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在自選集《點亮生命燈火》出版一周年之際,92歲的于漪老師深情寄語青年教師“心中要有一盞明燈”。于漪老師認為,三尺講臺,聯(lián)系著學生的生命,你講什么、教什么、傳授什么知識、培養(yǎng)怎樣的能力、給予怎樣的思想熏陶、給予什么價值觀,學生將來都會反饋給你。在于漪老師的影響下,上海市嘉定區(qū)德富路小學倡導全體教師潛心教書育人,給每一顆心靈溫暖與力量。
點燃求知欲——目中有人
于漪老師曾說:“現(xiàn)在的學習,會影響學生一輩子的生活,所以,我一刻不敢懈怠,因為我的每一節(jié)課都會影響學生的生命質量。在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yǎng)中,融合了情感和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學會學習、懂得怎樣求知,這是一種立體思維。”為此,她認為教師需“激情似火,點燃學生求知欲望”,要教到學生的心中。而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做到“目中有人”。
有教無類,教好每一個學生。
在《歲月如歌》中,于漪老師有這樣的心理描述:“天工造物十分奇妙,人都是兩道眉毛、兩只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在臉上也都是那樣排列的,但一個人一個樣,即使是孿生兄弟姐妹,也會有點差異。每個學生有他自己的獨特性,不要說是長相,他們的稟賦、性格、文化基礎、興趣愛好等都有所不同,因而,必須熱愛每一個學生,每個學生的生命都值得尊重,都必須關心?!睘榇耍阡衾蠋煶珜А耙匀藶楸尽钡膶W生發(fā)展觀,主張尊重學生的差異、注重個性的發(fā)展。
學思悟行:德富路小學推行全員導師行動,注重導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與個性匹配,為的就是讓每一位導師都能做到“目中有人”。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校通過全員導師行動引導青年教師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如此一來,當他們再遇到學習困難、調皮搗蛋的學生時,就不會再埋怨,而是會更加貼心地為其提供幫助。很多年輕教師,雖然沒有多少做班主任的經驗,但是在和學生建立“導生”關系后,在關心、聯(lián)系、開導和陪伴學生的過程中,迅速更新了自我定位、提升了師德能力。
察言觀色,關注每一個學生。
于漪老師上課注重察言觀色,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只有知心才能教心。師生彼此之間的相遇、吸引、碰撞、欣賞、影響,是雙方生命價值彼此挖掘、互相成就的美妙過程。所以,于漪老師認為,“教師一定要目中有人,不僅要走進學生的知識世界,而且要走進他們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
學思悟行:在自媒體時代,德富路小學積極打造釘釘班級圈,為各個班級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生活圈。在這個過程中,學校要求教師主動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學會察言觀色,要了解學生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我們認為,只有與學生有共同語言,才能逐步引導他們發(fā)展。實踐中,教師變身為導師、群主,在班級圈里分享著每一天的班級趣聞和好人好事。零距離的相處,讓師生進一步了解了對方。
積極心理學認為,關注積極的事情能夠激發(fā)個體積極的情緒體驗。為此,學校積極開展每天記錄三件“好事”行動,通過定制“幸福清單”,來提升師生的幸福感。具體來說,學生們要和心理教師、“心心導師”一起,每天回想學習和生活中的“小確幸”,并以寫日記或整理快樂手賬本的形式定時在群內和伙伴們分享:媽媽制作的美食、和好朋友通話、作業(yè)被評優(yōu)秀、春天的花開了……“幸福清單”打卡共包含三個階段,每一階段歷時7天,共21天。每個階段結束之后,師生都會做一次小總結,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用心體驗快樂與美好。
“磁力”效應——塑人先塑心
“讓學生對課堂生活產生持久的魅力,首先在于教師對生活有執(zhí)著的追求,在課中傾注自己的愛……課堂生活其實就是師生間心的溝通,情的交流。不達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是教不好學生的?!庇阡衾蠋煹倪@番肺腑之言,讓我們深刻體會到:教學藝術看似高深莫測,實則可以歸結到一個關鍵點,就是師生之間心心相印,營造出“磁力”效應。
“大象無形”是于漪老師追求的崇高境界,具體體現(xiàn)在直面于“人”、植根于“愛”、發(fā)軔于“美”、著力于“導”和作用于“心”??梢哉f,于漪老師的所有教學藝術、教學手段都是瞄準“心”而來,為著一個“塑人先塑心”的偉大目標而來。她總是不斷叩問自己:“我一輩子上的課,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學生心中的。”正因如此,于漪老師的教學能夠“粘”住學生,“粘”的不只是注意力,還有“心靈”。
學思悟行:德富路小學鼓勵每一位教師在教學研究中凸顯自己的育人之道。學校第九屆教學節(jié)聚焦三個關鍵詞——變(激活深度學習)、煉(點燃精彩課堂)、研(變現(xiàn)專業(yè)價值),在“教研升維”中引導教師探索新情境、新變化、新價值;第十屆教學節(jié)聚焦作業(yè),鼓勵教師用DIY智慧打開“作業(yè)黑箱”,為學生定制個性化作業(yè)。這些都聚焦一個大主題,就是如何與時俱進,做新時代的“智師”“慧師”“能師”“導師”和“良師”。這些行動,是“雙減”政策下我們對師者角色的重新定義與探索,其中涌動著對學生、對教育無限的愛。
學習“保鮮”——探尋生命自由
唯有“創(chuàng)造”才能讓每一天變得新鮮。有人曾聽過于漪老師整整一年的課,發(fā)現(xiàn)她上課從不講重復內容——課文雖然一樣,但面對的學生總有不同,所以總要重新認真?zhèn)湔n。對普通教師而言,創(chuàng)造就在于每一天、每一節(jié)課。
于漪老師常常說,“時代的活水要在課堂上流淌”。她主張,教師要把課堂當作傳播知識、促進學生整體成長的廣闊天地,打開四面窗戶,引進八方春風,把大量的知識信息帶入課堂,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補充大量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課外知識,使整個教學過程充盈時代的活水,激發(fā)學生持續(xù)不斷地探索知識寶庫的求知欲。
學思悟行:德富路小學構建“書界會”閱讀共同體,每學期組織“書界會”讀書宴,引導教師們深度閱讀,研讀熱門著作。在教師們讀完之后,學校會組織深度分享會,以此促進教師們思維保鮮,讓教師們永葆知識的先進和思想的敏銳。學校認為,唯有如此一輩子學做教師,才能給每一顆心靈溫暖與力量。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qū)德富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