這條河,名叫大凌河,它曾出現(xiàn)在唐代詩人沈佺期的詩句中:“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卑桌呛邮瞧湓谔拼姆Q謂,而它的形成大約在1.23億年前。億萬年前的晚侏羅紀到早白堊紀,大凌河畔沼澤遍地,植被蔥蘢,陽光慵懶地灑落在地表,漾著粼粼波光的湖泊星羅棋布。沿著青草的味道,可以一路感受生命的蓬勃生機,于是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瞬間,地球上的第一朵花在這里綻放蓓蕾,地球上的第一只鳥在這里振翅起飛。這花、這鳥,連同那些在湖水中嬉戲的魚群還有在草地與湖水間奔忙的兩棲動物都留在了化石所封存的億萬年的時光中,留在了博物館靜謐而明亮的櫥窗里。
我曾在朝陽市郊鳥化石國家地質(zhì)公園的博物館內(nèi)仔細地在櫥窗前觀賞這些化石,那些薄如蟬翼的羽翅似乎仍在翕動,自由擺動尾鰭的魚兒仿若在平靜的河流中穿梭。地質(zhì)公園景區(qū)所保存的古生物化石種類,幾乎涵蓋了中生代向新生代過渡的所有生物門類,猶如鏡面一般平整的化石切面,映射出今人與遠古時代的新奇對視,也忠實地記錄著地球生命演化進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朝陽的古生物化石主要形成于1.5億年—1.2億年前中生代的晚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時期,這也是地球上生物演化進程中最為關(guān)鍵的時期。20多個古生物門類及上千個物種均在朝陽境內(nèi)出土,形成了數(shù)量龐大、種屬繁多、系統(tǒng)完整的“熱河生物群”,而最令世人驚嘆的是“遼寧古果”和“中華龍鳥”化石在朝陽北票的發(fā)現(xiàn)。
那是1996年的一天,中科院南京地質(zhì)古生物研究所的孫革研究員正小心翼翼地觀察一件來自朝陽的植物化石,那上面有貌似蕨類的分叉狀枝條,數(shù)十枚狀如豆莢的果實于枝條上呈螺旋式排列。這一發(fā)現(xiàn)令他喜出望外,“遼寧古果”也由此被確定分類,并被認定為迄今首次發(fā)現(xiàn)的有確切證據(jù)的世界最早的花。同年9月,中國地質(zhì)博物館館長季強在朝陽發(fā)現(xiàn)了一塊奇妙的小型“恐龍”化石,里面的“恐龍”長有原始的羽毛,具有既似恐龍又像鳥類的特征,這是由小型恐龍向鳥類演化的過渡類型,以“第一只鳥”的美妙姿態(tài)為世人提供了由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依據(jù)。
化石是時間的印記,是有關(guān)生命的無言史書。那些在億萬年前的奔逐嬉戲、在陽光照耀下的鳥語花香,仿佛在化石的脈絡中重演著塵封的故事,而這些遙遠的往事融匯在億萬年前溫煦的風中,也記錄在河水那溫柔的目光中。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河水就是這樣一刻不停地奔流,正如時間也不會為誰而停下腳步。當時間劃過5800年前的凌水河畔,紅山先民的剪影逐漸變得清晰,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和高超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牛河梁紅山文化,為朝陽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大地增添了文明的圖景。
牛河梁遺址位于朝陽建平縣和凌源市交界處,它寧靜地守望一個個日升月落。松濤陣陣,綠色點綴著牛河梁的主基調(diào),四季更替,屬于牛河梁的故事蘊含著5000多年歷史的悠長。這段綿延10余公里的黃土梁,接連出土了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精美玉器等珍貴文物,反映了紅山先民從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進入到較為高級的等級觀念,實證了中華文明的古國階段,點亮了大凌河畔冉冉升起的文明曙光。
筆者曾多次前往牛河梁遺址,去拜謁華夏祖先的宗廟和瞻仰紅山女神。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23年的初春,恰是韓愈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的景象。漫步牛河梁遺址公園,周圍是一望無際的油松林,博物館中一件件精美的玉器,在櫥窗中漾著柔和而溫潤的色澤。玉的使用貫穿中華民族整個發(fā)展歷程,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活態(tài)延續(xù)。君子如玉,其質(zhì)彌堅,玉器不僅承載著中國人對于“德”和“美”的追尋,更有其對于人格和高潔精神的終極向往。追溯于新石器時代,這些在牛河梁遺址綜合博物館展出的玉器,呈現(xiàn)了玉鳳、玉人、玉鐲、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等不同式樣,其中又以身形如環(huán)似玦的玉豬龍為主要代表,反映了紅山先民生活中的細膩觀察,也展現(xiàn)了他們的禮制觀念和祭祀通靈等重大功用。
蘇秉琦先生曾題詞:“紅山文化壇廟冢,中華文明一象征”。在牛河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參觀壇、廟、冢,想象其往昔壯闊恢宏的崢嶸歲月,仿若搭載迅疾的時光列車,穿梭回5000年前的古國時代,看紅山先民虔誠地敬仰天地、探索著思考宇宙世界,不由得為古人獨特的哲學理念與辯證的思維方式而深深驚嘆。
文明發(fā)端地,古國牛河梁。如今,這片孕育出紅山文化的土地,依舊以博大的胸懷滋養(yǎng)著一代代朝陽人。閑時漫步大凌河畔,感受文化薪火相傳,時光溫柔,一切都美得剛剛好。
(作者系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