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付子堂"副主編:董彥斌
內(nèi)容簡介:
在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背景下,《中國法理學自主知識體系:回理、評析與構建》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年來(1949-2024年)的法理學研究歷程進行專題回顧、系統(tǒng)回理、總結評析,呈現(xiàn)幾代法理學人生生不息的知識積累和孜孜不倦的創(chuàng)新追求,是一項“知識考古式”的學術成果。
在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理論探索中,付子堂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法理學研究70年回理與評析”順利結項,并以《中國法理學自主知識體系:回理、評析與構建》為書名隆重出版。
這部三卷本的大部頭著作是中國法理學的又一精品力作,是付子堂教授及其團隊為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特別是中國法理學自主知識體系奉獻的重要成果和優(yōu)質(zhì)資源,值得我們仔細研讀、吸取精華,使之融入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之中。
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時代化的偉大工程。
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形成,必將成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標志性成果,也必將是推動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強大動力。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大項目,也是繁榮發(fā)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點任務。
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法學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
構建自主知識體系,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樹立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從而也是樹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通過推動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中國法學將實現(xiàn)從西方理論的“搬運工\"到中國學術的創(chuàng)造者、世界學術的貢獻者的根本轉(zhuǎn)變,從世界法學的“跟跑者\"到“并跑者\"再到\"領跑者\"的歷史性變革。
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zhì)法治人才的迫切需要。
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zhì)法治人才,關鍵在于用中國自主的而不是從外國搬過來的法學知識體系教育法科學生。我們要根據(jù)黨的二十天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特別是以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想,來定位法學教育、推動法學教育改革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德法兼修、德才兼?zhèn)涞姆ㄖ稳瞬拧?/p>
我們要用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靈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為基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來傳道授業(y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推進中國式法治現(xiàn)代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新時代新征程法治建設和改革提出五個重大命題,即“法治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協(xié)同推進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各環(huán)節(jié)改革”以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
這五大命題充分彰顯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真理光輝和實踐偉力,是中國式法治現(xiàn)代化的理論主線和行動綱領,值得我們進行學理化體系化闡釋研究。對這五大命題進行學理化體系化研究闡釋,是增強關于我國法治建設和法治改革總體布局的戰(zhàn)略認知的重大課題,是堅持和發(fā)展習近平法治思想、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理論工程。
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應著重創(chuàng)新中國法學學術研究,構建法律學、法治學、法理學三位一體的法學學術體系。
首先,以“法律”為研究對象和中心主題的“法律學”是最古老的法學形態(tài)。
古羅馬的注釋法學、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注釋法學、中國古代的律學、德國的法教義學等,都屬于法律學的范疇。法律學通常把法律看作一套規(guī)范體系,并采用邏輯實證或經(jīng)驗實證的方法,去解釋、分析、注解法律規(guī)范的含義及其適用范圍。從世界法學發(fā)展史著,法律學對于推進法律規(guī)范精確化、體系化,對于正確解釋和適用法律,對于法學學術體系的形成,都發(fā)揮著歷史性、基礎性作用。
其次,以“法治”為研究對象和中心主題的“法治學”,是隨著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以及法學學術體系創(chuàng)新而逐漸形成的。改革開放以來,法治一直是我國法學研究的重點領域。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實踐展開,傳統(tǒng)法治文化演化出的新興問題與眾多當代法治問題交織在一起,諸如法治與人治,法治與德治,法治與法制,民主與法治,依法治國與依規(guī)治黨,依法治國與以數(shù)治國,國內(nèi)法治與涉外法治,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huán)境,提高涉外法治斗爭能力,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法治化、公正化,維護國家制度安全和公民、法人合法權益,等等。
這些恒久性、前沿性的法治問題是“法律學”無法解決的,于是,“法治學”應運而生,且其一出生就成為一門顯學。
最后,以“法理”為研究對象和中心主題的“法理學”,是隨著良法善治的時代潮流、方興未艾的法理研究、法理概念廣泛普及而崛起的。
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先賢就提出了“法理”概念,在2000多年的流傳演變中,“法理”的意涵不斷豐富,凝聚著人們對法的規(guī)律性、終極性、普遍性的共同認知,對法的目的性、合理性、正當性的集體共識,對法律之所以獲得尊重、值得遵守、應當服從的那些內(nèi)在理據(jù)的普遍認同。“法理”概念承載了法律文化傳統(tǒng)中定分止爭、懲惡揚善、德主刑輔、光明正大的美德,積淀著法治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融通了古今中外法律和法治的原理、理論、學說、共同價值。
法理是古代律學和現(xiàn)代法學的共享概念,始終內(nèi)含于法學體系之中,以美德支撐法律,以智慧推動法治。以法律學、法治學和法理學為主體構建中國特色法學學術體系和自主知識體系,立體化闡述“中國之制”“中國之治”“中國之理”,必將在世界法學中彰顯中國法學的主體性和民族性、時代性和原創(chuàng)性、規(guī)律性和融通性,必將充分體現(xiàn)我國法學學術體系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2024年11月,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會議召開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基礎工程、戰(zhàn)略工程。新時代新征程,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堅持“兩個結合”,扎根中國大地、賽續(xù)中華文脈、厚植學術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理論人才,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法學領域深人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研究、深化習近平法治思想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改革背景下出版的《中國法理學自主知識體系:回理、評析與構建》,正是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堅持“兩個結合”、致力于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范本。
(作者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法學學部召集人,中國法學會第七、八屆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法學會法學教育研究會會長)
編輯劉婷婷美編肖瑩3273804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