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71 文獻標識碼:A
高校檔案是高校在開展教學、科研和管理等活動中產生一系列記錄高校歷史、文化、教育發(fā)展全過程的檔案,是高校記憶的載體。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條例》相繼發(fā)布,檔案事業(yè)也在不斷發(fā)展,高校檔案館越來越重視對檔案的開發(fā)利用,其中檔案展覽就是一項重要的開發(fā)利用高校檔案的途徑。我國首個關于檔案展覽的行業(yè)推薦標準——《檔案展覽工作規(guī)范》于2025年2月1日起開始實施,為各級檔案館開展檔案展覽工作提供規(guī)范和指導。
高校檔案館意識到檔案展覽的重要性,開展了許多檔案展覽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新形勢下,高校檔案館提高檔案展覽水平遇到了瓶頸。本文以高校檔案展覽為研究中心,分析其在數(shù)字環(huán)境下面臨的挑戰(zhàn),并結合檔案記憶觀理論,提出高校檔案展覽的優(yōu)化路徑,以期對我國高校檔案館開展檔案展覽工作提供參考與啟示。
一、檔案記憶觀概述
20世紀末,在檔案學領域出現(xiàn)了一種融合社會學、歷史學、哲學和文化學等學科的觀點一檔案記憶觀。檔案記憶觀的基本觀點有:第一,檔案是構建社會記憶不可替代的要素。檔案作為一種物質文化載體,承載社會記憶,并且檔案具有原始記錄性,在認識、重構社會記憶方面具有可靠性、真實性的特征;第二,檔案工作是構建社會記憶的受控選擇機制。檔案館對檔案的鑒定與篩選,開放和傳播,控制社會記憶的構成,影響社會記憶的內容;第三,檔案工作者是構建社會記憶的能動主體。檔案工作者在檔案收集、整理和鑒定過程中,主動或者被動參與影響社會記憶的真實性、完整性。檔案工作者應積極參與社會記憶構建。
本文認為高校檔案作為高校記憶的載體,也參與構成了部分社會記憶。高校檔案記錄、反映真實的高校記憶。高校檔案館收集、整理、鑒定和開放的檔案,選擇并影響了高校記憶的構成。高校檔案工作者主動參與高校記憶構建,其行為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決定了高校記憶的保存和銷毀。檔案記憶理論從集體記憶、社會記憶及檔案學角度,對檔案、檔案工作和檔案工作者有了新的認知,體現(xiàn)了高校檔案在構建高校記憶中的重要作用。在檔案記憶觀領域下,高校檔案館可以更好地開展檔案展覽,進一步發(fā)揮高校檔案的文化育人作用。
二、數(shù)字環(huán)境下高校檔案展覽的挑戰(zhàn)
1.展覽內容不夠豐富多元
信息技術的進步,讓檔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方式等發(fā)生了轉變,推動了高校檔案館數(shù)字化轉型。高校檔案館開展檔案數(shù)字資源建設,為檔案展覽內容提供海量的數(shù)字化檔案。同時,師生對檔案展覽內容的豐富性提出更高要求。多數(shù)高校檔案館展覽以展現(xiàn)校史、優(yōu)勢學科為主,展現(xiàn)校園文化、高校特色的主題展覽較少,導致一些高校檔案展覽差異性不明顯,沒有體現(xiàn)出高校特色館藏資源的特點。展覽不夠個性化,高校中不同專業(yè)、年級段學生與老師們的觀展需求不同,檔案館在策劃展覽、開展活動時,需要從師生角度出發(fā),提供個性化服務。
檔案收集機制的滯后性。高校檔案館的檔案來源主要是各部門、學院移交的檔案,在日常工作中針對專門主題、內容的檔案收集較少。在檔案展覽中,展品也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檔案館開展檔案展覽時,往往面對展出檔案選擇不夠豐富的問題。在每逢校慶或者其他紀念日辦展時,檔案館需要一邊挑選館藏內容,一邊向師生、校友發(fā)起征集。向社會公眾征集檔案的難度較大,一是公眾普遍對檔案的保存意識不強,二是家中沒有利于檔案保存的條件。
2.展覽形式單一
數(shù)字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讓檔案展覽形式更加多樣。傳統(tǒng)高校檔案展覽以線下實體展覽為主,一般都是常設展,專題展、巡回展覽較少。展覽內容大多是圖片和文字,沒有充分運用沉浸式數(shù)字交互技術,缺乏與師生的互動。并且,展覽內容更新周期較長,速度緩慢,展覽形式單一,難以滿足師生的需求。線下與線上的檔案展覽缺乏聯(lián)動,線下開展的展覽,在官網(wǎng)上不能做到及時更新其主題、地點時間和預約方式等具體信息,且拍攝制作3D全景式虛擬展覽的較少。對線上展覽缺乏維護,內容沒有及時更新,一些已失效的展覽鏈接不能做到及時替換。
3.展覽活動缺乏互動性與趣味性
在數(shù)字環(huán)境下,大眾接收海量信息資源,單一的檔案展覽形式已經(jīng)不能吸引師生的注意力。傳統(tǒng)高校檔案展覽缺乏互動性、趣味性,沒有開展與展覽相關的活動,對檔案展覽的宣傳力度不夠。專門設置收集展覽建議窗口的較少,師生與檔案館之間缺乏反饋機制。檔案展覽與高校課程融合的程度較淺,還需要加強教育性。檔案館針對檔案展覽內容研發(fā)課程、開發(fā)教育資源的較少,不能有效地將檔案融入高校的課程體系中。
4.對檔案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高校檔案館缺乏專業(yè)的檔案展覽人才。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互動性趣味性的展覽,對檔案工作者的展覽專業(yè)素養(yǎng)有較高的要求。檔案館需要復合型人才,同時具備檔案專業(yè)知識、檔案展覽知識和信息技術能力等。高校檔案工作者往往具備檔案管理經(jīng)驗與專業(yè)知識,但在展覽方面比較缺乏專業(yè)知識,如檔案展覽的策劃、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等。一方面,檔案館引進高端人才的力度不夠,招聘復合型人才的難度較大;另一方面,對檔案工作者的專業(yè)培訓缺乏系統(tǒng)性。
三、檔案記憶觀下的高校檔案展覽優(yōu)化路徑
在數(shù)字環(huán)境下,檔案展覽作為實現(xiàn)檔案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繼承和弘揚先進文化方面的作用愈發(fā)明顯,公眾對高校檔案館開展檔案展覽的水平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針對上述挑戰(zhàn),本文結合檔案記憶觀,從展覽內容、展覽形式、展覽活動及檔案工作者等角度,提出以下優(yōu)化路徑。
1.深化展覽內容,做好展品收集,調研群眾的觀展需求,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思想
檔案記憶觀認為檔案是社會記憶的載體,高校檔案構成高校記憶,高校檔案能夠幫助師生認識、回憶以及重構高校記憶。深化檔案展覽內容,有助于更好地傳播高校檔案,有助于加強師生與本校的聯(lián)系,讓師生更好地了解校史,增強師生對本校的認同感。目前,高校檔案館檔案展覽主要以校史為主,充分體現(xiàn)和發(fā)揮高校檔案的記憶屬性。為避免同質化,檔案館需要深度挖掘本校的檔案資源與特色,優(yōu)化展覽內容,結合校園歷史文化,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史展覽。檔案館要豐富展覽選題,給師生提供更加多樣的檔案展覽選擇,包括校史、特色學科建設、校園生活、校園建筑、知名專家學者、知名校友以及優(yōu)秀學子等。在展覽主題上,可以增加貼近師生生活、師生關心的話題。
加強展覽內容個性化,檔案館可以調研師生對檔案的需求和喜好,向師生開通收集檔案展覽的建議與反饋渠道,展現(xiàn)以師生為中心的策展理念。在選題、策劃活動時,檔案館要考慮到不同群體的需求,設計有差異性的展覽,以提高展覽的針對性。例如,湖北工業(yè)大學搭建了一個3D臨展云平臺,包含100個不同藝術風格的3D數(shù)字展廳模板,校內用戶可以選擇模板,上傳文字、圖片等素材,自行搭建臨展廳,極大地滿足師生個性化的需求。
檔案工作者要主動參與高校記憶構建,積極完善檔案收集機制。檔案工作者要提高敏銳度,在日常工作中增強檔案收集意識,針對一些特定主題的檔案,平時可以加強收集并制作相應的檔案專題,如人物檔案專題、實物檔案專題的建設,及時、廣泛收集有價值、有意義的檔案。
2.綜合運用多種展覽形式以及多媒體、數(shù)字化技術,同步建設線上線下展覽
高校檔案記憶構建要適應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拓展利用數(shù)字檔案的記憶功能,提高交互性和動態(tài)性。高校檔案館要加強常設展與專題展、巡回展覽相結合的模式。常設展覽以學校發(fā)展歷史為主線,內容豐富詳實,帶有歷史深度,為高校檔案館奠定了展覽敘事基調。在常設展的基礎上,檔案館可以充分利用專題展和巡回展覽,不斷推陳出新。專展和巡展相較于常設展而言,更加機動、靈活,方便展示校園文化、知名專家學者和優(yōu)秀學子等選題,可以作為常設展的補充,不僅擴展了展覽資源,還為師生提供豐富的選擇機會。
檔案館要重視線上官網(wǎng)的建設,讓線上與線下的展覽聯(lián)動起來。在主流社交媒體開設賬號,檔案館要在線上官網(wǎng)、公眾號及各社交媒體賬號上及時預告檔案展覽,更新最新的展覽動態(tài)。檔案館還需要建立網(wǎng)站維護機制,及時更新線上展覽的相關內容,還可以關聯(lián)展覽相關的活動與產品,自動推薦與展覽主題相似的其他檔案。網(wǎng)站的建設有利于展覽的宣傳,能夠輻射更多對此感興趣的人,擴大展覽的影響范圍。拓寬宣傳渠道和角度,線上與線下結合,加大檔案展覽的宣傳力度。
檔案館要在展覽中運用數(shù)字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線下展覽可以拍攝制作3D全景虛擬展覽,通常制作一次展覽的費用不低,一些專題展在短期的展出之后就要面臨撤展,3D全景虛擬技術使得展覽能夠永久保存。在線上傳播,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更多師生能有機會觀看展覽,也讓展覽效果在網(wǎng)上得以完整展現(xiàn)。線下的展覽也可以加入多媒體互動裝置、引入VR、AR技術,重現(xiàn)場景,讓師生實現(xiàn)沉浸式參觀體驗,增強了師生的參與感。
3.創(chuàng)新展覽活動形式,讓檔案資源融入教育
檔案記憶具有強化社會認同、凝聚社會共識的作用。高校檔案館通過開展檔案展覽活動,引導師生參與共建高校記憶。高校檔案館要設計與展覽契合的活動,運用展覽資源,綜合考慮不同群體的特點,開展富有趣味的展覽活動。例如,遼寧師范大學檔案館舉辦線下專題展覽,讓師生了解個人檔案內容、檔案作用價值以及檔案法規(guī)政策等。面向學生,可以組織檔案相關的手工小游戲,檔案修復體驗課程等,還可以根據(jù)檔案內容,組織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例如,面向新生,依據(jù)校史展覽,可以匯總與校史有關的內容,組織校史知識問答比賽,加強了新生對校史檔案知識的了解,有助于新生的校史校情教育。
高校還要堅持將檔案展覽和教育相結合,實現(xiàn)檔案教育功能的深化。檔案記錄高校建立至今的寶貴材料,依據(jù)檔案開展的檔案展覽生動反映了學校在建設發(fā)展過程中的動人故事,使得檔案展覽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高校檔案館利用檔案宣傳師德榜樣故事、科學家精神等,對師生有潛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作用,有助于提升師生榮譽感與責任感,提高對學校的凝聚力。溫州醫(yī)科大學檔案館開展《弘揚教育家精神爭做時代大先生一一身邊的溫醫(yī)師德榜樣人物檔案專題展》,通過展示15位獲得“全國最美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國家級榮譽稱號的優(yōu)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展出76張照片與36件珍貴實物檔案,深入宣揚教育家精神,對本校師生有良好的教育作用。并且,溫州醫(yī)科大學檔案館還拍攝該展覽的VR全景式視頻,制作了虛擬展覽更新在公眾號平臺,擴大了展覽的宣傳范圍,加大了宣傳力度。高校檔案館利用檔案資源開發(fā)“第二課堂”,將檔案融入課程體系中,更好地開展社會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
4.檔案工作者能力的提高
檔案工作者是構建社會記憶的主體。高校檔案工作者在收集、整理和鑒定高校檔案時,就對高校記憶產生了影響。高校檔案工作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直接決定了檔案展覽的效果。高校檔案工作者需要提高信息組織能力與敘事能力,創(chuàng)新檔案展覽敘事內容、形式,創(chuàng)新檔案展覽工作理念與方法。高校檔案館要重視檔案展覽,專門設立有關人員負責檔案展覽工作,并引入其他力量,綜合檔案展覽資源,加強與不同部門、機構的合作。在展覽前期,檔案工作人員要參與展覽主題選擇、檔案選擇以及展覽大綱的編排。在展覽階段,需要工作人員加大宣傳力度,并且為了讓師生更好地了解展覽內容與展品,需要安排講解員為師生講解。講解員隊伍可以從積極的學生、退休教師中選拔,經(jīng)過培訓,可以為觀眾生動地講述展覽內容,講解展品背后的故事。撤展時,要及時做好相關材料的歸檔工作,并總結展覽經(jīng)驗。檔案館還可以采用外包形式,將內容設計、排版及展覽布展等工作交給專業(yè)人士。在檔案工作者的培養(yǎng)方面,高校檔案館不僅要積極引進檔案展覽人才,給予人才待遇及完整的培養(yǎng)機制,還要培養(yǎng)本館的檔案工作者,組織人員參與檔案展覽工作培訓,學習檔案展覽的專業(yè)知識。
高校檔案館還可以展開跨部門、跨機構的合作,綜合檔案資源,突破檔案館自身力量的局限性。檔案館可以通過與本校其他部門,如圖書館、校友辦、教務處或各學院等,綜合收集高校檔案。還可以與校外機構如博物館、紀念館和研究院等,讓展覽資源能夠共建共享。不同機構之間的合作能夠構建一套完善的合作機制,深入探索展覽合作的潛在可能性,并明確合作領域及具體的合作方式。
四、結語
高校檔案構建高校記憶,檔案展覽能夠充分發(fā)揮檔案的記憶作用,在檔案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當今,高校檔案館提高檔案展覽水平也日益迫切。本文通過分析高校檔案館在數(shù)字環(huán)境下遇到的挑戰(zhàn),并結合檔案記憶觀,從優(yōu)化展覽內容、綜合創(chuàng)新展覽形式、展覽活動融入教育以及提高檔案工作者水平等途徑,不斷提高檔案展覽水平,更好地為弘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貢獻檔案力量。
參考文獻:
[1]黃寶春.“高校記憶”視野下的高校檔案文化功能建設[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7(02):92-95.
[2]王彩虹,柏德有.《檔案展覽工作規(guī)范》解讀[J].中國檔案,2025(02):26-27.
[3]徐擁軍.檔案記憶觀:21世紀檔案學理論的新范式[J].山西檔案,2017(04):5-12.
[4]婁璇,蕭毅,黃瑤.高校檔案展覽與宣傳教育云平臺建設實踐[J].中國檔案,2024(04):38-39.
[5]韋順國,韋杰程.數(shù)字時代的檔案記憶觀研究[J].山西檔案,2024(08):95-97.
[6]寧燕子.高校檔案育人功能的實現(xiàn)路徑探析[J].蘭臺世界,2023(01):115-119.
作者單位:溫州醫(yī)科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