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有什么好?
市場經濟時代,市利以圖是主流,是主導,讀書就不好,而且壞處多多:既不能比做生意搞實體來錢、挖錢,又不像喝酒打麻將能融洽、疏通關系,還完全沒有什么“黃金屋”、“顏如玉”加持簡直是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浪費金錢,一句話:不務正業(yè)!而且這無還要遭遇來自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各種冷嘲熱諷和諸般壓力,或許還“壓力山大”。比如,一個喜愛讀書且寫作上很有才華的朋友就因為沒有太多掙錢的本事,內焦外困,最后被迫自殺。這雖然是極端事例,但頗能說明問題。
——這當然是普羅大眾的認知。詢問哪個人,可能礙于各種原因,會點頭稱是,說讀書好好好,但其實極有可能是言不由衷,因為其“身體是誠實的”,真正花銀子購書閱讀才最能反映事實真相。我們社會普遍讀書匱乏很容易在網絡公布的大數(shù)據上找到佐證。
可以理解。畢竟,讀書只是屬于精神層面的形上之道。即使有益,也往往持久才體現(xiàn),更多集中在身心有益、思維宏約、心胸開闊的一面。對于急功近利者,讀書的功用是相當有限的。古代社會資源和讀書條件遠遠不及當今,為了自求口實,那時人們讀書必然寥寥。當代人雖說只要勤快基本不愁衣食,可讀書的人還是不多。這其中當然原因紛雜。即使能夠擺脫豐裕物望的一波波持續(xù)沖擊,一般的大眾的快餐式閱讀已經更多地被手機微信占領,這就必然消減了很多潛在的讀書者。如果再減去那些在校學生的被動的功利性讀書或應付式讀書,我們真正能夠稱得上的讀書人其實屈指可數(shù)。
“大先生”說過,自古以來,我們社會上就有各種各樣的人。有人選擇拼命賺錢,也有人選擇肆意享受;有人喜歡騎行整天奔走四路八下,也有人熱衷喝茶漫聊天南海北;有人選擇盤賞文玩,也有人愿意安靜讀書…
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閑適安逸,使讀書逐步擺脫了功利性,越來越成為一部分人的“旅游”性的獵奇興趣和主觀意向。比如,某次我在微信圈發(fā)了在讀樓宇烈先生所著的《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一書,馬上有朋友就說明天去買,還有朋友說遺憾她那本書送了別人,等等。顯然,朋友們想叫我知道,我們平時在一起是可以“有談資”的?!坝姓勝Y”能干什么?不干什么,無非只是想說明:我們能有共同的話題,可以談到一塊兒。當然朋友們在一起“有談資”時難免會有爭論。但爭論并不是誰要“滅”掉誰的讀書體會或觀點,而是在我這個肯寫文章的所謂老師或“專家”面前,朋友也要突出自己。為何要突出他自己呢,因為,他也有自己的觀點。這自然不是因為我的觀點的對與錯,深或淺,朋友其實只想闡明: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立的觀點,和有深度思想的。而形成這些只為聊天、“知道”或“爭論”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思想、觀點以及廣博知識的可靠來源,無非就是讀書。
因為讀書,也恰好是我們能成為朋友的關鍵原因。很多能成為朋友的人何嘗不是在讀書的基礎上,這樣相互砥礪、互相探討、彼此爭論、互相碰撞,不斷激發(fā)靈感,而求同存異,以至于彼此欣賞而惺惺相惜的呢!
于是,即使自覺“沒有目的”的讀書,其實很多人還是有選擇有一定目的性的。比如我寫藝術評論,有時也“卡殼”,總就覺得是因為自己“肚子里缺東西”,甚至“沒東西”。怎么辦?不能憑空想象,不能胡編亂造,不能無的放矢,就只能平時“泛補”:讀一些經典哲學書籍,讀一些美學著作,或者讀一些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典籍中“書到用時方恨少”,讀書多了,眼界就寬了,思想就深了,不知不覺中的學問就積淀下來了,寫文章就順暢了。
讀書,一方面當然是學習,廣博知識,豐富思想;另一方面則用以產生觀點上的矯正、懷疑,以致重塑。帶著懷疑的心態(tài)讀書,必然能激發(fā)出自己的一些獨到的靈感。看的書多了就知道,不是每個人包括名家的見解都是“絕對正確的”:同一句古人或西方哲學家的言論,不同人往往解釋是不同的,甚至大相徑庭??梢娔苄纬伤麄兊倪@些著作,都應該是他們在閱讀中“找茬兒”找出來的。比較典型的是,注釋《論語》的書籍很多,如當代美學家李澤厚的《論語今釋》,及很多其他學問家的注釋,他們每個人的注釋都不盡相同,各抒己見。因而我讀書也往往帶著懷疑的心態(tài)和思辨的意趣,讀過之后總能感到這些現(xiàn)代名家的一些注釋還是不那么盡如人意,還是不那么契合原文主旨。
這些都正常。人的學問畢竟是有限的,誰的見識上都難免有“死角”,有“漏洞”,看法上也就容易有些片面,甚至極端的“偏見”。遇到陌生的領域,既可能會一知半解,也可能純粹不懂。這時候,唯一的補救辦法就是繼續(xù)讀書,就是有目的地繼續(xù)閱讀相關書籍,甚至閱讀各種“雜書”、“閑書”
所謂“相關書籍”往往與專業(yè)有關。這好理解。所謂雜書、閑書,其實無非就是雜七雜八、可觀不可觀、有品無品的各種各類正規(guī)、非正規(guī)書籍。我也常讀各種閑雜書籍。覺得這些書不是不能讀,而是讀過之后要明白其“閑雜”的原因:寫成了不咸不淡的流水賬,還是寫成了低俗奇艷的故事?寫得觀點偏激,還是寫成心靈雞湯?是講大道理的“無用”之書,還是講日常實用技能的“俗用”之書?總之要弄明白其“閑雜”在何處。
認為哪本書不好,一定要找出其原因;感覺哪本書很好,也必定要形成自己的見識和見解。這應該是“學而時習之”的必然。每當把讀過的書能反芻出“酸甜苦辣咸”,反芻出思考后的品味,反芻出社會的結晶,反芻出人生的況味,反芻出知識的積累,哪怕只有一點點,就說明我們的讀書不是無用的,就必定有了收獲,也就有了讀書對我們潛滋漫長著的能夠淘滌心性的一些閃光品質。如果,讀了只是讀了,只滿足于閑暇的一般的暫時的感官消遣,別說什么知識的積累,這樣的讀書只能是“過眼煙云”,甚至過后自己都懷疑:我什么時候還讀過這本書?這就失去了讀書的意義。
當然,因人而異。有人讀閑雜書并不追求什么收獲的意義。即使只是消遣,其閱讀的本身就是一種標志,也是一種意義,這就完全沒必要為了意義而意義。意義就成了一個人的心設或內在需要。
其實,閱讀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就是能增強記憶力。
我的記性從小就很差。知道自己記性差,只能想方設法去彌補:一是有的書不得不多讀幾遍,二是下笨功夫做筆記記重點。讀過不記得不怕,大體有個印象就好辦了,需要的時候可以再次查閱。當然這算為適用寫學術性的東西所做的準備。事實上,讀閑雜書籍的時候,大多還能夠聯(lián)想起自己曾經類似的經歷,激起若干年前已經被塵封的記憶。長此以往的被動“激活”,不知不覺,連自己都有些詫異:竟然長記性了!這該是多么驚喜的收獲呢!
事實上,閱讀,一方面可以進入、觀賞、玩味一個別人構建的各種各樣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別人的世界,重塑和再造一個能對自己產生圓融交通的隱秘世界。哪怕這個世界別人覺得多么無用、無聊、或者無趣,能讓自己的靈魂在這個獨一無二的世界自由自在地徜徉,總是特別難得特別愉悅也可能是特別高光的美妙事件。
選自《大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