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多數(shù)人都吃過皮蛋,但可能并不了解皮蛋的制作過程一在鴨蛋(或雞蛋)的外面裹一層草木灰,其中加一些石灰之類的堿性物質(zhì);放置一段時間后,在強堿作用下,蛋中原有的含硫氨基酸被分解產(chǎn)生硫化氫及氨,再加上浸漬液中配料的氣味,就賦予了皮蛋特有的味道。同樣在強堿作用下,蛋白部分變成凝膠狀,蛋黃部分凝固變色。
一般用雞蛋做的皮蛋蛋白會呈透明的金黃色,帶有雪花斑點,蛋黃呈黃色;用鴨蛋做的皮蛋蛋白一般發(fā)黑且不透明,蛋黃呈墨綠色。石灰等堿性物質(zhì)穿過蛋殼上的細孔與氨基酸化合生成氨基酸鹽,它們不溶于蛋白,而是結(jié)晶成幾何形狀,于是就有了漂亮的“松花”。
皮蛋不僅美味,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清代醫(yī)學家王士雄在其食療養(yǎng)生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皮蛋,味辛、澀、甘、咸,能瀉熱、醒酒、去大腸火、治瀉痢,能散能斂。”清代汪紱在《醫(yī)林纂要》中說它能“瀉肺熱、醒酒、去大腸火、治瀉痢,能散能斂”。在我國民間,皮蛋常被用來治療咽喉疼痛。
皮蛋最簡易、最方便的吃法是,把皮蛋切成瓣,加入醬油、香油、香醋等涼拌。這種吃法既能殺菌,又能提香,還能中和皮蛋中的一部分堿性,吃起來味道極好。
除了涼拌,糖醋皮蛋、三色蛋、皮蛋魚片湯、翡翠皮蛋羹等也是餐桌上常見的美味,但最受國人喜愛的還是皮蛋瘦肉粥。 ⊕
(摘自微信公眾號“百科知識”離蕭天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