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型卡車和輕型卡車(輕卡)作為城市物流、短途運輸及多功能商用車輛的核心載體,其布置設計直接影響車輛的實用性、經濟性和安全性。文章以微型卡車和輕型卡車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布置設計的關鍵要素。文章從車輛布置角度,結合市場需求和技術發(fā)展趨勢,簡單分析微型卡車與輕卡在大梁結構、駕駛室和貨箱、人機工程、動力布置、前后懸架等方面的布置差異,為商用車設計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微型卡車 輕型卡車 布置設計
1 研究概述
1.1 背景
微型卡車(總質量≤3.5噸)與輕型卡車(總質量3.5-7噸)是城市物流、短途運輸的主力車型。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和電商物流需求激增,微型卡車與輕卡在“最后一公里”配送、中小企業(yè)運輸中占據重要地位,其設計需兼顧載貨效率、經濟性與駕駛舒適性。
1.2 意義
合理的布置設計可優(yōu)化車輛空間利用率、提升安全性能并降低能耗,對車企競爭力與用戶滿意度至關重要。
1.3 現狀
現有研究多集中于單一車型的布置優(yōu)化,缺乏對微型卡車與輕卡的對比分析。
1.4 研究目標
通過分析微型卡車與輕卡布置差異,為兩種車型設計提供參考。
文章擬從以下維度簡單分析微型卡車與輕卡的差異。
2 概念界定與應用研究
2.1 定義與分類
微型卡車:載重量≤3.5噸,軸距短,適合城市狹窄道路(如五菱榮光小卡、長安神騏)。
輕型卡車:載重量3.5-7噸,兼顧中短途運輸(如福田奧鈴、江淮帥鈴)。
2.2 使用場景對比
(1)微型卡車:城市配送、個體商戶貨物運輸,強調靈活性與低成本。
城市限行政策影響:如北京五環(huán)內柴油車禁行推動電動微型卡車需求。
細分場景:冷鏈運輸(貨箱保溫層設計)、生鮮配送(多溫區(qū)貨箱案例:上汽大通EV30)。
(2)輕型卡車:中短途干線運輸、工程作業(yè),需兼顧載重能力與路況適應性。
工程輔助場景:隨車吊安裝對底盤剛度的特殊要求(例如東風多利卡D9吊裝版)。
跨城物流:高速行駛穩(wěn)定性需求。
2.3 用戶需求分析
微型卡車用戶追求空間緊湊、油耗低、易于城市通行,而對于輕卡,用戶更關注動力強勁、貨箱容積大、承載穩(wěn)定性高。
3 車身結構布置
3.1 設計目標與承載需求差異
3.1.1 微型卡車
載重范圍:通?!?.5噸,設計側重于城市短途輕載運輸(如快遞、生鮮配送)。
核心需求:輕量化、低成本、靈活通過性(軸距短、轉彎半徑?。?。
3.1.2 輕型卡車
載重范圍:3.5-7噸,兼顧中短途重載(如建材運輸、農資配送)。
核心需求:高承載性、抗扭轉剛度、復雜路況適應性。
3.2 大梁結構類型對比
3.2.1 結構形式
(1)微型卡車
主流形式:多采用承載式車身,邊梁式車架(梯形車架),由兩根縱梁與若干橫梁焊接/鉚接組成。
特點:縱梁高度較低(120-180mm),截面多為單層C型或槽型鋼。橫梁間距較大(500-800mm),減少材料用量以降低重量。如五菱榮光小卡采用單層U型縱梁,橫梁間距650mm。
(2)輕型卡車
主流形式:非承載式車身為主,加強型邊梁式車架,部分車型采用局部雙層或箱形截面。
特點:縱梁高度更高(180-250mm),截面多為雙層疊加或箱形結構。橫梁密度增加(間距300-500mm),關鍵受力點(如懸掛支座)增設加強板。
典型案例:福田奧鈴M4采用箱型縱梁,橫梁間距400mm,貨箱連接處嵌入10mm厚加強板。
3.2.2 材料選擇
(1)微型卡車
鋼材類型:普通高強度鋼(Q345B),屈服強度≥345MPa。
板厚范圍:縱梁4-6mm,橫梁3-5mm。
(2)輕型卡車
鋼材類型:超高強度鋼(如Q550D或SAPH440),屈服強度≥550MPa。
板厚范圍:縱梁6-8mm,關鍵橫梁8-10mm,局部使用熱成型鋼。
3.3 駕駛室與貨箱設計
3.3.1 微型卡車
單排/雙排座可選,貨箱與駕駛室分離(如福田祥菱),部分車型支持貨箱擴展。
如五菱榮光微型卡車采用一體化車架,貨箱與駕駛室高度集成。
3.3.2 輕卡
駕駛室空間更大,部分配備臥鋪(如江淮駿鈴),貨箱長度可達4.2m,欄板高度標準化。由于模塊化貨箱設計,可拆卸隔板提升空間靈活性,如比亞迪T5 DM 。
4 人機工程布置
4.1 人機工程學
人機工程學(Ergonomics)在車輛設計中旨在優(yōu)化駕駛員與車輛界面的交互效率,核心目標包括:降低駕駛疲勞、提升操作安全性、改善空間舒適性。其中,H點(Hip Point)作為人體軀干與大腿的鉸接點,是駕駛艙布局的基準參考點,直接影響坐姿、視野及操控范圍。
4.1.1 微型卡車
人體布置在前輪后方,H點至地板垂直距離H30,微型卡車通常為350-450mm。
4.1.2 輕卡
人體布置在前輪上,H點至地板垂直距離H30,輕卡通常為400-500mm(需兼顧上下車便利性與視野)。
4.1.3 水平位置(L53)
H點至加速踏板參考點的水平距離,范圍650-750mm(過長易導致腿部疲勞,過短限制踏板操作空間)。
坐姿角度規(guī)范(SAE J1516)如下。
軀干角(Torso Angle):20°-30°,角度過小易引發(fā)腰部勞損。
大腿角(Thigh Angle):12°-18°,需與座椅傾角匹配。
五菱榮光新卡:H30點高度420mm,軀干角A40為25°,適合短途駕駛但長途舒適性不足。
福田奧鈴M4輕卡:H30點高度480mm,軀干角A40為22°,通過氣墊座椅調節(jié)提升腰部支撐。
4.2 H點與周邊部件的協(xié)同設計
4.2.1 方向盤中心點(SWC)位置
水平方向:SWC與H點水平距離建議350-450mm(手臂自然伸展角度110°-120°)。
垂直方向:SWC高度應低于駕駛員眼點(Eye Point)50-100mm,避免遮擋儀表盤。
4.2.2 踏板布局約束
加速踏板與制動踏板的橫向間距≥80mm,防止誤操作。
踏板平面與H點垂直高度差≤150mm(ISO 3958標準)。
4.3 上下車便利性設計與優(yōu)化策略
微型卡車與輕卡用戶需頻繁上下車裝卸貨物,上下車便利性直接影響工作效率與疲勞度,需綜合考量車門設計、踏板布局及扶手位置。
4.4 車門開口尺寸與開啟方式
車門寬度與高度如下。
微型卡車:車門開口寬度≥650mm,高度≥1400mm(滿足95%男性用戶肩寬520mm、身高1750mm)。
輕卡:車門開口寬度≥700mm,高度≥1500mm(考慮穿防寒服作業(yè)需求)。
4.5 上車踏板設計參數分析
踏步高度(Step-in Height)。
微型卡車:踏步高度≤450mm(無踏板輔助),與常規(guī)SUV類似,如長安神騏T20踏步高度430mm。
輕卡:踏步高度500-600mm,需增設1-2級踏板(如福田奧鈴三級踏板系統(tǒng))。
踏板深度與防滑設計。
單級踏板深度≥300mm,表面需壓制防滑紋路(摩擦系數≥0.8)。
雨天防滑測試:踏板傾斜角≤5°,避免積水導致打滑。
4.6 扶手與抓握點布局
A柱扶手:直徑30-40mm,表面包覆軟質材料(邵氏硬度50-60),安裝高度距H點垂直距離500-600mm。
車頂拉手:位于車門上方,拉手中心點距地板高度1600-1800mm(適應不同身高用戶)。
5 駕駛視野優(yōu)化與對比分析
駕駛視野是安全性的核心指標,需滿足法規(guī)要求(如GB 11562-2014《汽車駕駛員前方視野要求》)并兼顧盲區(qū)控制。
5.1 前方視野關鍵參數
5.1.1 眼橢圓(Eye Ellipse)定位
根據SAE J941標準,眼橢圓代表駕駛員眼睛位置分布,其中心點與H點水平距離120-150mm,垂直高差580-630mm。
5.1.2 前方盲區(qū)控制
儀表盤上沿高度≤眼橢圓下切線50mm(防止遮擋路面)。
A柱雙目障礙角≤6°(GB 11562要求),部分車型實測對比(表1)。
5.2 側方與后方視野優(yōu)化
5.2.1 外后視鏡視野
鏡面曲率半徑:主鏡≥1200mm,廣角鏡≤300mm(防止圖像畸變)。
輕卡后視鏡寬度通常比微型卡車增加200-300mm(補償車身高度盲區(qū))。
5.2.2 內后視鏡視野
后方視野要求:至少覆蓋車后20m寬20m區(qū)域(ECE R46標準)。
電子后視鏡替代方案:攝像頭顯示屏安裝于A柱內側(如特斯拉Semi原型車)。
6 動力系統(tǒng)布置
按照能源形式劃分為傳統(tǒng)動力、新能源動力、氫燃料電池集成。
微型卡車:小排量汽油機(1.5-2.0L)為主,變速箱緊貼發(fā)動機,降低傳動損耗。
一般采用中置后驅,發(fā)動機氣缸傾角一般采用傾斜布置。
輕卡:柴油機占比高(2.0-3.0L),需匹配渦輪增壓與后橋速比,強調低速扭矩。
一般采用前后驅,發(fā)動機氣缸傾角一般采用直立布置,而對于新能源車型(如電動或混動輕卡)則需額外布置電池組位置(底盤平鋪或駕駛室后置)。
7 懸掛對比
7.1 前懸掛系統(tǒng)差異
7.1.1 微型卡車
常見類型。
麥弗遜式獨立懸掛:結構緊湊,成本低,適用于輕載和城市道路。例如,五菱榮光小卡前懸掛采用麥弗遜式,減少空間占用,提升轉向靈活性。
扭力梁半獨立懸掛:部分車型為平衡成本與承載能力使用,如長安星卡。
設計特點。
輕量化:彈簧剛度較低(線徑10-12mm),減震器行程短(約150mm)。
適用場景:以鋪裝路面為主,強調駕駛舒適性和燃油經濟性。
7.1.2 輕型卡車
常見類型。
雙橫臂獨立懸掛:提供更好的橫向支撐,適合中載和復雜路況,如福田奧鈴M4。
非獨立懸掛(鋼板彈簧):部分經濟型輕卡采用,如江淮駿鈴,前橋使用多片鋼板彈簧(4-6片)。
設計特點。
高承載:彈簧剛度高(線徑14-16mm),減震器行程長(200mm以上)。
強化部件:懸掛支座加厚(8-10mm鋼板),配備橫向穩(wěn)定桿以減少側傾。
7.2 后懸掛系統(tǒng)差異
7.2.1 微型卡車
常見類型。
鋼板彈簧非獨立懸掛:多為3-5片拋物線彈簧,如東風小康C31后懸掛。
螺旋彈簧+拖曳臂:少數高端車型(如福田祥菱M2)嘗試,提升空載舒適性。
設計特點。
輕載優(yōu)化:彈簧片?。?-10mm),片間距大,減少空載顛簸感。
簡化結構:通常無副簧設計,依賴主簧承載,極限載重下易出現塌陷。
7.2.2 輕型卡車
常見類型。
多片鋼板彈簧:8-10片漸變剛度彈簧,如江鈴凱運后橋采用主副簧組合(主6片+副2片)。
空氣懸掛(選裝):高端車型(如重汽HOWO輕卡)支持,通過氣囊調節(jié)高度和剛度。
設計特點。
重載強化:彈簧片厚(12-14mm),片間接觸面涂石墨層以減少摩擦異響。
附加結構:標配橫向推力桿和V型穩(wěn)定桿,防止車橋橫向位移。
7.3 關鍵參數對比
數據內容如表2所示。
7.4 典型車型懸掛配置實例
7.4.1 微型卡車:五菱榮光新卡
前懸掛:麥弗遜式(彈簧剛度40N/mm)+ 液壓減震器。
后懸掛:4片鋼板彈簧(主3片+副1片),無穩(wěn)定桿。
特點:空載濾震較好,但滿載2噸時后懸下沉明顯(約50mm)。
7.4.2 輕型卡車:福田奧鈴CTS
前懸掛:雙橫臂獨立懸掛(彈簧剛度85N/mm)+ 氮氣減震器。
后懸掛:9片鋼板彈簧(主7片+副2片)+ 橫向推力桿。
特點:6噸載重下后橋變形量≤3mm,適合崎嶇路面。
8 結論與展望
微型卡車與輕卡的布置設計需圍繞功能場景展開差異化創(chuàng)新。未來,模塊化平臺、三電系統(tǒng)集成與智能網聯技術將推動布置設計向高效化、定制化發(fā)展。建議車企加強用戶場景研究,開發(fā)適應性更強的布置方案。
參考文獻:
[1]王建軍.商用車總布置設計方法研究[J].汽車工程,2020.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汽車、掛車及汽車列車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GB 1589-2016 [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6.
[3]福田汽車.奧鈴輕卡技術白皮書[R].2022.
[4] V Hillier,FW Pittuck. Fundamentals of Motor Vehicle Technology[J].Nelson Thornes, 1981.
[5] SAE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Require
ments for Determining Tow-Vehicle Gross Combination Weight Rating: SAE J2807[S]. Warrendale, PA: SAE International,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