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埃及政治、宗教史上,第十八王朝晚期的阿瑪納宗教改革尤其引人注目。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公元前1353一前1335年在位)即位后獨尊形如太陽的新神“阿頓(itn)”,不久便拋棄傳統(tǒng)的阿蒙諸神,并開始了遷都、改名等一系列改革。在他死后不久,改革隨即被全盤否定,幾乎徹底從后世史料中消失。今天我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主要來自考古發(fā)現(xiàn),尤其是阿蒙霍特普四世為新神阿頓興建的多座神廟。根據現(xiàn)有考古資料,阿蒙霍特普四世統(tǒng)治期間在舊都底比斯與新都阿赫特-阿頓(今名阿瑪納遺址)至少建造了6座阿頓神廟。這些神廟記錄了阿瑪納改革的進程,凝聚了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的核心思想。
由于關鍵史料的缺失,這場改革的發(fā)起緣由已不可考,學界一般認為日益強大的阿蒙僧侶集團對法老統(tǒng)治產生威脅促使這場改革發(fā)生。公元前15世紀的埃及,國力日益強盛,財富源源不斷地涌向以阿蒙僧侶為代表的宗教勢力。為了抑制阿蒙僧侶集團的勢力,阿蒙霍特普四世決定“另起爐灶”,尊崇新的主神阿頓。
在古埃及語中,“阿頓”一詞指代太陽,自十八王朝中期,特別是圖特摩斯四世以來,阿頓逐漸走上了一條神化的道路。阿蒙霍特普三世期間(公元前1391—前1353年在位),阿頓的地位得到大幅提升,約至阿蒙霍特普三世執(zhí)政30周年慶典時,阿頓已基本完成了由概念到神祇的轉變,而法老也試圖將自已與阿頓合二為一以彰顯神性,阿頓成為阿蒙霍特普三世頭銜的一部分,即所謂“閃耀的阿頓(thn-itn)”。此時的阿頓擁有一套完整的頭銜,大意為“活著的太陽神在地平線上歡騰”。阿蒙霍特普四世執(zhí)政初年,阿頓正式被封為全埃及唯一的真神,形象也從傳統(tǒng)太陽神的鷹頭人身變成了光芒四射的太陽圓盤。傳統(tǒng)太陽崇拜在古王國時期達到巔峰,太陽神一度成為埃及唯一的主神。新王國時,太陽神仍有巨大影響力,北方赫利奧波利斯的太陽神神廟規(guī)模僅次于卡爾納克阿蒙神廟。故有學者推測,這一股阿頓崇拜之風看似另創(chuàng)新神,實則借古抑今,建立新的太陽崇拜以對抗阿蒙。
卡爾納克的阿頓神廟
執(zhí)政之初的阿蒙霍特普四世在諸多方面沿襲慣例,在全埃及的多座重要神廟中繼續(xù)為阿蒙修建工程,包括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卡爾納克神廟??柤{克神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王國時期,隨著都城底比斯城政治地位的提升,阿蒙神逐漸躍為主神。阿蒙不僅擁有自已的神系(穆特、孔蘇等神明的起源在學術界尚存爭議,不過一般認為是在阿蒙崛起過程中附會于阿蒙的),還與北方赫利奧波利斯、孟菲斯等地的神話體系深度融合。到了第十八王朝,阿蒙神的地位達到巔峰,象征著阿蒙神權威與榮光的神之屋(pr-imn)卡爾納克神廟也成了法老們大興土木的一片熱土。
然而,不久后阿蒙霍特普四世便無意為阿蒙繼續(xù)修建廟宇,轉而在卡爾納克為新神阿頓修建神廟。他在阿蒙神廟外修建了數(shù)座規(guī)模宏大的阿頓神廟,分別稱為“發(fā)現(xiàn)阿頓[gm(t)p3itn]”“奔奔神廟(hwtbnbn)”“阿頓的不朽紀念建筑(rwdmnwnitnrnhh)”“永久的阿頓的崇高紀念建筑(tni mnwn itn rnhh)”。其中,后3座神廟遺跡已所剩無幾,只有“發(fā)現(xiàn)阿頓”神廟留有遺址。
神廟之 “發(fā)現(xiàn)阿頓
“發(fā)現(xiàn)阿頓”神廟位于卡爾納克阿蒙神廟東側,大體呈長方形,推測建成之初長約216米,寬約130米,現(xiàn)僅存石灰?guī)r和砂巖基址。神廟中心是開放式庭院,四周是一圈方柱組成的回廊,每根廊柱前都放置著阿蒙霍特普四世或王后娜芙蒂蒂的巨型雕像。庭院墻壁上有浮雕,主要描繪國王和王后在“赫卜塞德”慶典期間出入宮殿及向神祇祭祀的情景,故學界推測這一神廟極有可能是慶典的配套或紀念建筑。神廟東側尚未進行考古發(fā)掘,這一部分的具體結構仍未知。
“發(fā)現(xiàn)阿頓”神廟中法老的雕像大多
臉形瘦長、五官古怪、身材夸張,似乎與傳統(tǒng)埃及藝術中追求的完美與協(xié)調背道而馳。學界對此一直爭論不休,20世紀有學者猜測阿蒙霍特普四世罹患某種導致身體畸形的疾病,如今亦有人主張怪異的藝術風格乃是有意為之。然而不管原因到底為何,這種藝術風格無疑同阿頓神廟的興建一道吹響了阿瑪納改革的號角?!鞍l(fā)現(xiàn)阿頓”神廟反映出阿蒙霍特普四世的藝術革新主要表現(xiàn)在雕像的獨特風格上,也表明宗教改革并非孤立發(fā)生,還會伴隨著藝術上的革新與變化。
“發(fā)現(xiàn)阿頓”神廟建筑特征表明這場改革發(fā)動時似乎有些倉促??脊虐l(fā)現(xiàn),卡爾納克的阿頓神廟主要由“塔拉塔(Talatat)”石塊構筑。塔拉塔是一種大小約 26×22×52 厘米的石塊,通常為便于開采、切割的砂巖或石灰?guī)r。其尺寸遠小于埃及傳統(tǒng)建筑中使用的石料,開采運輸所需時間較短,大大加快了神廟的建造速度。曾有學者考證,用于阿頓神廟的塔拉塔石塊每塊僅需約一小時便可完成開采,僅需一名工人即可搬運。阿蒙霍特普四世大量使用這種石料,所以才能在短短數(shù)年內完成大量神廟建筑工程。與前任法老們相比,阿蒙霍特普四世建造阿頓神廟的時間不及他們的一個零頭,可造出的卡爾納克阿頓神廟之規(guī)模卻毫不遜色。顯然,阿蒙霍特普四世急切希望這場改革能夠以最快速度展開,這一猜測在數(shù)年后開建的新都阿赫特-阿頓可得到印證。因大量使用塔拉塔石塊,新都得以迅速建起諸多宮殿、神廟。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幾座神廟未能保存下來也與建筑材料有關。由于塔拉塔石塊尺寸較小、搬運方便,不僅建造時十分方便,在拆毀時也很便利。在阿蒙霍特普四世死后數(shù)年內,卡爾納克的幾座阿頓神廟被拆毀殆盡,大多數(shù)甚至連基址都蕩然無存。在古埃及歷史上,拆毀前人的建筑物通常是為了將興建者從歷史中除名,或是將石料建材挪作他用。此舉既將阿蒙霍特普四世這一推行新宗教體系、貶斥阿蒙的“異端”除名,也將石料建材回收利用。近代以來,有學者在十九王朝時期興建的塔門填充建材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塔拉塔石塊,后經查證,這些石塊全部來自阿蒙霍特普四世修建的阿頓神廟。經過仔細研究、修復,目前研究人員已經拼湊出多幅浮雕圖景,為研究阿瑪納宗教改革的初期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神廟之 “奔奔神廟”
“奔奔神廟”可能是一座同太陽崇拜緊密聯(lián)系的核心建筑。盡管該神廟遺跡已然不存,我們仍可通過其他信息推測其大致形制及用途。關于其來歷,一段來自阿蒙霍特普四世執(zhí)政第一年的銘文提到:“陛下作出指示開采砂巖,為卡爾納克的阿頓制作一塊大奔奔石?!鄙駨R名和此處銘文提到的“奔奔”指太陽崇拜的圣物奔奔石(bnbn)。
奔奔石一般形如金字塔,象征著太陽的光芒,至少自古王國以來就是太陽城赫利奧波利斯的圣物。根據金字塔文等銘文的記載,奔奔石一般被認為象征著從初始的混沌之水中誕生的第一塊陸地,是太陽的光芒所觸及的第一塊陸地。在古王國時期,法老們常修建“太陽神廟”以示對太陽神拉的崇拜。此類神廟的核心一般是一塊象征太陽圣物的奔奔石,形似金字塔或方尖碑頂端的方錐。這一形制在第五王朝達到巔峰,至中王國漸漸沒落。很多人猜測,阿蒙霍特普四世銘文中提及的這一塊奔奔石,很可能仿照古王國、中王國時期太陽神廟中的奔奔石打造而成。在阿頓神廟中供奉奔奔石,無疑表明這一新興崇拜繼承了古王國以來的太陽神之道,意在突顯阿頓與拉-赫拉克提等太陽神明一脈相承的聯(lián)系。
在阿蒙的居所供奉其他太陽崇拜的圣物,無疑是對阿蒙與其僧侶集團的挑戰(zhàn)。有學者指出,奔奔神廟的地點可能與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現(xiàn)位于羅馬拉特朗宮前)遙相呼應,這座方尖碑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卡爾納克神廟內太陽崇拜的標志。
荒漠新都與兩座阿頓神廟
阿瑪納城
從執(zhí)政的第五年起,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愈發(fā)激進。他徹底放棄了都城底比斯,開始營造新都,同時禁止崇拜除阿頓以外的所有神明(另有觀點認為僅嚴厲禁正崇拜阿蒙,對其余諸神默許),徹底扼殺阿蒙信仰之意昭然。這一新都位于中埃及,恰好位于底比斯到孟菲斯路途的中點,避開了其他宗教勢力的影響。此外,新都并非建在肥沃適宜居住的“黑土地”上,而是建在尼羅河東岸的一片荒漠之中。對此,阿蒙霍特普四世曾在新都的邊界石碑(BoundaryStela)中講述這一選址背后蘊含的深意:“(此處)并非由神所有,并非由女神所有,并非由任何人所有我(阿蒙霍特普四世)的父親阿頓向我宣告,這里屬于我,是為‘阿頓的地平線'(即阿瑪納)而將永存。”在新都里,各類建筑皆與阿頓緊密相連,神廟更是阿頓崇拜的核心所在。阿蒙霍特普四世說:“在阿赫特-阿頓,我將把‘阿頓之家’獻給阿頓,我的父親。我將把‘阿頓之府邸’獻給阿頓…”這里的“阿頓之家”與“阿頓之府邸”分別指城中的大、小兩座阿頓神廟,它們是城中阿頓信仰的核心建筑。
大阿頓神廟
大阿頓神廟之于新都的地位,大約等同于卡爾納克神廟之于底比斯?;蛟S正是發(fā)覺在卡爾納克興建阿頓神廟終究是“寄人籬下”,阿蒙霍特普四世才會徹底另起爐灶,在新都興建面積幾乎十倍于卡爾納克的大阿頓神廟。新神廟坐落新都中心城區(qū)的北部,呈長方形,整體坐東朝西,長800米,寬300米,主要由長神廟、圣殿及其他配套建筑組成。大阿頓神廟同卡爾納克的阿頓神廟一樣大量使用塔拉塔石塊,并在地基與外墻采用了泥磚、石膏等易于制取的材料。也正因此,如今的大阿頓神廟只剩下基址和柱礎留存。
在氣勢上,大阿頓神廟大有超越卡爾納克阿蒙神廟之意。神廟外墻內側的空地布滿近2000個用以向神明進獻貢品的供臺,數(shù)量之多在目前埃及已發(fā)掘的神廟中絕無僅有。每個供臺平面呈長方形,長約110厘米,寬約90厘米。絕大部分發(fā)掘時僅剩石膏基座,少數(shù)尚存塔拉塔石塊砌成的臺身。在一般的神廟中,貢品并不會悉數(shù)展示于供桌之上,僅有小部分向神明進獻,大部分食物或用品供寺廟日常所用,而在大阿頓神廟中,近2000個供臺幾乎能夠將所有貢品悉數(shù)展示。若在神廟庭院中擺滿貢品,其規(guī)模與氣勢定然勝過卡爾納克的阿蒙神廟。許多學者認為阿蒙霍特普四世希望通過此舉展現(xiàn)其對阿頓信仰之虔誠,同時希望自己開創(chuàng)的新教能夠在規(guī)模與氣勢上超越阿蒙與傳統(tǒng)諸神。另有觀點認為將貢品放置在陽光下本身可能就是一種儀式,能夠表現(xiàn)出阿頓陽光滋養(yǎng)萬物的象征意義。
除了在規(guī)模上做足功夫,大阿頓神廟還將“陽光普照”這一概念貫徹到極致。在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宗教哲學中,阿頓不僅是全能的造物主,而且承擔著滋潤萬物、驅離黑暗的重要使命。正如阿蒙霍特普四世撰寫的《阿頓贊歌》(Great"HymntotheAten)中所言:“你驅離黑暗,給予光芒你的光芒哺育了每一寸土地?!备鶕诋嬇c文字記載,大阿頓神廟采用全露天的建筑結構,人們在任何位置都能直接接受來自阿頓的光芒饋贈。從長神廟到圣殿,建筑物不設任何屋頂或遮蓋,就連塔門之間的門洞上方也留有開口。在過去的埃及宗教中,人們通常供奉諸神的塑像并將其安置在神廟最隱蔽最核心的圣殿中。以卡爾納克阿蒙圣殿為例,供奉阿蒙圣像的房間號稱“神圣中的神圣之地”,僅有大祭司等少數(shù)人能夠進入。
小阿頓神廟
與規(guī)模宏大的大阿頓神廟相比,小阿頓神廟更像是王室專用的神廟。小阿頓神廟位于中心城區(qū),其南側是所謂的“國王之家(pr-)”,西側與王宮隔街相望。比起城北的大阿頓神廟,這座神廟的面積很小,東西長192米,南北寬111米,外有一層磚墻,同樣是坐東朝西,但建筑排布更加緊湊精致。神廟內部的核心建筑主要由泥磚與塔拉塔石料構成,有三個庭院與一個圣堂,如今僅剩基址。
有學者認為,小阿頓神廟有著與喪葬相關的功能,多方面反映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哲學中的生死觀。單就其地理位置而言,神廟東西向軸線恰好正對著城區(qū)以東山谷中的皇家陵寢。有學者據此推測小阿頓神廟供奉著阿頓的同時還是一座喪葬廟,其作用與底比斯西岸的那些神廟類似。若此猜測為真,也可證明阿蒙霍特普四世規(guī)劃新都時將皇家陵寢設置在尼羅河東岸是有意為之。在古埃及歷史上,幾乎所有皇室的主要陵寢都在尼羅河西岸一西岸是日落之處,象征著生命的凋零與重生。古埃及人相信,生命終究會走向死亡,如同日落時分的太陽,但也如同穿越冥界獲得重生的太陽,生命也最終會在來世中步向彼岸。是故,古埃及人認為西岸的沙漠屬于死者,東岸則是新生太陽的象征。阿蒙霍特普四世將自己的陵墓放在東岸,不僅是對傳統(tǒng)的反叛,更有將死者與從東方升起的阿頓相關聯(lián)之意?;蛟S阿蒙霍特普四世認為在東岸的陵寢能使死者同阿頓合二為一,在阿頓日復一日的重生中得到永生。
消失與重生
阿頓神廟因宗教改革而興建,亦因宗教改革的失敗而遭毀棄。據史料推測,阿蒙霍特普四世在執(zhí)政的第17年去世,隨后埃及經歷了一段短暫的過渡時期。此間一位名叫娜芙娜芙魯阿頓(nfrnfrwitn)的女性統(tǒng)治者已經開始著手恢復傳統(tǒng)的阿蒙信仰并將都城遷回底比斯。不久之后,圖坦卡蒙即位,拋棄了阿頓信仰并正式宣布全面恢復傳統(tǒng)。他在卡爾納克立碑記載此事:“(國王)消除了不公正他讓謊言成為可憎之物….”盡管這里并未明確點明“不公正”與“謊言”具體所指,但似乎除阿瑪納改革一事外別無其他可能。此時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新都逐漸荒蕪,阿頓神廟也人去樓空。數(shù)年后,法老霍倫海布就下令將阿瑪納改革期間興建的宮殿廟宇盡數(shù)拆毀,也將阿蒙霍特普四世等人的名字從銘文中抹去。阿蒙霍特普四世的雕像多數(shù)被砸爛或深埋地下。不出數(shù)年,卡爾納克和阿瑪納的幾座阿頓神廟便消失在了黃沙之下。
三千年后,阿頓神廟與阿瑪納的歷史才重見天日。18世紀末,拿破侖的埃及考察隊中有學者對阿瑪納遺址進行了簡單的測繪。19世紀,威爾金森、萊普修斯、皮特里等一大批考古學家和埃及學學者投身于阿瑪納遺址的發(fā)掘工作。與此同時,卡爾納克神廟也出土了大量帶有浮雕和銘文的塔拉塔石塊。數(shù)十年后,考古學家萊格瑞在卡爾納克以東發(fā)掘了“發(fā)現(xiàn)阿頓”神廟遺址,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損毀嚴重的阿蒙霍特普四世雕像。隨著阿蒙霍特普四世興建的阿頓神廟的原貌逐漸清晰,人們開始了解這場古埃及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宗教改革。
(作者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