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犍子是我國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育活動,被譽為“生命的蝴蝶”。
毽子,古籍中也稱鞬子、箭子等,為“雜戲”“博戲”“百戲”的一種,由古代蹴鞠演變而來。
我國踢鍵子歷史悠久??脊虐l(fā)現(xiàn),漢代畫像磚上已有踢犍者形象,由此可見,踢鍵子最晚起源于漢代。到南北朝,人們已能熟練、巧妙地踢犍子了。唐代釋道宣的《續(xù)高僧傳》記載,南北朝時一位高僧去洛陽,路遇12歲的惠光在天街井欄上反踢鍵子,連續(xù)踢了500次,觀眾贊嘆不已。高僧非常喜歡惠光,便將他收為弟子。12 歲的孩子一口氣踢鍵子500次,可見其熟練程度,也說明這種游戲在當時已十分流行。
宋代還出現(xiàn)了專門制造鍵子的手工作坊,周密的《武林舊事》中就有對“象棋、鞬子”等作坊的記載,稱“每一事率數十人,各專籍以為衣食之地”。這說明當時買鍵子的人不少,也反映出踢鍵子活動的普遍。
到了明清時期,踢犍子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成為人們喜愛的民俗游樂活動。明代劉侗的《帝京景物略》記載:“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明代徐炬輯的《新鐫古今事物原始全書》記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箭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之名色,亦蹴鞠之遺事也?!边@段話既指出了當時鍵子的形式,也說明了踢犍子與蹴鞠的淵源。
明清時還有正式的踢鍵比賽。屈大均在《廣東新語》里說,每年正月十五,廣州舉行踢鍵子大會,男女老少云集在五仙觀進行比賽。北京民間踢毽子的藝人發(fā)展為四個流派,各有絕活,風格不一,時常擺下擂臺,較量技藝。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當時江湖藝人踢起鍵子來手舞足蹈,連貫流暢,鍵子在他們的頭、臉、后背、前胸和腳上盤旋飛舞,妙不可言,足見其功夫高超。踢犍子也成為女子的閨中游戲。李聲振在《百戲竹枝詞》中描述:“縛雉毛錢眼上,數人更翻踢之,名曰‘攢花’,幼女之戲也。踢時,則脫裙裳以為便?!?/p>
鍵子分為鍵鉈和鍵羽兩部分,鍵鉈多用圓形的鉛、錫、鐵片或銅錢制成,鍵羽多用羽毛。毽子制作簡便,以布或皮縫裹小銅錢為底座,上插一束色彩艷麗的雞毛。其基本踢法有盤、磕、拐、蹦四種。盤,主要指用兩腳內側交替踢;磕,主要指用膝蓋將趣子彈起;拐,主要指用腳外側反踢;蹦,主要指用腳尖踢。踢犍子水平高的人,不僅能運用腳尖、腳背、腳跟和腳底踢出種種花式,就是頭、胸、肩、背、臀和腿也可踢出上百種花樣,令觀賞者眼花繚亂,目瞪口呆。古代稱為“佛頂珠”的踢法,就是把鍵子踢起來以后,用頭頂把它接住。
踢鍵子場地不分大小,室內外均可進行,人數可多可少。競賽形式多樣,可以比次數、比連踢時間、比花樣技巧。踢鍵子時,腿、足、腰、髖、膝、踝等部位均可得到充分活動,能加速全身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肺活量、改善內臟機能,還能鍛煉關節(jié)的柔韌性和靈活性,使骨骼、身軀都得到很好的鍛煉。除了鍛煉靈活性和身體的協(xié)調能力,還可以減肥。
1963年,踢犍子同跳繩等一起被列入國家提倡開展的體育活動,并被編入小學體育教材加以推廣。從此,踢鍵子運動在全國普遍開展。1984年,原國家體委正式將踢毽子列為全國比賽項目;2011年,踢鍵子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彩雞毛制成的鍵子宛若彩蝶般上下翻飛,美妙絕倫,娛樂和藝術功能俱全,既有益健康又有趣。更重要的是,它植根于民間,千年不衰,至今仍是男女老少皆喜愛的體育活動。 ⊕
(摘自《科普時報》2024年10月25日,離蕭天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