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勝清溪兮潔超碧玉,情牽百姓兮譽滿神州。
——楊善洲墓志銘
“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當官一場手空空,退休又鉆山溝溝;二十多年綠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場,創(chuàng)造資產(chǎn)幾個億,分文不取樂悠悠”,這是云南保山一帶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楊善洲,已經(jīng)是云南保山家喻戶曉的名字。
楊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書記。1988年6月退休以后,他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帶領(lǐng)干部群眾植樹造林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且將林場無償捐贈給國家。他是2011年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是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是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獲獎者。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楊善洲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并獲評不忘初心、奉獻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2019年9月25日,楊善洲獲得“最美奮斗者”榮譽。
“綠了荒山,白了頭發(fā),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驥伏櫪,意氣風發(fā),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為,就是為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人民的好書記楊善洲一輩子扎根基層,赤心為民,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始終堅守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家園,他感動了中國,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精神榜樣。
楊善洲常說,一天講得磨破嘴,不如自己流汗水。他常以身作則教育部下,帶領(lǐng)群眾干,做給群眾看,不高高在上瞎指揮,群眾才會服你。
1964年秋季,姚關(guān)公社遭受水災,時值稻谷成熟時期,尚未收割的稻谷幾乎全被洪水沖走??粗荒甑氖粘纱蛄恕八?,很多群眾哭了:“今年收成不好,明年要餓肚子了?!睏钌浦薜浆F(xiàn)場認真查看受災情況后,提出“大春損失小春補”,號召干部群眾積極開展生產(chǎn)自救。發(fā)現(xiàn)當?shù)氐娜罕姴粫脧秃戏式o麥種催芽,楊善洲就叫人弄來兩挑大糞水,又叫供銷社職工抬來一包普通過磷酸鈣,然后卷起袖子對大家說:“來來來,我整給你們瞧!”他邊說邊用手把大糞水、牛糞、鈣肥拌在一起,拌了一會兒,感覺稀釋度不夠,又加入大糞水,再加入小麥種拌入糞中,拌好后再堆起來捂好。弄完后,他說:“這是給麥種催芽的一種好辦法,你們都看明白了嗎?”小麥包衣種播撒到田里后,長勢整齊并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當年姚關(guān)公社的小麥畝產(chǎn)達到了300斤。
保山人多地少,20世紀70年代,為了解決保山群眾吃不飽飯的問題,楊善洲親自蹲點,在隆陽區(qū)板橋鎮(zhèn)的北漢莊搞水稻樣板田,試驗“三岔九壟”插秧法,推廣水田小麥高產(chǎn)復種,在壩區(qū)、山區(qū)實行科學種田。當年,樣板田畝產(chǎn)超過1000斤,比平均畝產(chǎn)高出300多斤。最后“三岔九壟”插秧法在保山成功全面推廣。楊善洲帶著一把“尺子手杖”走到田間地頭,用手杖一量,數(shù)數(shù)秧苗棵數(shù),就馬上知道秧插得好不好??吹接行┭砻绮宓貌缓?,楊善洲就脫掉鞋子、卷起褲腳,直接下田栽給村民看。在“尺子手杖”丈量下,保山水稻單產(chǎn)穩(wěn)步提高,躍居云南首位。
在他的帶動下,保山成為著名的“滇西糧倉”。從“三岔九壟”插秧法到“胞衣種子”,楊善洲常年扎根基層,深入農(nóng)村第一線,堅持為農(nóng)民辦實事、辦好事。在工作和生活中,楊善洲與農(nóng)民沒有兩樣,草帽、草鞋,插秧、收稻,是老百姓心目中最為尊敬的“草鞋書記”。
1980年10月23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到保山視察工作時與當?shù)仡I(lǐng)導合影。相片中的楊善洲一副農(nóng)民裝扮,連褲腿還卷著忘了放下。時任楊善洲秘書的段興華回憶起了那難忘的一幕:胡耀邦來到保山地委,卻不見地委書記楊善洲。原來,當時一切保密,省委只是讓楊善洲在保山待命,不要外出。而那時正值小麥播種的關(guān)鍵時期,楊善洲十分掛心播種,就去了板橋公社的田間,卷著褲腿給農(nóng)民群眾做示范??倳泚砹?,地委工作人員趕緊去田里叫他,他才一身泥水地急忙趕回來,到宿舍換了件他最好的中山裝。楊善洲的宿舍和辦公室相連,他滿身泥土的樣子恰好被胡耀邦看到了,胡耀邦親切地說:“像你這樣樸實的地委書記不多了!”胡耀邦還送給楊善洲一副對聯(lián):“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边@句話成了楊善洲的畢生追求和真實寫照。
深入農(nóng)村,扎根基層,沉到第一線了解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生活是楊善洲一貫的工作作風。他常說:“和農(nóng)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了解到的情況才真實?!?982年,土地承包工作完成以后,楊善洲來到施甸縣了解情況。到了保場公社后,他對駕駛員趙從德說:“小趙,我要到處看一看,你等著我,如果到天黑不見我回來,你自己去找吃住?!闭f完下了車,取出車后備廂的大竹葉帽扣在頭上,向地委在保場的樣板田走去。趙從德守著車等到天黑,還是不見老書記的身影,于是駕車到了施甸縣城,在縣城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他又開著車回到保場。眼看太陽偏西,又是一整天過去,還是不見老書記,他有些急了,親自找到保場樣板田,在那里遇到了一個老漢:“大爹,你見著一個戴大竹葉帽、穿黃膠鞋的人嗎?”“哦,是不是姚關(guān)口音的那個老倌兒?”“是,你見他去了哪里?”“和我說了一些話,卷了支草煙就走了,我約他到家里吃飯,他說要去老麥的東山?!敝钡降诙熘形?,木老元公社給縣委打來電話,說地委書記在他們那里。木老元是歷史上施甸最貧困的民族山區(qū),交通不便,距離縣城20余公里,從保場到老麥,又走到木老元,楊善洲究竟走了多少戶人家、幾個大隊,行走了多少里崎嶇山路,只有他自己知道。20多年后,年過五旬的趙從德講起當時的情形,依然感慨不已:“在木老元的石門坎見著老書記時,他的黃膠鞋早已成了泥巴鞋,一臉的笑意,我卻忍不住哭了?!?/p>
除了開地委會,楊善洲一般就往農(nóng)村走,搞實地調(diào)查研究。為官35年,他走遍了保山的98個公社、903個大隊。保山地區(qū)的自然條件,適宜栽種的農(nóng)作物品種,他了然于心。當年調(diào)研的尼諾茶、怒江小??Х?,如今已經(jīng)聞名全國。
楊善洲堅持一心為民,永葆公仆本色,把個人的奮斗融入黨的事業(yè)和人民的利益之中,在信仰的堅守和傳承中詮釋了生命的價值。
退休干部蘇加祥曾擔任楊善洲的秘書,他回憶說:“有一天老書記帶著我到一個生產(chǎn)隊調(diào)研,看到一個背著娃娃的農(nóng)婦在挖地,非常艱難,就對生產(chǎn)隊長說‘就靠這樣挖怎么行,買幾頭牛犁地嘛’。隊長無奈表示牛太貴了,買不起。老書記沒說話,下鄉(xiāng)回來后,他對我們幾個人說:‘我們湊錢給那個生產(chǎn)隊買兩頭牛吧。’隨后,他拿出了400塊錢,我們也湊了100多塊,買了兩頭牛送去。”
在領(lǐng)導崗位上,楊善洲一心為民,不給家人謀私利,也不給家鄉(xiāng)特殊的照顧。退休之后,他以全部心血,帶領(lǐng)一班人在大亮山造林數(shù)萬畝,以此造福桑梓。
1988年6月,楊善洲從保山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休時,時任省委書記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談話:“你辛苦了一輩子了,退下來后到昆明來吧?!睏钌浦尥裱灾x絕:“我要回到家鄉(xiāng)施甸種樹,為家鄉(xiāng)百姓造一片綠洲?!蓖诵莺?,楊善洲放棄了到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機會,毅然決然回到家鄉(xiāng)施甸縣大亮山植樹造林。上大亮山種樹,楊善洲住的是窩棚和油毛氈房,9年風雨無阻;晚上照明沒有電,每人買一盞馬燈。1999年11月,楊善洲手提砍刀給樹修枝時,不幸踩著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拄著拐杖執(zhí)意爬上了大亮山。為了節(jié)約樹苗錢,楊善洲總是提個口袋下山到鎮(zhèn)里和縣城的大街上去撿別人吃果子后隨手扔掉的果核,桃核、梨核、龍眼核、芒果核……有什么撿什么,放在家里用麻袋裝好,積少成多后用馬馱上山。一些老同事看到笑話他“不光彩”,他淡然地說:“我就這么彎彎腰,林場就能育苗了,有什么不光彩?”“撿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有一次撿果核時,楊善洲不小心撞到一個小伙子的自行車,小伙子惱了,張口就是粗話,有人趕忙把他拉一邊,告訴他老人是原來的地委書記,撿果核造林呢!他驚得半天沒吭聲,轉(zhuǎn)過身說了一句:“這樣的官?我服了!”
有位記者問楊善洲:“您種的樹,還有10多年才能成材,那個時候您已經(jīng)90多歲了,您怎么享受?。俊睏钌浦藁卮穑骸拔夷莻€時候已經(jīng)到火化場去了,咋個會得享受!別人享受了嘛!本來就是給別人享受,我享受不了有什么關(guān)系?我們的子孫后代得實惠了嘛!”
有人為楊善洲算過一筆賬:1畝地種200棵樹,5萬畝就是1000萬棵,一棵樹按最低價30元算,就是3億元??!然而,作為大亮山林場的義務承包人,楊善洲沒有從林場拿過一分錢。最初的幾年里,林場只給他補貼70元伙食費,后來調(diào)到了100元。不僅不要錢,楊善洲還經(jīng)常給林場貼錢。碰上林場經(jīng)濟困難的時候,他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來發(fā)工資。楊善洲說:“在林場撈油水的機會還是有的,但我沒有要。來造林是了卻我的一樁心事,是我應盡的義務,我分文不取。我既不是林場場長,也不是支書,就是義務植樹人?!?/p>
退休后,楊善洲依然心系群眾,他扎根大亮山22載,植樹造林5.6萬畝,對身邊人說,是大亮山養(yǎng)育了他,是家鄉(xiāng)的人民幫助了他,他終生難忘,他要感恩,他要報答。他的一言一行,感動著周邊的群眾。曾在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建設擔任技術(shù)總工的黃永高講了這樣一件事:“2011年,善洲精神教育基地開始建設,山高坡陡,全是土路,居住在林場旁邊村子的一對老夫婦路過工地,看到坡陡路滑,施工車輛無法將材料運送到山頂時,便回家牽來兩頭騾馬幫忙運送水泥、沙子,一干就是10多天,當施工方要付給他們工錢的時候,他們卻一個勁地拒絕,說善洲老書記是他們的大恩人,報答都還來不及,怎么能要錢!”
楊善洲曾在退休報告中這樣寫道:“我認為當黨的干部,如何為黨多做點工作,關(guān)鍵是處理好工作與家庭的關(guān)系,尤其是從區(qū)到縣到地區(qū),都是擔負著領(lǐng)導工作,自己不以身作則,就會影響到全體干部職工?!?/p>
楊善洲為官35年,他對自己對家人嚴格要求,從不搞特殊。家人從未因為楊善洲做官得到任何“照顧”。楊善洲常說:“濫用職權(quán)對黨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傷害最大,最容易傷到老百姓的心。”和楊善洲在大亮山林場共事多年的周波清楚地記得,楊善洲的老伴因外出看病,坐過4次林場的吉普車,事后楊善洲向林場交了370元。對于自己的這一習慣,楊善洲這樣對人解釋:“購買車子是辦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屬子女的。我當領(lǐng)導有小車用,那些買不起車、買不起摩托車的人怎么辦呢?想想這些,我覺得當個領(lǐng)導已經(jīng)夠‘特殊’的了,還想多占點其他的便宜就太不應該了?!?/p>
大女兒結(jié)婚,楊善洲囑咐一定要節(jié)儉,不能收禮;二女兒結(jié)婚,楊善洲因為工作忙沒顧上回家;家人到縣城辦事,楊善洲不讓搭“順風車”,他說“配公車是用來干工作,不是用來拉家人”;女兒收了地委一位阿姨的三棵甘蔗,楊善洲得知后堅決要求退還;勸說孫子放棄大城市發(fā)展機會,到基層一線接受鍛煉;為了其他同志的工作及事情,他可以拉下老臉去求情去爭取,但子女工作調(diào)動,即便符合條件也不辦……孫子楊福李當年和老人一起上山造林,和林場簽下了承包茶地5年的合同。楊福李干了3年不想干了。按照合同規(guī)定,中途放棄算是違約,得交300元的罰款。楊善洲對孫子說:“既然不干了就要按照合同規(guī)定交罰款,如果你暫時沒錢,先給林場打個欠條,我用工資給你墊?!比缃駰罡@钜渤蔀橐幻h員干部,他說:“爺爺?shù)木褚呀?jīng)融入家風,時刻提醒自己從點滴做起,艱苦樸素、清正廉潔、一心為民?!?/p>
對自己和家人嚴上加嚴的楊善洲,卻對幫助干部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充滿熱情。1982年,楊善洲下鄉(xiāng)了解到瓦馬小學校長楊盈昌在不通公路不通電的鄉(xiāng)下工作了20多年,妻子和兩個孩子都還在農(nóng)村,家里生活很困難,他沉默了。回去后,他向地委提出,要關(guān)心農(nóng)村教師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不久,當?shù)卣疄闂钣纫慌r(nóng)村骨干教師的家屬辦理了“農(nóng)轉(zhuǎn)非”。
原保山縣姚關(guān)鎮(zhèn)尖山大隊黨支部書記戴紹凱回憶說:“1960年的一天,老書記到我們大隊下鄉(xiāng)。聽說縣委領(lǐng)導來了,我連忙安排食堂殺雞招待。老書記得知后,說:‘現(xiàn)在老百姓都在艱苦奮斗,你殺雞給我吃,我怎么咽得下去?大家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不能搞特殊化。’他和大家蹲在一起吃著野菜,還詢問大家現(xiàn)在苞谷長勢怎樣,家里有什么困難……飯后,他堅持交飯錢,我們不收,他嚴肅地說:‘大家生活本來就困難,我怎么能搞特殊!’大隊只好收了他的伙食費?!蓖诵?0多年來,楊善洲跑項目爭取資金900多萬元,可按一定比例提取經(jīng)費,但他分文未??;施甸縣獎勵10萬元,他婉言拒絕;保山市獎勵20萬元特別貢獻獎,他把10萬元捐贈給保山第一中學,把6萬元捐贈給大亮山林場,支援家鄉(xiāng)繼續(xù)發(fā)展教育、綠化荒山,僅留下4萬元給了虧欠太多的老伴兒。楊善洲把價值幾個億的森林送給了大山里的群眾,自己始終兩袖清風、保持清廉。
由于嚴重的肺部疾病,楊善洲于2010年10月10日去世,他留下遺言,不請客、不接禮、不鋪張、不浪費。按照生前意愿,家人把他的骨灰安葬在3個地方:大柳水,陪伴虧欠太多的老伴兒;清平洞,是他最欽佩的愛國將領(lǐng)鄧子龍點將的地方;大亮山,是他最牽掛的熱土。他的墓碑上有這么一句話:“廉勝清溪兮潔超碧玉,情牽百姓兮譽滿神州?!?/p>
楊善洲甘于清貧,兩袖清風,將奮斗和奉獻當作畢生目標。為民父母官,拳拳赤子心。只要生命不結(jié)束,服務人民不停止。楊善洲的一生,展現(xiàn)了一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楊善洲無聲的人格魅力穿越時空,燭照世人。楊善洲清貧了一輩子、奉獻了一輩子、堅守了一輩子,一生堅守著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信念,一生堅守著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家園,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黨的事業(yè),獻給了共產(chǎn)黨人的崇高追求,獻給了對國家的責任,獻給了對人民的承諾。
(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信仰的力量:共產(chǎn)黨員的信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