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首次站上講臺時,只有24 歲。
第一次上課,她就把學生們帶到沈陽故宮前,從八旗亭講到大清的八旗制度,一路延展開去,最后總結(jié),“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諧”。年輕的林徽因,對中國建筑美學已有了獨到的思考。
此時是1928 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婦在奉天(今沈陽)的東北大學擔任建筑學系教授。中國建筑歷史悠久,但建筑之術(shù)一直被視為“匠學”,主要依賴師徒間口授傳習。梁、林歸國時,包括東北大學在內(nèi),全國僅有兩所大學開設(shè)了建筑系。
與梁、林一起留學的同窗,如楊廷寶、朱彬等,不少人進入建筑事務(wù)所任職,一來能更好地學以致用,二來薪資可觀。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也說:“學了工程回來當教書匠是一件極不經(jīng)濟的事。”盡管如此,面對東北大學的邀約,梁思成和林徽因還是欣然前往,成為建筑學系僅有的兩位老師。林徽因的心里躍動著一團火:要讓學生看到西方現(xiàn)代建筑的成就,“但絕非取代我們自己的”。
1929 年到1930 年,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力邀下,同樣留美歸來的陳植、蔡方蔭、童也先后加入東北大學。這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通宵達旦地投入“奠基”工作,讓建筑學系成為當時東北大學“最健全、最用功、最和諧”的一個系。
林徽因也常?!伴_夜車”。她的精神格外振奮,身體卻在東北的苦寒和終日的勞碌下提出抗議,肺病開始頻頻發(fā)作。生下女兒梁再冰后,她不得不回到北平養(yǎng)病。1931 年,為照顧妻女,梁思成也離開東北大學。
對林徽因和梁思成來說,東北大學的學生們就像另一群孩子,“在旁邊扶持他、保護他、引導他、鼓勵他,唯恐不周密”。首屆10 名學生畢業(yè)時正在流亡途中(當時東北已全境淪陷,日寇扶植成立了偽滿洲國),兩人無法親臨祝賀,便將期許都寫在了信中:
現(xiàn)在你們畢業(yè)了,你們是東北大學第一班建筑學生,是“國產(chǎn)”建筑師的始祖,如一艘新艦行下水典禮,你們的責任是何等重要,你們的前程是何等的遠大!林先生與我倆人,在此一同為你們道喜,遙祝你們努力,為中國建筑開一個新紀元!
“新艦”們不負所望。不只是“第一班”,由梁林指導過的東北大學建筑學系前三屆學子,絕大多數(shù)成為新中國建筑領(lǐng)域的頂梁柱。
1946 年,清華大學復校。梁思成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筑系第一位系主任,系里只有“空空的兩間房子”,千頭萬緒的工作等著他去完成??裳巯?,教育部和清華大學委派他赴美考察戰(zhàn)后美國的建筑教育。美國的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也發(fā)來邀請函,請他去講中國的建筑和藝術(shù)。當時的梁思成,內(nèi)心一定是萬分放不下系里的。但林徽因以她的熱誠和勇氣,給了梁思成莫大的安全感,讓他放心遠行。
建筑系的年輕教師都知道,“有事可以找林先生商量”。后來成為兩院院士、提出“人居環(huán)境學”的吳良鏞記得,林徽因雖然經(jīng)常臥病在床,“卻能運籌帷幄,是一位事業(yè)的籌劃者、指揮者”。
學生上課沒有石膏像,她派人去找美院的講師翻制;資料室圖書不夠,她把自己和梁思成的藏書交給師生們傳閱;北平物價飛漲,大米價格比他們剛回來時漲了近3 倍,她組織一些人承接社會上的設(shè)計業(yè)務(wù),用所得的錢購買顏料、紙張等文具,供生活困難的學生使用。
林徽因治學嚴謹,說話痛快。她指導第一屆學生茹竟華、王其明研究清朝時的集體住宅——八旗營房,細心教兩名學生查閱文獻、調(diào)查訪問、分析問題、找出疑點,并一再強調(diào)要深入實際。見到論文初稿時,她直言:“怎么寫的沒有你們看見的那么好?”等論文修改完成,她又不吝贊美:“腳踏實地的調(diào)查工作……是研究中國建筑傳統(tǒng)極好的報告,亦為中國建筑史供給了貴重的資料?!?/p>
操持建筑系大小事務(wù)的同時,林徽因還要應(yīng)付持久的低燒和咳喘。夜里她往往輾轉(zhuǎn)難眠,一次次地咳痰、喝水、吃藥……1947 年12 月,梁思成回國后,林徽因在他的陪同下切除了一側(cè)腎臟。切下來的腎放在盤中,大夫劃開給梁思成看,“里面病變化膿嚴重”。
新林院8 號的門口立起了一塊寫著字的木牌:“這里住著一個重病人,她需要休息,安靜,希望小朋友們不要在此玩耍嬉鬧。”但新林院8 號的客廳還是敞開門歡迎著大家。
有時候,林徽因在客廳里給來訪的師生們講課。她的精神和勁頭經(jīng)常令母親林老太太吃驚:“怎么講起課來好像病好了?”
有時候,客廳里舉辦的是文化沙龍,桌子上放著家里自制的點心,大家邊吃邊唱邊談。林徽因通常躺在一旁的臥室里聽著,但到了情緒高昂時,她會強撐起身體走到客廳里參加。
吳良鏞只覺得與梁林兩位先生相識后,“午后茶聚”和工作上的諸多接觸仿佛將他引到了學術(shù)殿堂的門廳中來:“這個殿堂光彩照人,如七寶樓臺,炫人眼目。有時簡直莫知所從,但感到又可以從任何一個方向去登堂入室,道路寬闊得很?!?/p>
林徽因的教育實踐,從不局限在課堂內(nèi)。
1951 年,受北京特種工藝公司的委托,清華大學營建系成立了工藝美術(shù)研究小組,以幫助景泰藍等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擺脫日益衰退的困境。
為了解景泰藍的制作工藝和生產(chǎn)狀況,林徽因不顧病體,幾次從北京西北郊的清華園前往南郊的工廠。實地調(diào)研后,她很快得出結(jié)論:工人師傅手藝是高超的,但傳統(tǒng)產(chǎn)品造型庸俗、色彩單一、圖案繁瑣,需要創(chuàng)新。于是,她帶組員研究中國歷代建筑、青銅玉器及服飾圖案,從中汲取靈感。
20 歲的常沙娜也在小組里。她記得,講到動情處,林徽因說:“我們具有如此悠久豐富的五千年歷史,自然應(yīng)該由我們自己整理出版一部中國的歷代圖案集?!?/p>
1952 年,適逢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工藝美術(shù)研究小組接到了禮品設(shè)計任務(wù),常沙娜負責設(shè)計一款絲巾?!爱敃r林先生指導我設(shè)計,她虛弱地躺在床上,想法卻非常靈活。她對我說:‘你看看畢加索的和平鴿,可以把鴿子的形式用在藻井上,但要用咱們中國敦煌的鴿子。’她一說,我就有了靈感,馬上就設(shè)計出來了?!边@段經(jīng)歷決定了常沙娜一生的事業(yè),她后來成為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院長,被譽為“永遠的敦煌少女”。
林徽因和梁思成雖已遠去,但他們?yōu)橹袊ㄖ熀徒ㄖ逃粝铝艘恍﹤鹘y(tǒng),其中一項就是對歷史和文化的重視?!敖ㄖ緛硎怯忻褡逍缘?,它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表現(xiàn)之一。”這是林徽因留下的回響。
(摘自《環(huán)球人物》2025 年第7 期,本刊有刪節(jié),范李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