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511;H31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3-0124-03
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勞動人民在數千年生產與生活實踐中積累的智慧結晶,它蘊含著深厚的內涵和價值,是我們珍貴的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作為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學習的基礎公共課程,英語已超越純粹的語言學習范疇,它承載著“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促進世界對中國的認知,同時助力中國融入全球視野”的重要使命。而稻米文化在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將稻米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幫助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從而增強其文化自信、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存上,古代先民利用干燥、密封等方法延長稻米保質期,確保全年糧食供應。在食用上,稻米作為主食,其烹飪方式更是五花八門,從簡單的白米飯到各式各樣的米制品,如粽子、年糕、米線、米酒等,不僅滿足了味蕾的享受,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寓意。
稻米的精神文化,則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節(jié)慶習俗及文學藝術之中。在農耕社會,稻米的豐收被視為上天賜予的福祉,因此圍繞稻米產生了許多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制作年糕,那軟糯香甜的口感中蘊含著“年年高升\"的美好祝愿;端午節(jié),翠綠的粽葉包裹著雪白的糯米,是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緬懷。此外,稻米還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從詩詞歌賦到繪畫雕塑,無不展現出稻米文化的獨特魅力。
1中國稻米文化概述
稻米的物質文化是農耕文明智慧與勤勞的結晶。在種植環(huán)節(jié),古代先民通過長期觀察天象、摸索土壤特性,發(fā)展出一套獨特的農耕技術,如輪作休耕、灌溉排水系統等,確保了水稻的穩(wěn)定生長。在加工方面,從最初的簡單脫殼到后來的碾米、拋光,每一步都凝聚著古代先民的心血與智慧。在儲
2中國稻米文化融人高職英語教學的必要性
2.1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傳承文化作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不僅是中華民族靈魂的堅固支柱,更是激發(fā)民族自豪與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語言作為文化傳遞與表達的媒介,與文化緊密相連、相互依存,共同塑造著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將稻米文化這一富含深厚底蘊的中華文化元素融人英語教學之中,旨在引領學生深人探索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廣袤天地,感受其深厚內涵與獨特魅力。這一融合不僅促進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更在無形中培育了他們的文化自信,增強了他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與歸屬感
2.2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強化,對于提升學生英語實踐應用能力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跨越文化界限的交流過程中,面對文化差異所構筑的障礙,有效的應對策略顯得尤為關鍵。通過積極學習并深入理解多元文化的精髓,個體能夠顯著提升其跨文化交流的藝術與技巧。將中國豐富的稻米文化元素巧妙融入高職英語教學體系之中,是一項創(chuàng)新且富有成效的舉措。它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從獨特視角審視西方飲食文化及生活習慣,還能夠顯著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誤解與沖突,為搭建和諧的跨文化溝通橋梁奠定堅實基礎。
2.3豐富高職英語教學內容
拓展教學素材的深度與廣度,是提升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法寶。將稻米文化這一充滿生命力的元素巧妙融入高職英語教學領域,無疑為傳統的教學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教學內容煥發(fā)出多樣化和立體化的光彩。在英語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教師若能靈活運用稻米相關的節(jié)日慶典、古老習俗、歷史典故等豐富素材,不僅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與學習興趣,還能顯著提升教學質量,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對稻米文化的深入探索,將成為學生跨越文化界限、洞悉英語世界中文化現象與典故的鑰匙。這種跨文化的鏈接,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英語語境下語言表達的理解,還將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他們的英語閱讀技能、聽力理解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及書面寫作能力,全面促進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飛躍。
2.4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在當今中國影響力與日俱增的背景下,提升國家軟實力已成為國家戰(zhàn)略的重中之重。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通用鑰匙,不僅賦予學生跨越語言障礙的溝通能力,更是他們構建多元文化認知體系、提升人文素養(yǎng)、拓寬全球視野的關鍵途徑。隨著全球合作的深化與頻繁,跨文化交流能力作為軟實力構建中的璀璨明珠,其愈發(fā)顯得重要而迫切[2。學生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弘揚者,他們肩負著向世界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促進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與融合,讓世界更加全面、真實地認識中國。
3中國稻米文化融人高職英語教學的實踐策略
3.1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強化教學實踐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不僅是激發(fā)學生興趣與積極性的關鍵,更是推動中國稻米文化與英語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一是情景模擬教學法,通過構建逼真的生活或工作場景,讓學生在模擬的稻米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英語交流,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技能,還促進了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提升[3]。例如,模擬稻米豐收的慶典活動,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魅力,同時提升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二是項目式教學法,鼓勵學生以“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項目”為載體,圍繞中國稻米文化展開創(chuàng)新實踐[14]。學生需團隊合作,設計并制作具有中華文化元素的稻米產品,如英文版的稻米文化手冊、稻米主題的藝術品等。這一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稻米文化的理解,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討論式教學法,側重于通過分組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就中西飲食文化對比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教師需精心策劃討論話題,確保話題既貼近學生生活,又能激發(fā)其思考5]。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需用英語表達觀點,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促進了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四是合作學習教學法,它強調學生間的相互依賴與合作,通過共同完成任務來培養(yǎng)團隊精神。在探究中國稻米文化的內涵與意義時,學生可分組進行深入研究,并用英語進行成果展示。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還提升了其文化自信心。
3.2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拓展文化融入途徑
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在線學習平臺、慕課網站,以及豐富多樣的聲像資料等數字化教學資源,為學生打造一個充滿活力與互動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不僅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英語技能,還能巧妙地將中國稻米文化的獨特魅力融入其中,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既學到了語言知識,又增強了對本土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數字化圖書館等資源的引入,為學生提供了海量英文版的中國文學經典作品,使他們能夠跨越語言的障礙,在線閱讀這些經典之作。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更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他們對中國稻米文化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及藝術價值的認識與感悟。為了更加生動形象地傳承和弘揚中國稻米文化,英語教師還可以發(fā)揮創(chuàng)意,在學習平臺上推出中國稻米文化系列微電影。這些微電影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和引人人勝的故事情節(jié),將稻米文化的精髓以直觀、感性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稻米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體驗到農耕文明的辛勤與智慧,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熱愛這一悠久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3.3完善基于中國稻米文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的核心使命不僅在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在于加深他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為實現這一目標,構建一個多維度、多主體的評價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這一體系應囊括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同學互評以及家長參與的多個維度,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評價內容需廣泛覆蓋知識掌握、技能運用、學習態(tài)度、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人文素養(yǎng)等多個方面,以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成效。在實施評價時,應巧妙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形成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持續(xù)監(jiān)控與最終成果的客觀評判。例如,通過設計“插秧節(jié)\"“收獲節(jié)\"等主題活動,教師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語言表達能力的平臺,還能在活動中觀察學生的團隊合作、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其對中國稻米文化的理解程度。同時,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不僅能夠促進自我反思與相互學習,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人際交往能力。為此,高職院校需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8]。首先,應開發(fā)體現中國稻米文化價值的英語教材,將傳統文化元素融人英語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深人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其次,開設專門用途英語(ESP)選修課程,滿足不同專業(yè)學生的需求,提升他們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跨文化交流能力。再者,建立網絡課程資源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與互動平臺。最后,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確保評價的科學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4結語
綜上所述,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的共同努力。通過構建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開發(fā)特色教材、完善課程體系及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等措施,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徐靜《高等職業(yè)教育??朴⒄Z課程標準》的要點解讀與教學啟示[J].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2,26(2):60-64.
[2]王萍,鄭雨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現狀探究[J].現代職業(yè)教育,2024(19):117-120.
[3]龐乾林,林海,阮劉青,等.中國稻米文化和現代成就[J].中國稻米,2004(3):3-5.
[4]韓慧娟.文化自信視域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的路徑探尋[J].新課程研究,2024(24):52-54.
[5]龐乾林,林海,王志剛.稻文化的再思考(13):稻與信仰:水稻相關節(jié)日、信仰與祭祀[J].中國稻米,2016,22(6):46-51.
[6] 楊國蘭“一帶一路\"倡議下高職英語教學[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9(S2):223-225.
[7]吳寶明,李成明.論新時代高職院校推進英語課程建設:以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8(26):49-52.
[8]莫兼學.基于《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8(23):87-90.
[9]尹青.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國學文化圖式構建[J].教育與職業(yè),2018(15):97-102.
[10]胡海英.基于崗位能力的高職行業(yè)英語項目教學實踐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8(6):98-104.
[11] 龔聞芳.基于學分制的高職英語課程解構與改革構想[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8,39(17):23-27.
[12]張銳.基于itest和ismart平臺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實踐探究[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8,39(17):37-39.
[13]廖舞艷.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養(yǎng):評《大學英語教學研究》[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8,34(3):123.
[14]黃賢文.體育高職英語教學實施人文關懷的實證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2):124-127,142.
[15]李冬艷.新媒體時代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的改革研究:評《新高職英語教程》[J].新聞愛好者,2018(2):106.
[16]張師燕.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茶文化傳播[J].福建茶葉,2017,39(12):427.
[17]何艷秋,曾秋霞.WebQuest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J].職教論壇,2017(35):67-70.
[18]洪偉.通用語視角下的高職英語課程定位與設置[J].教育與職業(yè),2017(23):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