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曾經(jīng)是彼此的知音,現(xiàn)在卻常因小事冷戰(zhàn),變成熟悉的陌生人。
曉彤和小張結(jié)婚6年,育有一個可愛的孩子。兩人工作穩(wěn)定、性格溫和,也沒有不良嗜好,但感情日漸疏遠,生活變得乏味,甚至開始懷疑是否還有繼續(xù)一起生活的必要。
從“知心人”到“陌生人”
曉彤和小張同齡,經(jīng)同事介紹相識。他們都曾在外地求學(xué),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進入理想的工作單位,過上了穩(wěn)定的生活。兩人興趣相投,喜歡美食、旅游和新鮮事物,家庭觀念一致,相互支持又保持獨立,既與老人同住盡孝,又堅持自己帶孩子、不依賴老人。
兩人都情緒穩(wěn)定、性格獨立,從不把煩心事和工作情緒帶回家,各自的麻煩事也從不麻煩對方。即使偶爾有矛盾,也不會爭吵,各自冷靜兩天就和好。因此,結(jié)婚初期,他們的生活很幸福。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兩人的共同活動和話題越來越少,經(jīng)常因小事陷入冷戰(zhàn)。
有一次,曉彤開車帶孩子出去玩兒,途中發(fā)生輕微車禍。雖然無人員受傷,但她獨自處理了4個多小時也沒告訴小張。小張后來從孩子口中得知,生氣地責(zé)備她:“你開車為什么不小心一點兒?提醒你多少次了!”曉彤承認自己開車不小心,但覺得小張指責(zé)太過,冷冷地回應(yīng)了一句“各自冷靜一下”。
兩人就此冷戰(zhàn)了20多天。這期間,小張的父母得知后,讓兒子哄哄曉彤。小張卻說“不用哄,她自己會好”,還覺得“哄多了會慣出毛病”;父母勸曉彤別計較,她嘴上答應(yīng),卻絕不主動說話。這是他們處理矛盾的一貫?zāi)J健贸聊瑧?yīng)對,直到有事必須協(xié)作才恢復(fù)交流。但問題從未真正解決,負面情緒越積越多,曾經(jīng)的甜蜜和默契被一層厚厚的冰霜覆蓋,嚴重影響他們的關(guān)系。兩人單獨相處時越來越無話可說,甚至在面對彼此時,陌生感如同無形的屏障,將兩人越推越遠。
起初,他們也曾嘗試溝通解決矛盾,可由于兩人都不喜歡訴說心里話,又總認為對方本應(yīng)理解自己,溝通的結(jié)果往往是“我們各自冷靜冷靜”。所謂的“冷靜”,最終演變成長期冷戰(zhàn)。直到意識到婚姻瀕臨破裂,他們才在重重壓力下踏入婚姻咨詢室,希望找到挽救婚姻的契機。
這種“無大沖突卻逐漸疏遠”的婚姻困境并不少見。兩人知道彼此的好,卻常因誤解產(chǎn)生摩擦。在咨詢過程中,我引導(dǎo)曉彤和小張認識到問題關(guān)鍵:彼此之間缺少情感互動。以車禍事件為例,我先幫助小張識別自己生氣的真正原因。他意識到,生氣并非因為車禍本身,而是曉彤沒有第一時間通知他,讓他覺得自己“不被需要”。
而曉彤則說,車禍后其實她心里很害怕,希望小張能安慰自己,但又覺得主動尋求安慰顯得幼稚。她曾期待小張能剛好打來電話,借此發(fā)現(xiàn)車禍并給予關(guān)心。然而4個多小時內(nèi)小張沒有聯(lián)系她,事后反而責(zé)備她,讓她更覺得不被關(guān)心。
事情發(fā)生時,兩人都沒有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自然得不到期待中的回應(yīng),導(dǎo)致負面情緒越積越多,誤會越來越深。于是,我引導(dǎo)他們在遇到事情時,除了處理問題本身,更要表達情感需求,多關(guān)心對方的內(nèi)心需求,理解并回應(yīng)對方的情緒。比如,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描述對方的情緒、確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曉彤和小張進步很快。有一次,曉彤連續(xù)加班多天,換作從前,小張只會默默照顧孩子、不打擾她。但這次,他不僅照顧好孩子,還特意為曉彤準備了她最愛吃的甜點,說“吃甜點能讓心情變好”。曉彤很開心,主動告訴小張:“你的甜點讓我有被愛的甜蜜感。”在這些小事上,他們逐漸找回了相處的溫度,感情也重新升溫。然而,導(dǎo)致他們之前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除了不會表達內(nèi)心需求外,習(xí)慣性“不麻煩對方”的行為模式,才是更深層的問題。
從“怕麻煩”到“被需要”
在曉彤和小張的婚姻生活中,存在一個共同的模式:他們習(xí)慣性地“不麻煩對方”。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們都習(xí)慣獨自默默承受,不愿開口尋求幫助,這種心態(tài)讓他們彼此都覺得自己不被對方需要。
例如,曉彤發(fā)生車禍后不告知小張;小張的母親突發(fā)疾病需要手術(shù),術(shù)后需要女性照顧,曉彤已經(jīng)向領(lǐng)導(dǎo)請好假,準備專心照顧婆婆,但小張未與曉彤商量,直接請了護工。當曉彤主動提出可以照顧婆婆時,小張卻堅持讓護工來照顧,只是讓她在旁邊“幫忙”。小張覺得“能花錢解決的事就別麻煩老婆”,卻忽視了曉彤“被信任、被需要”的情感需求。
曉彤也有類似的表現(xiàn)。比如,當她和閨蜜帶孩子出去玩兒時,其他閨蜜的丈夫都會陪伴或接送,但曉彤哪怕再累也不會主動麻煩小張。小張因此誤解她不歡迎自己融入生活,便主動疏遠。而他的疏遠又強化了曉彤“他不愿意參與我生活”的看法。于是,兩人越走越遠。
面對這種情況,我?guī)椭麄冋J識到,“不麻煩對方”表面上是體貼,實則是一種情感隔離。適度的“麻煩”恰恰是建立情感連接的機會,是表達信任與依賴的方式。他們以為的“怕麻煩對方”,其實可能是對方在親密關(guān)系中渴望獲得的“被需要感”—被需要會讓對方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與價值感,只要把握好尺度,不矯情即可。于是,我鼓勵他們刻意練習(xí)“適當麻煩對方”。起初他們不太自然,但逐漸找到了相處的舒適節(jié)奏。
有一次,小張值夜班,想吃夜宵,便打電話讓曉彤給自己送。曉彤接到電話時很驚訝,但表示安排好孩子后立刻趕去。小張打完電話后有些后悔,覺得點外賣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卻被他搞得這么麻煩。然而,當他看到曉彤滿臉笑容、手提夜宵站在面前時,他才意識到,自己以為的“沒必要”卻讓曉彤感覺到了“被需要”。曉彤說,以前小張值夜班時,她想過來看他,但又擔心會打擾他,所以一直沒有行動。這次小張主動打電話,讓她感到非常開心。而且,一起吃夜宵,一起看窗外的星空,他們都感覺很幸福。
曉彤努力堅持練習(xí)。比如與閨蜜一起去玩兒時,她開始主動讓小張陪伴。小張主動參與她們的活動,不知不覺中,還和閨蜜的丈夫成了好朋友。
通過這樣的練習(xí),如今的曉彤和小張,已經(jīng)可以自然地依賴彼此,確認對方是可以信賴和依靠的。
夫妻中的那些“我以為的麻煩”,可能正是愛的通道。適當?shù)匕选拔也幌肼闊┠恪弊兂伞拔以敢庀嘈拍?、依靠你”,不僅能讓彼此感受到被需要、被重視,也讓愛在彼此間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