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20-0024-03
一、引言
小學階段是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奠基時期,在此期間,學生從家庭步入學校,面臨環(huán)境適應、學習任務增加、同伴關系建立等重要課題,對其心理調適能力提出挑戰(zhàn)。當前國家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課作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陣地和主要途徑,在維護小學生身心健康、培養(yǎng)其良好心理素質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小學心理課教學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1]。
首先是課堂參與問題。具體表現為注意力分散、興趣不足。在課堂上,部分學生常常出現走神現象,目光游離于課堂之外,或者做小動作,如擺弄文具、玩橡皮等。這反映出他們對課堂內容缺乏足夠的興趣,難以長時間保持專注。部分學生對課堂學習缺乏熱情,對教師組織的各項活動態(tài)度冷漠,置身于課堂之外。
其次是防御心理強。具體表現為:(1)部分學生害怕在課堂上分享內心想法和經歷,擔心被評價或嘲笑,由此回避互動,在課堂上保持沉默。(2)部分學生雖參與課堂分享,但所分享的內容浮于表面,缺乏真實情感與深度思考。他們傾向于選擇安全、普遍的觀點,避免透露個人真實想法。
上述問題制約了小學心理課的教學效果,使得師生、生生之間交流受阻。長此以往,不僅無法達成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目的,還可能使學生對心理課程產生抵觸情緒。
二、問題成因分析
小學心理課上學生存在的參與不足、防御心理強問題,是學生個體心理發(fā)展特點與教師教學設計實施問題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生理層面來看,小學生的大腦額葉皮層尚未完全成熟,而額葉皮層正是負責注意力調控、行為抑制和認知控制的關鍵區(qū)域。這使得他們難以長時間高度集中注意力,在課堂上容易出現眼神游離、頻繁轉換視線等現象。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尚在發(fā)展階段,難以精準表達復雜的內心情感與想法。當被要求分享心理感受時,可能因詞不達意產生挫敗感,進而抑制表達意愿。此外,隨著自我意識的萌芽,學生開始在意自我在他人眼中的形象,面對敏感的話題時常啟動心理防御機制,通過淺層分享或沉默回避的方式避免暴露真實想法,形成自我保護式的心理阻抗。
另一方面,課程內容脫離學生實際需求。部分心理課的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缺乏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例如,個別教師在課上單純地講述理論概念,沒有結合學生在學校、家庭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和情境,課程內容枯燥乏味,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此外,課程內容更新滯后,未能及時融入當下學生關注的熱點心理問題,如網絡社交、短視頻沉迷等,降低了知識的實用性與吸引力。
最后,教學方法單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動性。部分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趣味性,課堂氛圍沉悶,導致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
三、情境教學法在小學心理課中的應用
情境教學法(situationalteachingmethod)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的教學方法2。它旨在通過具體、生動的場景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幫助他們理解知識、掌握技能。其核心理念是“在情境中學習,在應用中內化”:教師通過營造真實、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將知識與情境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升學習效果。
在小學心理課中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有效改善學生在課堂上存在的各種問題,促進他們對心理知識或方法的理解或掌握。實踐表明,教師在心理課上可通過引入游戲、案例、故事等,創(chuàng)設多元情境,增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使課程更貼近學生需求,提升課堂學習效果。下文結合具體教學案例作具體闡述。
(一)游戲情境
游戲具有趣味性、互動性和競爭性等特點,契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能夠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游戲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相應的游戲活動,將心理知識或方法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體驗、感受,最終實現知識或方法的內化[]。
在小學心理課中,許多主題都適合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例如,我在“團隊合作”主題教學中設計了“接力傳球”游戲,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的成員站成一排,通過身體接觸(如用背部、手臂等)將球依次傳遞到最后一名學生手中,要求傳遞過程中球不能落地。在游戲過程中,學生需要相互配合、協(xié)調動作才能順利完成任務。這一游戲能夠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學會在團隊中如何溝通、協(xié)作。
又如,在“專注力訓練”主題教學中,我設計了“數字迷宮大冒險”游戲。教師在黑板上繪制大型數字迷宮圖,隨機設置起點和終點,并打亂數字順序,標注在迷宮的各個節(jié)點。學生需要按照數字順序,用手指沿著迷宮路徑移動,從起點找到終點。在規(guī)定時間內,成功走出迷宮且未出現錯誤的學生可獲得“專注小達人”稱號。游戲過程中學生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仔細辨別數字順序和路徑方向,有效提升了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此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適當調整迷宮的復雜程度,逐步提升他們的專注力水平。
(二)案例情境
所謂案例情境,是一種將傳統(tǒng)案例教學與情境教學法深度融合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3。在這一模式下,教師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案例材料展示與研討,而是通過構建高度還原的真實場景,引導學生以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式深度參與案例展示、討論過程,實現從“旁觀者”到“親歷者”的角色轉變,從而獲得更為深刻的心理體驗。
案例通常來自學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社會上發(fā)生的典型事件,選取原則是能夠引起學生的強烈共鳴,使他們更愿意參與到討論中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案例情境教學通常包括以下環(huán)節(jié)(以“應對校園欺凌”主題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對本校(或其他學校)曾發(fā)生的真實欺凌事件進行脫敏處理,隱去涉及學生的真實姓名、家庭狀況等敏感信息,保留事件核心情節(jié)與矛盾沖突,形成基礎案例文本。隨后進入情境構建階段,通過多媒體展示等手段還原事件發(fā)生場景,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被欺凌者、欺凌者和旁觀者,模擬欺凌發(fā)生的經過,依據角色特點進行即興對話與行為演繹,深度體驗不同角色的心理狀態(tài)與行為動機。情景模擬結束后,進入討論與反思環(huán)節(jié)。教師可通過遞進式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案例:“被欺凌者在事件中的哪些反應加劇了自身困境?”“旁觀者的沉默會對事件走向產生怎樣的影響?”“如果你是班主任,將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由此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危害,學會如何正確應對校園欺凌,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最后,教師對討論成果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主動求助、群體互助、制度干預等系統(tǒng)性應對策略,并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歷探討如何將這些策略應用于實際生活場景。
綜上,真實案例的引入與情景模擬為學生提供了安全的試錯空間,幫助他們學習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增強心理應對能力,深度的角色參與與互動討論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三)故事情境
故事具有生動的情節(jié)、豐富的形象和深刻的寓意,對小學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故事情境是指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與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精心創(chuàng)編、改編或選取具有生動情節(jié)和深刻寓意的故事,并通過多元化的呈現方式構建出充滿吸引力與感染力的教學場景,引導學生在故事的情境脈絡中展開體驗、感悟。
繪本即圖畫書,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來的書”,指一類以繪畫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書籍。繪本以其精美的圖畫、簡潔的文字、深刻的寓意等特點,非常適合作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師可在課堂上引入繪本,以繪本為載體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情緒管理”主題教學中,我引入了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該繪本通過將不同情緒擬人化為不同顏色的小怪獸,形象地展現了各種情緒的特點。首先為學生講述繪本故事,引導學生觀察小怪獸的顏色變化,然后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情緒小怪獸,感受、理解不同情緒產生的原因和表現。然后組織學生討論: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小怪獸的情緒?你是如何處理的?通過討論,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認識和理解各種情緒,學會科學管理自己的情緒。
又如,在開展“人際交往”主題教學時,我引入了繪本《我有友情要出租》。我先展示繪本中猩猩舉著“友情出租”牌子的畫面,讓學生猜測:“猩猩為什么要出租友情?誰會來租它的友情?租來的友情會是怎樣的?”由此引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之后邀請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重現繪本中的經典片段。學生通過模仿角色的語言和行為深入體會人際交往中的付出、理解與珍惜,從而掌握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四、結語
實踐表明,在小學心理課上通過引入游戲、案例、繪本等創(chuàng)設多元情境,是破解學生參與度低、心理阻抗強等問題的有效路徑。一方面,情境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契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增強了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激發(fā)了他們的參與熱情,使他們容易從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犹剿?;另一方面,情境構建了安全的表達空間,讓學生能通過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間接方式抒發(fā)情感、表達觀點,有效降低了心理防御,促進了深度心理交流。
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需遵循三大原則。其一,貼合性原則。緊密圍繞教學目標與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確保情境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高度關聯。其二,適度性原則,把握情境的復雜度與開放性。情境難度需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相匹配,避免因任務過于復雜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或因過于簡單而失去挑戰(zhàn)性。其三,動態(tài)性原則。課堂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教師需根據實時反饋靈活調整情境推進節(jié)奏。在情境實施過程中,密切觀察學生的參與度、表情神態(tài)及討論內容,及時捕捉學生的興趣點與困惑點。若學生對某一環(huán)節(jié)表現出強烈興趣,可適當延長時間,鼓勵學生深入探索;若發(fā)現學生理解困難,則需簡化情境或補充說明。
在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上,還可嘗試跨學科融合與技術賦能。將心理課與語文、藝術學科結合,通過詩歌創(chuàng)作、繪畫表達等形式創(chuàng)設情感抒發(fā)情境;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構建沉浸式心理體驗場景,增強情境的代入感與共鳴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心理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設計,為學生營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切實提升心理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靜嫻.小學心理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策略探索[J].教育教學與管理論壇,2024(1):1-4.
[2]姚梅林.從認知到情境:學習范式的變革[J].教育研究,2003(2):60-64.
[3]謝麗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J].校園心理,2013(2):107-108.
[4]蘇曉沄.巧借繪本創(chuàng)設心理課堂教學情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20):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