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和麻是親兄熱弟,它們的身影在老家隨處可見。
桑有喬木和灌木兩種形狀,高大喬木狀的,鶴立雞群一般生長在竹林里,或成排站立在塘埂的外沿;矮小灌木狀的,手牽著手親親熱熱地密布在河堤兩邊的斜坡上,或是向陽的渠埂上。
桑葉是蠶寶寶的最愛,桑葚是孩子們的最愛。竹林和塘埂上的桑樹,每年夏天都爬滿了孩子們的腳丫。孩子們在桑樹上不僅能摘到紫色的桑葚,還能捉到灰色的天牛。天牛有著細長的會轉(zhuǎn)動的角,這角被黑白的花紋分成了很多節(jié),孩子們牽著天牛的角讓它們“犁地”、掐架、“拜堂成親”,直到玩煩了才放它們回家。
河堤上的桑樹相伴著源遠流長的河水,從上游一直綿延到下游。高中時,上學、放學必走的一段河堤兩邊也長滿了桑樹。它們在一排排高大的楊樹之間,生生不息。春日里拳頭般慢慢舒卷開的嫩葉,夏陽下由青到紅再到紫的桑葚,秋風中一片一片飄落的黃葉,冬季時覆著霜雪的枝條,它們整整伴了我三年的成長時光。
桑和麻都跟紡織密不可分。桑像大部分的樹木一樣自理能力非常強,栽好后基本不需要管理;而麻是莊稼,一年一生,需要精心地照顧和伺候。
老家種的麻主要有兩種:黃麻和紅麻。春季剛種上時,麻地里總會站著幾個稻草人,用來嚇唬偷吃麻籽的雀鳥。幼苗長出后,稻草人的任務完成了,農(nóng)人們的任務艱巨了。剔苗,拔草,鋤地,灌溉,直到它們長到一人來高。農(nóng)人退出了,麻地成了鳥雀們的樂園。它們把幾棵相鄰的麻稈連在一起筑窩做巢,麻葉上的蟲子就是最好的食物。它們在麻地里安居樂業(yè),吃喝玩樂,繁衍生息,直到收割前夕才會悄然搬走,只給我們留下空空的鳥巢。
黃麻要比紅麻高和粗,葉子是披針形的,紅麻的葉子則像小小的手掌,葉子和稈相連的部分是一段柔韌的莖,孩子們經(jīng)常折下來,把葉子掐掉,用來編織寶塔、小房子、蟈蟈籠。
黃麻收割在伏天,紅麻收割在夏末,都是直接拔掉,用細長的麻刀削去葉莖,剁掉根,扎成捆。不同的是,黃麻需要暴曬去除水分,紅麻卻需要壓到水里漚,好讓皮和稈分離。
炎熱的伏天,曬場上、家門前、塘埂上,都曬滿了一捆捆黃麻。每一小捆都是上端捆著,下端散開,成了一把很大的“傘”。孩子們捉迷藏時在這眾多的傘中隨便找一把鉆進去,還真是不容易找到。黃麻曬上十天半月后,往往放在房檐下,或直接擱在屋里的房梁間,到秋雨連綿或冬季農(nóng)閑時再拿出來剝皮,一把一把扎好,拉到麻紡廠賣掉。
紅麻在水里漚個五六天,就可以撈上來剝皮了。剝好的麻皮,在水里清洗干凈,曬干扎好,就可以賣掉了。紅麻在漚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氧氣,那些漚過紅麻的水坑,魚兒在水底待不住了,紛紛探出了腦袋。我們拿著網(wǎng)、水盆、雞罩,甚至用手,都能抓到很多。我們把這叫作“翻坑”,“翻坑”是全村人的節(jié)日,男女老少都爭先恐后跳進水里,一灣池水被攪成了一灣歡聲笑語,小村幾天之內(nèi)都沉醉在魚香里。
桑和梓連在一起是故鄉(xiāng)的代名詞,桑和麻站在一塊是老家的原風景。無限地懷念桑樹下的日子和麻地邊的生活,長滿桑樹的河堤,曬滿麻捆的塘埂,不知何時才能回到那里去……
(編輯 兔咪/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