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追憶抗戰(zhàn)中的 “紅色科學家” ①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80年光陰流轉,硝煙散盡,但歷史的回響依然激蕩在民族記憶的最深處?;厮萃?,中國的科學先驅們以智慧鍛造鋒銳之劍,以信念鑄就堅固之盾,在炮火交織的天幕下,奏響了一曲曲蕩氣回腸的愛國壯歌。
今日,我們輕輕揭開歷史的帷幔,不僅是為了向那些“紅色科學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銘記他們不可磨滅的功績,更是為了那份革命精神的薪火相傳。他們的故事,恰似烽火歲月里熠熠生輝的星辰,不僅照亮了中華民族自救自強的征途,更將化作永不熄滅的火種,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后人砥礪前行。
插畫/魏虹
科學家名片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過多少橋,在橋上跨過多少山和水,欣賞過多少橋的山光水色,領略過多少橋的詩情畫意?!睒颍灤┝嗣┮陨母鱾€階段,是他求學海外爭分奪秒為之拼搏的青春夢想,是戰(zhàn)火紛飛中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是建設年代攻堅克難、一往無前的使命擔當……
茅以升(1896—1989),我國著名橋梁專家和教育家。他學成歸國后,一心撲在橋梁建設的事業(yè)上,主持設計、建造了錢塘江大橋,打破了外國的技術壟斷,開啟中國現(xiàn)代化橋梁建造新篇章。他還參與武漢長江大橋等工程,推動我國橋梁技術進步。同時,他投身教育,培育大批專業(yè)人才。
立志造橋在少年
茅以升出生于江蘇鎮(zhèn)江,在他出生后不久,全家就遷居南京。1907年端午節(jié),秦淮河上舉行龍舟大賽,一座年久失修、名為“文德橋”的橋梁因眾人擠壓而坍塌,人員傷亡慘重,其中就有他的同學。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壓在茅以升的心里,他暗下決心:一定要造出結實牢固的橋。
1912年,中學畢業(yè)的茅以升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唐山工業(yè)專門學校(今西南交通大學的前身)土木系。4年間,他記了200多本筆記,并以全國第一的成績考取清華學堂官費留美研究生。接著,他僅用一年時間就取得了康奈爾大學橋梁系碩士學位。
為進一步豐富造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茅以升半工半讀,報考了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學位,所作的30萬字博士論文《橋梁框架結構的次應力》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其科學創(chuàng)見被稱為“茅氏定律”。2006年4月,卡內基-梅隆大學豎立起茅以升的雕像,以紀念該校歷史上首名工學博士。這是該校建校百余年來第一座人物紀念雕像,也是美國大學校園里的第一座中國人雕像。
1919年12月,面對美國多家知名學府和橋梁公司的盛情相邀,茅以升毅然決定回國。“縱然科學沒有祖國,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是中國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茅以升決心要為祖國奉獻自己全部的知識和才能,在祖國的江河上架起“長虹”。
揮淚炸橋為抗日
1933年3月,懷著拳拳報國心的茅以升接下被外國橋梁專家稱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主持建造錢塘江大橋。錢塘江是著名的險惡之江,上游時有山洪暴發(fā),下游常有海潮涌入,臺風天則濁浪排空,老杭州人以“錢塘江造橋”來形容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當時,中國多座大橋均為外國人所設計、建造:德國人建造了蘭州黃河鐵橋,俄國人建造了哈爾濱松花江大橋,日本人建造了沈陽渾河大橋難道中國人自己不能建造大橋嗎?想到這,茅以升的“讓現(xiàn)代化大橋飛越天塹去打破洋人誣蔑我們的謊言”的決心更加堅定了。為此,他辭去北洋大學校長職務,專心建大橋。
1935年,錢塘江大橋正式開工興建。果然,建橋頻遇各種困難:江底淤泥又滑又厚,木樁一打就裂;水流湍急,600噸重的沉箱一入水就如脫韁野馬般難以駕馭;再后來,日本侵略者的飛機時常在上空盤旋……
面對重重險阻,茅以升說:“錢塘江大橋的成敗不是我一個人的事,而是能不能為中華民族爭氣的大事!”建設中,茅以升不顧個人安危沖在一線,差點兒死在日軍的轟炸之下。為確保精確度,茅以升堅持自己下到沉箱內,一根根摸查、點數(shù)橋梁上的鋼架。
這種一絲不茍、親力親為的作風鼓舞了建橋工人的士氣,也確保了大橋的施工質量和進度。茅以升發(fā)明的涉水法、沉箱法、浮運法破解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并為中國培養(yǎng)了最早一批橋梁專家。工程雖難,人心卻齊。工人們不顧頭頂飛機轟炸,夜以繼日地趕工,終于建成了全長1453米的雙層公路、鐵路兩用的鋼梁橋。
1937年9月26日凌晨4時,一列火車從大橋上駛過,錢塘江鐵路橋通車,這是茅以升終生難忘的時刻。歷時兩年半,克服了80多個重大難題,耗資160萬美元,中國人最終打破了國外專家的斷言,建成了中國人自己設計的第一座現(xiàn)代化大型橋梁,結束了中國近代大橋設計和建造由外國人包攬的尷尬歷史,為中國現(xiàn)代橋梁史翻開嶄新的一頁。
據(jù)統(tǒng)計,在開通的89天里,數(shù)百萬人因錢塘江大橋而得救,通過的軍用、民用物資價值遠遠超過建橋的總投資,為抗擊日本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貢獻。
1937年11月16日,為阻斷侵華日軍南下,茅以升接到炸毀大橋的消息。他心情沉重地說出“造橋是愛國,炸橋也是愛國”,一語未盡,熱淚奪眶而出。茅以升深知錢塘江大橋對交通運輸?shù)闹匾?,絕不能讓這座中國人費盡心血建造的大橋為日本人服務,他早在大橋建設時就做了一個方案,在14號橋墩上挖了一個可以裝炸藥的長方形的洞。
裝填炸藥、裝好雷管、接好引線1937年12月23日17時,當隱約可見的日寇騎兵奔向橋頭時,一聲天崩地裂的巨響后,錢塘江大橋被炸成廢鐵。日本橋梁專家來看大橋損毀狀況后,認為憑日本當時的橋梁建造技術無法修復。日軍只能改乘小船過江,大部隊和騎兵卻無法過江,大大阻礙了日軍南進的速度。
化作彩虹留人間
在茅以升的眼里,橋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早在20世紀30年代,茅以升就提出了“科學絕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只有讓廣大群眾懂得科學,才能提高整個國家的科學水平”。他認為科普工作是實現(xiàn)科技大眾化的起步,是改造自然、解放生產力的頭等大事。因此,他撰寫了大量科普作品,引導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
茅以升曾在中外報刊發(fā)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編寫了《中國古橋技術史》及《中國橋梁古代至今代》等著作,其中《中國石拱橋》一文入選中學課本,將充滿中國人民智慧結晶的橋文化呈現(xiàn)給了無數(shù)年輕學子。
新中國成立后,茅以升先后率領中國科技代表團訪問過14個國家,促進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晚年的茅以升依然致力于為祖國“搭橋”,他提出聯(lián)系中國科協(xié)把國外先進的學術、科技成果引進祖國,為僑居海外的華人報效祖國架起一座通暢之橋。
2001年,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發(fā)布公告,將編號為18550的小行星永久命名為“茅以升星”??茖W巨星雖然隕落了,但是在天空留下了一道絢麗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