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丹,許多菜肴都擺脫不了奶酪的“糾纏”。
在餐廳,菜單上以奶酪為食材的菜肴多得令人咋舌,隨便看看,便有蘑菇奶酪、蕨菜奶酪、土豆奶酪、風(fēng)干牛肉奶酪、黃瓜奶酪沙拉、蘆筍奶酪、雞肉奶酪湯、奶酪炒雞蛋、奶酪蕎麥面、辣味奶酪餃子等。不喜歡奶酪的人看到這樣的菜單,恐怕會當(dāng)場暈厥。我呢,向來鐘情于奶酪,自然如入寶山,如魚得水。每頓餐食,我們都會點兩三道奶酪菜肴。奶酪在不丹人的巧手烹飪下,展現(xiàn)出無與倫比的獨特風(fēng)味,入口絲毫沒有黏膩感。最讓人稱奇的是,每一道奶酪菜肴都各具特色,個性彰顯,口感迥異,滋味絕對不重復(fù)。
奶酪在不丹真可說是“無孔不入”。走在菜市場里,五光十色的奶酪堆滿了大大小小的攤位。乳牛奶酪每千克售價500努爾特魯姆(以下簡稱“努”,約合人民幣43元),而牦牛奶酪要從高山上運下來,運輸成本高,售價自然也高,每千克售價800努(約合人民幣69元)。
普遍受歡迎的,是一種干化的牦牛奶酪一這是不丹的牧民制作的。
在不丹北部和中部偏遠(yuǎn)的高山區(qū),散居著五六千名牧民。海拔幾千米處氣候寒冷,適合養(yǎng)殖牦牛。全身是寶的牦牛,是牧民的經(jīng)濟(jì)命脈。肉可食,皮可縫制成衣服,毛可以編織成披巾,牛尾則可做成假發(fā)等。對牧民而言,最為重要的是制作牦牛奶酪,因為他們需要高熱量食物來抵御寒冷,而耗牛奶酪富含脂肪、熱量和蛋白質(zhì),正好滿足他們的需求。到了酷寒難耐的隆冬,為了避寒,牧民會暫時來到山下,寄居于山下居民溫暖的房子里。為了表達(dá)謝意,他們會將牦牛奶酪干當(dāng)作禮品送給房子的主人。
在集市上,攤主將牦牛奶酪干切成小巧的方塊,用繩子綁成一串一串,垂掛在攤位上,宛若奔流而下的白色瀑布,煞是好看。每塊奶酪干售價15努(約合人民幣1.3元),我買了一串,可嘆它比石頭還硬,根本無法用手開。我心想,吃這東西,牙齒恐怕會崩裂吧!攤販笑著示意我將它放入嘴里,慢慢地以唾液軟化它,不要使勁去咬。兩三分鐘后,果然,奶酪開始變軟。初入口時,奶酪干的味道好像被封鎖了,如同嚼蠟;然而,軟化之后,它便漸漸釋放出一種腥膻的味道,愈嚼愈腥,腥得我頭發(fā)齊刷刷地豎立,只好吐掉。攤販以一種責(zé)怪我“暴殄天物”的目光瞅我,說:“你應(yīng)該吞下去啊,它的營養(yǎng)很豐富呢!”
過去,不丹禁止進(jìn)口口香糖,因此,許多不丹人將牦牛奶酪干當(dāng)成口香糖的替代品。他們往往會買一兩千克牦牛奶酪干囤積在家里,日嚼夜嚼,嘴里沒了它,便像缺了牙齒般,空落落的,沒了依靠。那些牙齒結(jié)實的人,不到10分鐘便能將一塊牦牛奶酪干嚼得爛爛的,吞咽下肚;而牙齒稍差的,半小時之后還在奮戰(zhàn)不休。
目前,盡管口香糖已從其他國家源源不斷地輸入不丹市場,但牦牛奶酪干始終穩(wěn)坐“舌尖之王”的寶座。當(dāng)?shù)厝俗院赖卣f:“口香糖嘛,越嚼越淡,淡至無味;牦牛奶酪干卻剛剛相反,越嚼越香,越香越耐嚼一而這,不正是我們對人生的憧憬嗎?”
在不丹,奶酪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文化的象征、傳統(tǒng)的烙印、習(xí)慣的延續(xù)。當(dāng)我們深入了解這一點,便能理解為何不丹人對奶酪如此癡迷了一三餐吃它,連零嘴也不放過它! ⊕
(摘自聯(lián)合早報網(wǎng)2025年3月12日,梅之傲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