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退休那陣子,總覺得特別無聊。
一日,在社區(qū)里閑逛,發(fā)現樓前樹蔭下有幾位想玩牌的老大姐,因為爭執(zhí)該誰出錢去買撲克的問題,鬧得不歡而散。我一看,小事情嘛!趕快回家拿了兩副撲克,笑嘻嘻地追上她們說:“別買了,我正好有兩副撲克閑著?!钡谰哂辛?,三位老大姐也馬上“一笑泯恩仇”,嘻嘻哈哈地簇擁著我返回桌旁。牌局結束后,她們還熱情地留了我的電話。從此,每天下午,三位老大姐就爭先恐后地打電話約我:“陳姐,就缺你了!”
劉大姐是我們玩伴圈里愛拔尖的“女強人”。她和我們打撲克敗下陣來,撂下句“你們等著!”就回家搬救兵。看著劉大姐的背影,大伙權當玩笑,一笑了之。哪知愛較真的劉大姐,真把老頭子“搬”來。等陣勢拉開,雖然我抓到了一手難得的好牌,卻有意連出三張臭牌,讓對手反敗為勝爭回了面子。從此,劉大姐就特別愛和我打牌。無疑,多個朋友,又讓我多了個玩伴。
后來,我又喜歡上了門球,可球技不佳,只能當個板凳隊員。號稱主力的鄧師傅球技高,脾氣也見長,有時大伙情愿讓我這個板凳隊員上場。即使到后來練成主力時,我的心態(tài)仍然像個新手,加上不把輸贏看得太重,就是為了自己玩得開心這一條,誰都愿意跟我一塊打。
和外人交往是這樣,與家人相處更是如此。想當年我對自己的孩子溫和、耐心,到了晚年,孩子也像當年那樣溫和、耐心地對待我這個老小孩兒,彼此的謙讓理解又讓我打開了親情之門。比如剛帶孫子時,因為我總是讓他學完這又學那,搞得小家伙老是躲著我。后來,我恍然大悟: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就笑著對孫子說:“寶貝,如果今天上午你提前把作業(yè)做完并且做對的話,剩下的時間你就可以盡情地去玩了。”小家伙的情緒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結果很快就把作業(yè)做完、做對了,他還認真地檢查了幾遍。之后,我們祖孫倆就成為令全家人羨慕的好玩伴。
過去,強勢的我總想去改變兒媳婦,結果讓婆媳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張。冷靜下來,我漸漸地多為她著想了?!皨屵^去說話重,你不要放在心上,是媽不好。”“媽知道你工作壓力大。今后有事,別一個人撐著,你還有媽呢!”兒媳婦又驚奇又感動,我們婆媳倆變成了無話不說的好閨蜜。
退休后的十年來,就是這種注重心靈溝通的交往技巧,讓我在外找回了友情,在家擁有了親情。和老工友們玩,讓我們成了彼此離不開的老玩伴;跟老姐妹們一起交流養(yǎng)心養(yǎng)生的小秘方,又讓我們成為相互間的心理醫(yī)生和保健師。真可謂“心靈之約”朋友多,朋友多了康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