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以下簡稱“八上教材”)是以《聾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和《聾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聾校課標\")為依據(jù),延續(xù)七年級教材的體例編寫而成的。在閱讀能力培養(yǎng)方面,八上教材共編排了6個單元、20篇課文,以及1次名著導讀、4篇選讀課文,全方位拓展聽障學生的課內外閱讀視野。在表達能力訓練方面,全冊共安排了3次語言交往和8次寫作,著力幫助學生提升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此外,八上教材還編排了1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綜合運用語文及跨學科知識進行實踐活動,促進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步提升。
一、教材體系結構
八上教材沿用“雙線組元”的結構組織單元內容(見表1),以求實現(xiàn)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每個單元圍繞一定的人文主題組織課文,同時用語文要素貫穿整個單元。語文要素的設置兼顧訓練點的難易度和課文本身的特點,力求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語文學習策略。
每個單元由篇章頁、課文、寫作、語言交往、綜合性學習、名著導讀、語言知識等內容組成,其中篇章頁、課文、寫作、語言知識在每個單元都會編排,語言交往、綜合性學習、名著導讀則不是每個單元必備的內容。
單元開頭的篇章頁由兩段文字組成:第一段文字用較為文學化的語言對本單元的人文主題進行充分的闡述;第二段文字則先點出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然后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每個單元內部包含3\~4篇課文,分為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兩類。教讀課文主要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自讀課文則側重于學習方法的遷移運用。每篇教讀課文都有課前預習和課后思考練習兩部分內容,課后思考練習又包括“思考探究”“積累拓展”兩個板塊。自讀課文則沒有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積累拓展”板塊,只有“思考探究”板塊,以與教讀課文相區(qū)別。
二、教材內容解析
(一)課文及助學系統(tǒng)
從人文主題上看,八上教材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有的單元帶領學生感受自然之美、領略世界風光;有的單元引導學生了解革命傳統(tǒng)、體會革命先輩英勇斗爭的革命精神;有的單元和學生的童年生活息息相關;有的單元則讓學生閱讀小說、神話等作品,體會故事的趣味,感受人物的品質。圍繞多種多樣的單元主題,教材選編了題材豐富、文體多樣的課文,力求讓學生充分接觸具有思想性和典范性的作品,進而對個人、自然、社會產(chǎn)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從語文要素上看,本冊既有側重學習閱讀方法的要素,如第一單元、第四單元、第六單元;也有側重體會表達方式的要素,如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五單元。前者側重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后者則更強調對課文寫法的認識和把握。全套教材在語文要素的安排上是由淺入深、由易及難、螺旋上升的,因此,八上教材中的各項要求,既是前冊學習內容的進階,也是后續(xù)年級深入學習的基礎。如,第四單元要求學生“結合動作、心理等描寫,感受人物心情的變化”,這是在四年級上冊“初步體會人物的心情”五年級上冊“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體會人物的心情”等要素基礎上的提升;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表達效果”,七年級下冊已經(jīng)引導學生初步體會了景物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本單元則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兩種表達效果;第六單元編排了《女媧造人》《普羅米修斯》《嫦娥奔月》等中外神話,引導學生在充分把握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感受神話中鮮明的人物形象”,這是對五年級下冊“讀神話,感受想象的神奇”這一要素的深化。又如,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理清小說情節(jié),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同時復現(xiàn)了結合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描寫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這些有關理解人物的要素,此前曾經(jīng)多次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出現(xiàn):四年級上冊有“初步體會人物的心情”,這是最基礎的要求;五年級上冊要求通過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具體內容來體會人物的心情;六年級下冊則要求“初步感受人物心理活動”,落點在“心理活動\"而非簡單的\"心情”,難度進一步增加;到了七年級下冊,課文篇幅增加,人物描寫的復雜性也增加了,又再次強調\"通過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本單元正是在這些螺旋上升的要求基礎上的再次進階,要求學生不僅著眼于人物本身,還要體會外部環(huán)境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的作用。
課文的助學系統(tǒng)包括預習和課后練習,旨在幫助學生有目的地展開閱讀實踐,落實語文要素,提高閱讀能力。預習一般會提出一兩項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或閱讀積累,帶著問題展開閱讀實踐。如,《草原》一課的預習以“你見過草原嗎\"引入。如果學生去過草原,可以喚醒類似的經(jīng)歷,對比作者筆下的草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果學生沒去過草原,也可以由此激發(fā)閱讀的好奇心。有的預習還會滲透閱讀方法,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預習中提出了“初步體會‘我’心情變化的過程\"的要求,為語文要素的學習做了一定鋪墊。此外,預習還承擔著提供背景資料、降低閱讀難度的作用,如,《七律·長征》的預習提供了與長征有關的背景資料,便于學生了解相關史事,獲得進一步查找資料的線索,進而降低課文學習的難度。
課后練習中的“思考探究\"板塊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朗讀、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寫法,落實語文要素。如,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課后練習便結合具體內容幫助學生認識、掌握課文的寫法:《狼牙山五壯士》課后第三題讓學生關注課文第2自然段“既寫了人物群體,也寫了每一位戰(zhàn)士\"的寫法,體會這樣寫的好處;《開國大典》課后第二題“仔細讀讀寫閱兵式的部分,說說課文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引導學生關注重點內容,學習課文寫法。又如,第四單元的課文《牛和鵝》《走一步,再走一步》課后的“思考探究”多次要求找出與人物心情變化相關的語句,體會文中的“我”在不同階段的心情,這是對單元語文要素“感受人物心情的變化”的有效落實。
“積累拓展”板塊主要安排的是語言積累和運用方面的練習,同時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擴大視野。練習設計的角度也是多元化的。一是促進讀寫結合。有的引導學生圍繞課文中的重點語句體會表達效果,有的進一步讓學生通過仿寫增強語感和表達能力,還有的是小練筆,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閱讀到表達的過渡。如,《雪》課后第四題,讓學生先通過例句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再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從“云\"“雨”“霧”中選一種仿寫;《窮人》課后第五題,讓學生在讀懂故事、體會人物后,嘗試結合課文內容寫寫桑娜的心理活動。二是促進課內外閱讀的結合。如,第一單元的《古詩三首》都是寫景的古詩,課后最后一題讓學生從課文出發(fā),查找其他寫景的古詩并讀一讀,和同學分享。三是結合課文特點,靈活安排關于標點符號用法、資料的搜集與使用、思維能力提升等的練習。這些練習在幫助學生綜合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也能增強語文學習的趣味性。
此外,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提升語言理解和運用水平,形成規(guī)律性認識,七至九年級設置了語言知識板塊,每個單元以補白形式安排一次。七年級的語言知識是圍繞字、詞等語法知識展開的,八上教材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安排與短語有關的知識,先介紹短語的概念,然后分別介紹常見的幾類短語,包括并列短語、偏正短語、主謂短語、動賓短語、補充短語,最后引人句子的概念,為八年級下冊的學習打好基礎。語言知識板塊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給出定義,幫助學生形成理性認識;二是提供示例,有些出自本單元的課文,有些出自以前學過的課文,便于學生把具體的語言材料和科學性定義聯(lián)系起來,形成感性認識;三是設計少量練習,幫助學生把知識轉化為實踐。
(二)寫作
按照聾校課標的要求,八上教材編排了8次寫作,每個單元編排1\~2次。寫作的編排以話題為明線,以寫作要素為暗線。在話題的選擇上,力求貼近學生的經(jīng)驗世界和想象世界,讓學生有話可寫;在寫作要素的設置上,注重循序漸進,體現(xiàn)寫作的基本規(guī)律。八上教材在寫作的編排上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兼顧想象、記實、應用等不同維度。在設置寫作話題時,盡可能增加選題的豐富性,讓寫作內容覆蓋各個維度。就八上教材而言,《變形記》《筆尖流出的故事》是想象類的寫作話題,《記一次體育比賽》《讓真情自然流露》《那一刻,我長大了》《我喜歡的人物形象》是記實類的寫作話題,而《寫演講稿》《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則是應用類的寫作話題。
二是重視寫作與閱讀之間的聯(lián)系。每個單元寫作的話題大多與閱讀內容息息相關。有的是對單元語文要素的實踐運用,目的是搭建起從閱讀到表達的橋梁。如,第一單元的《變形記》,寫作的要素是“發(fā)揮想象,把重點部分寫詳細”,與單元語文要素“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形成了勾連;第二單元的《記一次體育比賽》,引導學生從閱讀時了解課文是如何點面結合寫場面的,進一步轉化為嘗試在寫作中用點面結合的方法來寫比賽的場面。有的則是圍繞單元人文主題設計的,學生在學完某一主題的課文后,繼續(xù)同一主題的寫作,就能把閱讀時的感受和積累的語言自然地運用到寫作當中。如,第四單元的《那一刻,我長大了》,是對童年生活的進一步書寫;第五單元的《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則緊扣“世界風光”這一單元主題。當然,也有個別寫作的話題看上去和單元的關聯(lián)不是那么緊密,如第二單元的《寫演講稿》,這類比較純粹的應用類話題是相對特殊的,但又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對于這類話題,全套教材中做了縱向的系統(tǒng)安排,保證學生能夠由易到難地掌握這些實用文體。
三是根據(jù)不同話題的特點,對寫作過程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解決“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如,《記一次體育比賽》先是以圖的形式幫助學生打開選題思路,然后以要點的形式提示學生如何展開寫作,最后提示學生要學會分享自己的作文,并根據(jù)同學的建議修改自己的作文。又如,《寫演講稿》不僅提供了寫演講稿的思考和操作路徑,更給出了完整的提綱示例,可供學生參照學習。
(三)語言表達
全套教材的語言交往有相對獨立的縱向序列,話題多來自學生生活,并有意識地從實用技能、交際禮儀等各個角度提示具體的交往策略,讓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突破口頭表達的難關,培養(yǎng)良好的交往習慣。
從話題上看,八上教材共安排了3次語言交往,其中“制定班級公約”是討論類的話題,“演講”“我是小小講解員”是獨白類的話題?!把葜v”“我是小小講解員”與相應單元的寫作《寫演講稿》《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緊密相關,這樣就使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之間形成了聯(lián)系,復合式地推動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
從訓練點上看,3次語言交往的小貼士中,兼顧了表達、傾聽、應對等不同層面的要求,并體現(xiàn)出循序漸進的特點。如,第一單元的“制定班級公約”,小貼士中提出的要求“討論后作小結,既總結大家的共同意見,也說明不同意見”,就可以視為七年級上冊曾出現(xiàn)過的“記錄重要信息”“分類整理小組意見”等要求的進階。
從方法指導上看,為了解決“怎么做”的問題,教材著力提示了一些實用的操作步驟。如,“演講”這個話題,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教材詳細指導了演講的整個過程:首先是選擇演講的主題,然后是進行演講前的準備,包括寫演講稿和自己演練,接著是演講時的一些注意事項。通過明確提示流程,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方法步驟,然后逐步遷移運用到個人實踐當中。
(四)名著導讀與選讀課文
聾校課標強調學生要養(yǎng)成閱讀習慣,實現(xiàn)廣泛閱讀,因此教材非常重視對大量閱讀、自主閱讀的倡導,具體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編排選讀課文,這是對閱讀單篇文章的擴展;二是編排名著導讀,這是對整本書閱讀的落實。
八上教材的名著導讀安排在第三單元,結合單元主題,推薦學生閱讀《小英雄雨來》《小兵張嘎》兩部作品。名著導讀的內容由三部分構成:一是介紹所選名著的作者、內容等基本情況,讓學生形成基本認識;二是選錄書中的精彩片段,激發(fā)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三是提供讀書方法指導,提示學生可以怎樣去更好地閱讀整本書、讀懂整本書,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
選讀課文統(tǒng)一安排在全冊的最后,本冊編排了《白鷺》《種子的力》《清貧》《別了,語文課》4篇文章。如果學生學有余力,還可以閱讀更多的文章,不斷增加閱讀積累,不必局限于教材選編的內容。
(五)綜合性學習
八上教材的第四單元安排了綜合性學習,主題是“多彩的手工藝品”,內容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提示任務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手工藝品,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第二部分是進行具體的活動指導。教材提出了兩大活動任務:首先是搜集相關的、多種多樣的資料,向同學介紹自己感興趣的某種手工藝品;其次是在有一定了解后,親自動手做一做手工藝品,體驗制作過程,并用文字記錄制作的主要步驟。通過這兩個活動任務,學生可以在有趣的實踐中綜合鍛煉查詢、閱讀、表達、動手等多重能力。第三部分是閱讀材料,教材圍繞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提供了《剪紙的發(fā)展》《篆刻的步驟》《風箏(節(jié)選)》三篇材料。這些材料不同于課文,其目的一是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活動思路,二是可以作為學生查找資料、記錄制作步驟等的參考。
三、教學建議
(一)充分激活既有經(jīng)驗,引導學生綜合運用
進入八年級,學生應該已經(jīng)掌握了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教學時,教師要充分激活學生此前的積累,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并結合自已的生活經(jīng)驗、閱讀經(jīng)驗,強化方法運用,形成閱讀習慣。如,第一單元篇章頁提到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寄寓的情感\(zhòng)"等要求,都是之前學習過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隨時復現(xiàn),提示學生自主運用;第四單元的主題是“童年生活”,教師要注意啟發(fā)學生從自己的童年生活和親身經(jīng)歷中找到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人物心情。
(二)加強閱讀與表達的聯(lián)系,促進由讀到寫的轉化
通過前文對教材內容的解析,可以看出教材在編寫時就非常注重讀寫結合,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充分發(fā)揮教材的這一特點。首先是充分利用課后練習,讓學生隨著課文的學習,多進行一些仿寫、小練筆等片段式的表達訓練,促進由讀到寫的轉化。也可以結合課后練習,培養(yǎng)學生查找資料的習慣和能力,并引導學生將其遷移到閱讀和表達實踐中。其次是將閱讀和寫作的教學勾連起來,尤其是在閱讀和表達關系比較緊密的單元的教學中,可以靈活統(tǒng)籌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課文的示例作用,為學生順利完成寫作打好基礎。
(三)準確把握教學目標,避免拔高要求
隨著學習的深入,教學內容的難度也在逐步遞增。要注意的是,教學中須準確把握重點,合理解讀和落實目標,以免造成聽障學生的負擔,引起畏難情緒。如,教學小說單元時,教師對小說的主題、創(chuàng)作手法等不宜解讀、挖掘太深,學生能結合課文初步了解小說的基本特點、掌握小說閱讀的基本方法即可。又如,第六單元篇章頁中提出“聯(lián)系學過的課文、結合古代典籍中的有關記述或相關的古詩”這一要求:《女媧造人》的課后練習,勾連了五年級的課文《女媧補天》,還提供了《風俗通》中的相關記載,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觀照女媧這一人物形象,豐富、完善對她的認識;《嫦娥奔月》的課后練習,則要求學生讀一讀李商隱的古詩《嫦娥》,再聯(lián)系課文內容說一說體會。學生在閱讀這些古詩和古代文獻材料時,很可能會遇到困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注釋或相關資料,大體明白材料的意思、能從中感受到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即可,不必深究字詞釋義,也不需要將解讀材料作為教學的重點。
教學寫作和語言交往時,教師更要注意以激發(fā)興趣、鼓勵表達為主。尤其是演講這種有一定難度的話題,聽障學生剛接觸時難免會覺得緊張、不知所措,教師應以鼓勵為主,學生只要知道如何準備演講、能大體完成演講就可以了,對演講的效果不宜作太多要求。此外,教師在指導表達訓練時,可以更多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大膽實踐,在和同學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問題、糾正問題,教師從旁進行必要的點撥即可,由此提升學生自主運用所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四)結合具體語言材料,避免機械灌輸和簡單說教
對于八上教材中的主題教育單元,教師在教學時要盡量避免空談,應結合具體內容,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如,第二單元是革命文化單元,教師在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時,不要生硬灌輸意義和價值,而是要讓學生在閱讀與語言實踐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啟迪和感染。如《七律·長征》,可以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受節(jié)奏的鏗鏘、語言的凝練、氣勢的豪邁;如《開國大典》,則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描寫場面的語句,感受人民群眾在這一重大歷史時刻的歡欣鼓舞和自豪之情。要讓學生通過革命先烈的真實事跡,感受革命志士不怕艱難困苦、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和氣概,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達到深植紅色基因的目的。
對語文要素和語言知識板塊中涉及的一些概念,也不必作過細的分析,更不能要求死記硬背。如,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體會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的表達效果”,教師教學時不要機械地讓學生去判別哪幾句是靜態(tài)描寫、哪幾句是動態(tài)描寫,應結合課文中的具體語句,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這些描寫的表達效果,形成感性認識。又如,可以根據(jù)教學進度靈活安排語言知識板塊,但對各種短語的概念不必過于強調,學生能在具體的語言材料中理解和辨別,提高手語、口語、書面語之間的有效轉化能力即可。
(五)實現(xiàn)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
教材的容量畢竟是有限的,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溝通教科書內外、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為此,教師首先要充分利用課后練習中的“積累拓展”板塊,引導學生把視角從課內轉向課外,以課文為出發(fā)點,主動查找和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并在交流中進一步拓寬視野。其次要發(fā)揮好名著導讀的作用。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沒有一定之規(guī),關鍵在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由于整本書的篇幅較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前制訂閱讀計劃,每隔一段時間安排交流活動。此外就是放手讓學生自由閱讀,要求不必太多,只要學生能堅持讀完、大致讀懂就可以了。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相機提示學生注意小貼士中提示的方法,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閱讀實踐中。
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可分幾個階段進行。教師可統(tǒng)籌安排相應單元的教學進度,在適當?shù)臅r候先開啟綜合性學習的話題,安排學生展開資料搜集工作,然后和學生一起,為每個任務設定時間節(jié)點,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整合、匯報。整個綜合性學習活動應以學生自主完成為主,教師指導為輔,重在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在學生遇到問題或困難時,教師可及時提供必要的指導與支持,幫助學生實現(xiàn)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⑥
(責任編輯:黃春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