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一件深棕色毛呢大衣被送入紅巖革命紀念館。這件舊大衣的主人是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等職務的董必武。它陪伴董必武走過聯(lián)合國會場、國共談判場,雖早已褪色,卻承載著一位共產(chǎn)黨人樸誠的品格。
1886年,董必武出生于湖北黃安(今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一個教師家庭,其父以教書為業(yè),治家嚴謹;其母是一位農(nóng)家婦女,淳樸善良。他的家庭雖清貧,但家風淳樸,這給董必武帶來很深的影響。
20世紀20年代創(chuàng)辦武漢中學時,董必武將董家祖訓中的“樸誠”二字融入武漢中學校訓。這份源自故土的叮囑,已經(jīng)升華為其一生的信條。董必武無論是自己立德立身,還是對家人的要求,都離不開這兩個字。
1938年10月,董必武肩負重任抵達重慶,主持籌建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并為《新華日報》建立新的分館。次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正式在重慶成立,董必武出任常務委員兼統(tǒng)戰(zhàn)委員會主任,直至1946年5月隨南方局東遷南京。董必武在重慶工作近8年,是駐渝時間最長的南方局領(lǐng)導人之一,而他樸誠的故事也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流傳至今。
克勤克儉 儉以養(yǎng)德
董必武在南方局負責統(tǒng)戰(zhàn)工作,與錦衣華服的各界人士打交道時,仍然堅持衣著樸素。
有工作人員覺得,作為中共代表衣服不能太寒酸,建議為他置備幾件像樣的衣服。董必武卻說:“我們共產(chǎn)黨人,是要革命,不是要講闊氣。同國民黨比,要比革命,比誰是真正為億萬中國人民謀利益,比誰能得到中國勞苦大眾的擁護。我們每花一分錢,都要想到解放區(qū)人民的艱苦生活,想到敵占區(qū)人民逃荒要飯的慘景?!?/p>
1945年,董必武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民主黨派人士共同組成中國代表團,前往美國參加聯(lián)合國制憲會議,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首次登上重大國際政治舞臺。考慮到美國夜間天氣寒冷,工作人員想為董必武添置御寒的衣物。董必武起初婉拒,后來經(jīng)過大家多次勸說,才在重慶購置了一件深棕色的毛呢大衣。
這件大衣伴隨董必武經(jīng)歷了諸多重要時刻,他不僅穿著這件大衣出席了聯(lián)合國制憲會議、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鄭重地在《聯(lián)合國憲章》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后來還與周恩來一起率領(lǐng)中共和談代表團同國民黨代表進行談判,1947年3月國共談判破裂后,他又身穿這件大衣返回延安……
這件大衣一直陪伴了董必武30個春秋。董必武逝世后,他的妻子何連芝將這件大衣捐贈給了紅巖革命紀念館。
嚴于律己 不搞特殊
抗戰(zhàn)時期,八路軍重慶辦事處經(jīng)費緊張、物資匱乏。組織安排董必武負責財務和后勤工作,他嚴格核查每月開支賬目,既要保證同志們的基本生活,又堅持精打細算。
有一次月底結(jié)算時,董必武發(fā)現(xiàn)多支出了6角錢,他認為這是工作失誤,十分自責,執(zhí)意在機關(guān)大會上作了深刻的自我檢查,后來還就此事向黨中央作了檢討。
這件事給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留下了深刻印象。近半個世紀后,1985年10月,鄧穎超重返重慶,在會見抗戰(zhàn)時期于紅巖村工作過的部分老同志時,大家追憶往事,仍清晰記得董必武當年為6角錢向中央作檢討的故事。
身居高位卻從不自視特殊,董必武對自己如此,對家人也是如此。他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和親屬,常常教育家人,“做人要有規(guī)矩”,“做自食其力的老實人”,“我們應該以勞動生活為光榮”。
新中國成立后,董必武先后擔任過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務。董必武的親友們看到他身居高位,找他幫忙的越來越多:有的想進城、有的想安排工作、有的想調(diào)動工作。在給親友的回信中,董必武寫明了他的態(tài)度,“現(xiàn)在國家是人民的國家,在國家機關(guān)工作的人,必須為人民服務,除了法律規(guī)定的職權(quán)外,任何人沒有特權(quán)”,“一切革命工作都是為人民大眾謀利益,人民大眾的利益問題解決了,革命者個人利益的問題也就在其中解決了。假使參加革命而以解決個人利益為目的,那是絕對錯誤的”。
到后來,董必武干脆寫了一封講明道理的“通函”,并打印出來分別寄給數(shù)十位親友。這樣一來,請求他利用職權(quán)辦私事的親友也就越來越少了。
嚴慈并濟 以愛傳家
董必武經(jīng)常告誡孩子:“你是革命的后代,要嚴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艱苦樸素,和群眾同甘共苦,絕不能高人一等”,“衣服雖然有補丁,但是只要干凈整潔,這樣別人在社會上同樣會尊重你的”。孩子們到外地讀書,董必武夫婦也只給學費、伙食費等一些必要的錢,并且要求必須記賬。
董必武的子女回憶,他不許浪費一張紙,一把牙刷、一條毛巾都非用到不能再用的時候才更換。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們也懂得了勤儉持家的道理。小兒子董良翮上中學時喜歡上了一雙布鞋,自己默默地從車費中3分、5分地積攢,這樣堅持了兩年,終于買下了那雙鞋子。
1969年,董良翮高中畢業(yè)。當時,按照國家要求,大部分青年要到條件艱苦的農(nóng)村插隊鍛煉。已年近84歲的董必武斬釘截鐵地說:“干部子女不能特殊,良翮還是下鄉(xiāng)插隊去!”于是,董良翮被安排到河北省晉縣(今河北省晉州市)周頭公社賀家寨大隊。臨行前,董必武把一條自己使用多年、打著補丁的舊毛巾送給兒子,語重心長地叮囑道:“你不能當特殊農(nóng)民,要做一個普通農(nóng)民。你要聽老農(nóng)的話,聽隊長的話?!倍剪缰斪窀赣H教誨,在農(nóng)村勤學苦干了10年。
董必武教育子女既嚴格又充滿溫情,總是和孩子們平等地交流。女兒董良翚在信中批評他性子急,這位父親虛心接受批評,并誠懇地對女兒提議:“你遇見我舊病復發(fā)時就提醒我,總會改掉的?!倍剂毶现袑W時,有一年向父母隱瞞了自己補考的事情,董必武知道后很生氣,他生氣的原因不是補考,而是女兒沒有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他。在給女兒的信中,他告訴女兒:他不僅是父親,更是朋友,對朋友要以誠相待。董良翚在《董必武家書》里深情地寫道:“他不僅是我的父親,更是我的朋友”,“他用自己的思想歷程和他的堅守教育我,他的愛是矗立在我眼前實實在在的榜樣。無論什么時候想到父親,想到他不經(jīng)意的話語,想到他深思熟慮的文字,總讓我感到十分溫暖、貼心”。
從黃安到紅巖,從穿了30年的舊毛呢大衣到送給孩子的補丁毛巾,樸誠二字貫穿董必武波瀾壯闊的一生。在物質(zhì)豐裕的今天,樸誠精神仍然歷久彌新——守住精神之本,方能永葆初心本色,這是董必武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作者單位:重慶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