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科學城石板小學美麗的校園里,每周五都能看到一群孩子圍坐在篆刻工作坊,專注地雕琢著手中的樸石。他們時而凝神觀察,時而細心刻畫,方寸之間,承載著孩子們創(chuàng)意與夢想的印章逐漸成形。
篆刻活動生動地詮釋了學?!白潦善鳌钡霓k學理念。近十年來,石板小學以篆刻為抓手,走出了一條“以石載道、以刻育人”的特色教育之路,不僅將傳統文化的根脈深植于學生心田,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和勞動精神,向社會交出了一份扎根農村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時代答卷。
學校認為“育人如刻石”:用刻刀剔除多余的石料和雜質,如同教育需引導學生摒棄浮躁、回歸專注與堅持,正所謂“去浮華見本真”;每塊石材紋理各異,如同教育應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刀法”;篆刻中的“留白之道”,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啟示教育需張弛有度,為學生的自主成長留出空間。篆刻教育不僅傳授給學生一門技藝,更傳遞了一種精益求精的人生態(tài)度,實現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
石板小學的篆刻教育不局限于課堂之內,而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其中,鄉(xiāng)村少年宮項目展示和“幸福生活勞動創(chuàng)造”主題展覽成為篆刻社團的學生鍛煉能力、展示才華的重要平臺。在“幸福生活勞動創(chuàng)造”主題展覽活動中,篆刻社團另辟蹊徑,將傳統藝術與勞動教育巧妙融合。學生們不僅展示篆刻作品,更全程參與策展、布展和講解工作,體驗藝術創(chuàng)作之外的勞動過程。這種“全方位的參與”,讓學生們深刻理解了“幸福生活勞動創(chuàng)造”的教育真諦。
篆刻特色教育的未來發(fā)展新思路。傳統文化教育不應故步自封,而應在保持本真的基礎上積極尋求跨文化對話。面向未來,石板小學計劃進一步深化篆刻教育的實踐探索,開發(fā)更多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項目,如智能篆刻、跨界藝術創(chuàng)作等,走上國際交流舞臺,與國外的學校開展印章文化對話。通過篆刻這一“小切口”,學生可以窺見人類文明的“大圖景”,在方寸之間感受世界的廣闊與多元,讓篆刻這一非物質文化在新時代教育中生生不息。
篆刻成為國際交流的中國語言?!笆瘜殹弊鳛閷W校文化的吉祥物,由篆刻組的孩子們精心雕刻而成。他象征著我們的熱情、陽光、堅定、執(zhí)著。他是操場上活潑奔跑的我們,是課堂中認真聽講的我們,是揮著刻刀一筆一劃描繪中國故事的我們……筆畫間是中國孩子的成長故事,是我們與世界兒童溝通的橋梁。俄羅斯小朋友到學校交流學習,對“石寶”愛不釋手。為了讓石寶傳遞到更多的國家,學校在“國際在線”平臺開通了篆刻文化數字博物館,翻譯成多國文字,得到國外多家媒體專題報道。篆刻已然成為學校的金名片,成為學校最亮麗的風景,讓全世界的孩子們認識我們,也讓我們被世界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