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重慶特色伴手禮—“渝伴禮”品牌發(fā)布推廣活動舉行,首發(fā)“重慶味道”“重慶藝創(chuàng)”“重慶精造”三大品類30個產品。其中,山城手表入選“重慶精造”品類。
聽到這個消息,曾連任四屆人大代表的董事長馬少弟感慨萬干。
如今已74歲的馬少弟,曾半生守護山城手表品牌,見證其興衰與重生。
轉戰(zhàn)商海后,馬少弟與女兒——人大代表、總經理馬瑜攜手完成從傳統(tǒng)實業(yè)到現代商業(yè)的跨越,展現了兩代人對城市發(fā)展的共同堅守。
商海之外,兩人在另一條賽道上完成了使命的“傳遞”—將商業(yè)智慧轉化為民生關懷,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大代表為人民”的初心。
時光流轉,父女間的 “接力”不曾停歇,凝聚成 推動城市發(fā)展、守護百姓 幸福的堅定力量。
時代浪潮中的堅守
1976年,馬少弟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原重慶鐘表廠,成為一名生產手表表殼模具的車工。
初入職場的他,懷揣著滿腔熱血投入工作,憑借勤奮與天賦迅速掌握車工技能。
短短3個月時間,馬少弟就從普通員工先后晉升為車間生產計劃調度員、黨委辦公室文字秘書,因出色的工作表現還被提拔為原重慶鐘表工業(yè)公司工會副主席,作為公司人才重點培養(yǎng)。
在這段時光里,馬少弟與山城手表結下了不解之緣。
上世紀80年代,山城手表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它與上海牌手表、天津海鷗牌手表齊名,成為國內緊俏商品之一,無數人以擁有一塊山城手表為榮。
然而時代洪流浩浩蕩蕩,在市場浪潮的沖擊下,山城品牌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1997年,重慶鐘表工業(yè)公司全面停產,2002年正式破產。
早已下海經商的馬少弟,始終心系山城手表的復蘇。
他說,是山城手表成就了自己,不能忘了“山城”。
“十二五\"期間,重慶提出打造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并大力發(fā)展電子信息產業(yè),其中很大一部分外延,正需要像鐘表制造這樣的精密儀器儀表產業(yè)支撐。
沉寂已久的山城手表迎來了復蘇的曙光。
而憑借在鐘表廠積累的豐富經驗,馬少弟成為了這趟復蘇之旅的“導游”。
2012年,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找到馬少弟,希望他能為重慶鐘表業(yè)復蘇支招。
馬少弟建議,重慶若能擁有自主機芯研發(fā)技術,再結合生產山城手表時期積累的人才優(yōu)勢,很有希望讓重慶鐘表產業(yè)重煥生機。
此時,香港精密鐘表有限公司剛剛組建機械手表機芯自主研發(fā)項目。與香港鐘表業(yè)合作頻繁的馬少弟,將這一消息匯報至重慶市經濟信息委。
“能否將此項目引進重慶?\"重慶市經濟信息委詢問。
馬少弟承諾道:“我盡最大努力。”
此后的一年里,馬少弟多次往返重慶與香港,陪同香港代表敲定一個又一個細節(jié)。
盡管是義務跑腿,但他樂此不疲。
2018年1月19日,由重慶市鐘表有限公司自主研發(fā)的山城手表機芯,經過嚴苛檢測,通過了德國國家天文臺手表認證檢測中心的檢測認證。
至此,山城手表踏上了重生之路。
馬少弟熱切盼望著,“山城手表,家喻戶曉\"的廣告語再次響起。
商海沉浮中的突破
在馬少弟的教育理念里,與其留給子女財富,不如以身作則,教他們做人成事的方法。
馬瑜自幼受馬少弟影響,早早形成了獨立有主見的性格,高中畢業(yè)后出國深造都是她自己的想法。
1982年,馬少弟一家三口和岳母擠在解放碑附近一間十多平方米的狹小房子里。
有一次,馬少弟被重慶鐘表廠派往四川財經學院(西南財經大學前身)進修,為了回家看望家人,他花了超過三分之一的月工資坐火車。
推開家門,昏暗的燈光下,妻子正專注地給童裝繡花,地上散亂擺著幾十件童裝;岳母在一旁理線,馬瑜則坐在童裝堆里,配合外婆晃著手里的線球。
馬少弟知道,妻子繡一件童裝的報酬不足三毛錢。
看著這樣的場景,再聯(lián)想到自己幼年生活的窘態(tài),32歲的馬少弟不禁淚如雨下。
也是這一刻,讓馬少弟下定決心經商,改變家庭的命運。
離開重慶鐘表廠后,馬少弟注冊成立“”(以下簡稱美達公司),成為重慶市首批私營企業(yè)之一,并逐步將20多個全球知名鐘表品牌引人重慶。
但市場瞬息萬變。
中國手表市場開始不斷萎縮,再度“轉動”的山城手表,市場開拓困難重重。馬少弟奔波四方,在經營自有產業(yè)的同時,為山城手表尋找方向。
2016年以后,美達公司的發(fā)展也邁入了轉型陣痛期。此時已能獨當一面的馬瑜,開始與父親馬少弟醞釀求變。
恰逢大力推動自貿試驗區(qū)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交流合作。
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們打造了“一帶一路(重慶)智能體驗館\"(后更名為“一帶一路\"(重慶)經貿文化交流中心),構建自貿區(qū)“政企創(chuàng)新共同體”,積極推動渝中自貿板塊的建設與發(fā)展。自中心成立以來,已有來自德國、英國、瑞士、韓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的知名品牌入駐,開展國際性商務合作。
“除了商貿服務,人文交流也是中心的重要目的之一?!瘪R瑜介紹,中心與重慶多家高校建立校企合作關系,探索創(chuàng)辦國際人才智庫、語言交流中心、留學生創(chuàng)業(yè)實習就業(yè)培訓基地等國際人文交流項目;承辦多場沙龍,研討新質生產力以及中國文化與國際交流,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
民生幸福路中的接力
1998年,馬少弟當選人大代表。沒想到,這一干就是四屆。
任職期間,他為重慶發(fā)展思考,為民生福祉出謀劃策,推動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收獲的榮譽證書累成厚厚一沓。
年少的馬瑜常常對馬少弟的工作感到不解一一每到春節(jié)前夕,馬少弟會變得異常忙碌,不是為生意奔波,而是夾著筆和本,穿梭在社區(qū)街巷間;或是把自己關在家里,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代表建議,寫廢的紙張裝滿了一簍又一簍。
2010年之前,位于的興隆街還是條斷頭路,給周邊居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馬少弟關注到這一民生訴求后,立即提交建議,呼呼暢通城市微循環(huán),方便居民出行。
這一建議很快得到落實。道路整治工程完成當日,馬少弟還受邀到現場參與驗收。
然而,斷頭路疏通后,居民們對高品質生活有了更高追求,希望家門口能通上公交車,方便沿線居民出行。
2016年底,馬瑜當選人大代表,多次向父親請教履職心得。
“老百姓的難事就是代表履職的大事。但要有大局觀,不能只町個案,得深入調查研究,將問題摸清、解決方案提實?!迸c父親多番促膝長談,讓馬瑜對履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工作之余,馬瑜會走進社區(qū)街巷,將居民們常討論的問題記下來,并去實地看一看。
馬瑜發(fā)現,曾經身強力壯的叔叔孃孃們已雙鬢斑白,走在到處是坡坡坎坎的枇杷山正街十分吃力,一段路要歇好幾次。
馬瑜開始追蹤父親曾提出的《關于在枇杷山正街增設小公共巴士的建議》的落實情況。
受山城獨特地形地貌影響,有許多公共交通難以覆蓋的“毛細血管”。
馬瑜在走訪調研后發(fā)現,棗子嵐埡、興隆街、王家坡、玫瑰灣等街區(qū)都存在“出門無車坐”的問題。
在2017年初的人代會上,馬瑜提交了《關于在枇杷山正街開通小公共巴士的建議》,但因客觀原因未能解決。
于是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馬瑜持續(xù)深人思考,又提出了《關于調整公交車??空军c的建議》《關于打造大枇杷山景區(qū)的建議》《關于在南區(qū)公園門口增設436小巴站的建議》《關于進一步完善枇杷山正街沿線山城步道的建議》等,從天局著眼、在細處發(fā)力,為優(yōu)化公交線路提供具體可行的方案。
委、區(qū)政府高度重視這些建議,成立專項工作組,多次開展實地勘察,聯(lián)合相關部門“死磕\"坡陡路窄設站難、待班調度擇地難、車輛夜間停放難和小巷公交五小設施配置不完善等“老大難”問題。
最終,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在全國率先開行小巷公交。
3200、3201、3208、3209等8條小巷公交線路開通,成為重慶公交一道獨特的流動風景線。
不久前,馬瑜在社區(qū)開展選民接待日活動時,不少老居民還詢問起馬少弟的身體情況。
得知馬少弟因病住院后,有居民特意拿著土特產送到馬瑜辦公室,托她轉交馬少弟。
“這種雙向奔赴讓人感動,這也是作為人大代表的最大成就?!瘪R瑜感慨道,曾經年少時對父親忙碌的懵懂,在一句句真誠的關心中變得清晰。
那是在歲月中留下的履職印記,也是兩代人使命傳承的生動寫照。
(本文由受訪者供圖)
編輯劉婷婷美編肖瑩3273804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