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刺一事,自古有之。挑刺者,非但挑人之刺,亦自挑其刺,挑天地萬物之刺。然而刺愈挑愈多,人愈挑愈瘦,終至于“挑刺傷身”,亦未可知。
挑刺之人,大抵可分三類:一為“職業(yè)挑刺家”,二為“業(yè)余挑刺愛好者”,三為“偶然挑刺客”。職業(yè)挑刺家,每日晨起,便磨礪其挑刺之具,目光如炬,四處搜尋可挑之刺。彼輩行走于世間,猶如獵犬之嗅獵物,不挑出幾根刺來,便渾身不自在。業(yè)余愛好者則稍遜一籌,只在茶余飯后,或遇不順心時,方取出挑刺工具,對周遭事物略加挑剔。至于偶然挑刺客,則純屬一時興起,挑完即忘,不足為慮。
職業(yè)挑刺家中,又有“顯挑”與“隱挑”之別。顯挑者,明目張膽,當眾指出他人之刺,聲若洪鐘,唯恐旁人不知其挑刺之功。隱挑者則不然,彼輩善于察言觀色,專挑人背后下針,刺挑得無聲無息,待被挑者察覺,早已血流如注。顯挑者常被人當面斥為“多事”,隱挑者則往往被譽為“細心”,實則二者皆是以挑刺為業(yè),不過手段不同耳。
挑刺之風,于今尤盛?;ヂ?lián)網(wǎng)興起后,人人皆可做挑刺大家。一篇文章出,必有數(shù)十人爭相指出其中錯字;一部電影上映,定有批評家競相挑剔情節(jié)漏洞;一幅畫作展出,準有鑒賞家紛紛議論色彩搭配不當。挑刺者振振有詞,謂此乃“追求完美”,殊不知完美本不存在,所謂完美,不過是無數(shù)不完美之集合罷了。
我曾見過一位挑刺大師,此人目光如電,能于一鍋白米飯中挑出半粒未熟之米。一日聚餐,眾人正大快朵頤,唯他一人舉筷不定,忽指著一盤青菜道:“此菜炒得過火,維生素C已損失殆盡?!庇种钢煌霚f:“鹽放多了0.3克,不利健康。”眾人聞言,食欲頓消,而他卻面露得意,仿佛完成了一項偉大使命。此公后來獨居,無人愿與之共餐,想必每日獨自挑自己的飯食之刺,倒也自得其樂。
挑刺之病,最易傳染。一人開始挑刺,旁人若不附和,便顯得不夠“高明”,于是紛紛加入挑刺行列。我曾參加一場作品研討會,本是一幅不錯的畫作,第一位發(fā)言者指出左上角一處色彩略顯突兀,第二位立刻發(fā)現(xiàn)右下角構(gòu)圖稍有失衡,第三位則挑剔中間部分筆觸不夠流暢……不出半小時,一幅畫竟被挑得體無完膚,仿佛一無是處。
挑刺之害,不僅在于傷人,更在于害己。挑刺成癖者,往往先挑他人之刺,漸及親友,終至挑自身之刺。我認識一位女士,年輕時以挑剔丈夫聞名,從領帶顏色到吃飯姿勢,無不加以指摘。后來丈夫不堪其擾離去,她便轉(zhuǎn)而挑剔子女,子女成年后紛紛遠走他鄉(xiāng)。她晚年獨居,竟開始挑剔自己,每日對鏡自語:“皺紋多了一條”“白發(fā)又添幾根”,終日郁郁寡歡。此可謂挑刺者之終極下場——天下無刺可挑,唯剩自己一身刺,挑之不盡,苦不堪言。
然則世間果真無完美之物,不容挑刺嗎?非也。問題不在于刺之有無,而在于挑刺之目的與方法。若為求進步而指出不足,此乃建設性批評;若為顯己能而吹毛求疵,則是破壞性挑刺。前者如良醫(yī)治病,后者如庸醫(yī)殺人。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挑刺太甚,終成孤家寡人。山里一對老夫婦,相處六十載從未紅臉。問其秘訣,老翁笑答:“她有百般缺點,我只看優(yōu)點;我有千般不是,她只記好處?!贝酥兄腔?,豈是那些日日挑刺者所能領會?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若處處挑刺,則生活必成苦海;若學會包容,則世界尚有可愛之處。刺永遠會有,但我們可以選擇,是做一個永遠不滿的挑刺者,還是做一個懂得欣賞的智者。
放下挑刺之具,或許我們能看見更廣闊的天地。畢竟,連玫瑰都帶著刺,我們又何須對這個世界要求得那么完美呢?
(編輯 兔咪/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