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大好河山之下城市諸多,這些城市即便是我們未曾親身抵達,卻也在他人的訴說與文字的描繪中,勾勒出它們獨特的輪廓。大同,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于我而言,便是這樣一個充滿神秘與魅力的存在。
我對大同的認識,源于千禧年期間外曾祖父家一位表叔的講述。那時的表叔,懷揣著夢想與抱負,扎根繁華的北京多年,后來將業(yè)務(wù)遷移至大同。在他的口中,大同不再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而是有了溫度,有了故事。他繪聲繪色地描述著大同的風土人情、古老建筑以及那獨特的韻味及以大同為中心的地緣性城市到風土人情,那些話語如同一顆顆種子,在我們心底種下了對大同的好奇與向往。
然而,現(xiàn)實的羈絆讓我至今未能踏上那片土地。對于沒有去過大同的我來說,想要真切地去書寫大同的全貌,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于是,我只好通過各種途徑去探尋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xiàn)在。大同微友在網(wǎng)絡(luò)上口傳相授的故事,承載著先輩們的記憶與情感,讓我感受到了大同的歷史底蘊;地方志等資料,則如同一位忠實的史官,詳盡地記錄著大同的變遷與發(fā)展。而“小品文選刊”更是為我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大同”的窗口,透過那些細膩的文字,我仿佛能看到大同的街頭巷尾,感受到它的獨特氣息。
南京,這座包容的城市,匯聚了來自各地的美食文化。在這里,西北風味的美食并不少見,然而,真正純粹的大同美食卻如鳳毛麟角。更多的是融合了山西、陜西、內(nèi)蒙古風格的面食和烤肉,那濃郁的煙火氣和獨特的香料味道,讓人回味無窮。但若要尋得那份地道的大同風味,卻并非易事。
在這寥寥的特產(chǎn)中,我有幸品嘗到了山西大同的美食一黃米涼糕。初見這黃米涼糕,便被它質(zhì)樸的外表所吸引。那一塊塊色澤溫潤的糕點,靜靜地躺在盤中,仿佛在訴說著它的故事。
當那一塊黃米涼糕擺在面前時,仿佛一扇通往過去的門緩緩開啟。它的外表質(zhì)樸無華,沒有過多的修飾,就如同大同這座城市,不張揚卻有著深厚的內(nèi)涵。輕觸那細膩的糕體,能感受到一種歷史的沉淀,仿佛能觸摸到歲月在大同土地上留下的痕跡。
黃米涼糕的軟糯口感,是大同人民性格的一種映射。大同,自古便是多民族交融之地,這里的人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如同這涼糕一般,給人溫暖而包容的感覺。每一口涼糕的軟糯,都像是大同人民對生活細致入微的呵護,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用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精神,創(chuàng)造著屬于自己的生活,就如同精心制作這道美食一樣,傾注了滿滿的心血。
黃米涼糕中的葡萄干,猶如大同文化中的點綴之筆。它為涼糕增添了一份別樣的風味,酸酸甜甜,如同大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傳統(tǒng)藝術(shù)。這些元素相互交織,構(gòu)成了大同獨特的文化畫卷。
黃米涼糕的歷史,觀閱資料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據(jù)傳,它是由當?shù)匾晃幻型趵隙膹N師發(fā)明的。在那遙遠的年代里,王老二憑借著自己的智慧與技藝,創(chuàng)造出了這道獨特的美食?;蛟S,在當時的那個時刻,他也沒有想到,這道看似普通的涼糕,會成為大同美食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輕輕咬上一口,細細品味這黃米涼糕時,軟糯的口感瞬間在口中散開。黃米和糯米的完美結(jié)合,使得糕點既有著黃米的醇厚,又有著糯米的黏糯。每一口都像是在與歷史對話,感受著歲月沉淀下來的美味。而那清新的甜味,恰到好處地中和了黃來的質(zhì)樸,讓人回味悠長。搭配在其中的葡萄干,猶如點睛之筆,為這道美食增添了一份酸甜的滋味。吃起來冰冰涼涼的,仿佛將夏日的燥熱都驅(qū)散殆盡,只留下這一口清涼與愜意。
如今,我雖然未曾去過大同,但通過這小小的黃米涼糕,我卻仿佛與這座城市建立了一種特殊的聯(lián)系。它讓我感受到了大同的熱情與包容,也讓我對這座城市充滿了無盡的遐想。
我也相信每一個走訪大同這個城市的游客,踏上去感受它古老的城墻、莊嚴的廟宇,去探尋那些隱藏在街頭巷尾的美食寶藏。我相信,游客們真正走進這座城市時,會對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美食的確是一種神奇的紐帶,它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將不同的人和城市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黃米涼糕,便是這樣一根紐帶,它將我與大同相連,讓我在品嘗美味的同時,在美食里領(lǐng)略到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風情。
選自《散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