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們走近靈壽縣的“三世中樞”石碑坊,感受久遠歷史與悠悠鄉(xiāng)情。
“三世中樞”石牌坊坐落于靈壽縣北關西街,始建于明代崇禎十三年(1640年)之冬,落成于崇禎十四年(1641年)。石牌坊是為傅永淳所建。傅永淳(1586—1667),字惺涵,號熙宇,北直隸靈壽人,明末大臣,官至吏部尚書。其任陜西巡按御史、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書時多有建樹,為彰其功德,崇禎皇帝遂降旨,賜建石牌坊于靈壽。
“石牌坊”之名在多種文獻中有所不同:1992年8月版《石家莊文物大觀》載此牌坊名為“靈壽石牌樓”;1993年4月版《靈壽縣志》載此牌坊名為“傅氏透雕石牌樓”;1997年9月版《石家莊歷史文化精華》載此牌坊名為“靈壽石牌坊”?,F(xiàn)在通行的名稱為“靈壽石牌坊”,但是在當?shù)厝藗兌喾Q之為“石牌樓”,靈壽縣城內還有一條街也因之命名為“牌樓街”。
石牌坊坐向南北,兩面一體,高12余米,東西長8米,南北寬2.6米,通體用淡青細石料(靈壽縣東柏山鄉(xiāng)伍河村一帶所產)透雕而成。其構架為四柱三間五樓三重檐仿木結構,古樸典雅,渾厚壯實。牌坊的基石、抱柱、斜錢、額枋、斗拱、脊獸等構件之間均以石鑿榫卯相連,精雕細鏤,天衣無縫。石牌坊的兩根主方柱橫斷面邊長為58厘米,兩根次方柱橫斷面邊長為46厘米。柱面勻布流云圖案,四柱兩側各有雙重夾柱,夾柱頂端共雕46個大小不同、各具神態(tài)的石獅,或立、或臥、或伏、或驤首雄視,嬉戲其間,妙趣橫生。斗拱部分主間6朵,次間上樓3朵,下樓兩朵,布局勻稱,斗昂端嚴。每層檐兩邊各有鴟尾1個,3對對稱。牌坊頂正脊兩端置吻獸,正中雕雙吻獸,獅子立其上,獅背背負寶瓶。
三層檐大小額枋精雕各式流云,飄然若動,上層明間檐下正中豎匾,額題“皇恩寵錫”4個楷書大字。1992年8月版《石家莊文物大觀》、1993年4月版《靈壽縣志》載此石牌坊時將“皇恩寵錫”旌表,錯記為“皇恩龍賜”。旌表四周鑲邊是金黃色蟠螭紋圖案(龍圖案的一種,“螭”為蛟龍屬,黃色龍的一種)。旌表中書“皇恩寵錫”4個鎏金大字,就是“圣旨”?!板a”者,賜也,在這里兼有“命”或“賜”的雙重含義。此牌坊為皇命賜建,是比“敕建”更高的皇命。許多參觀者因看不到牌坊上的“敕建”字樣,就懷疑此牌坊不是皇封而建,但若搞明白“錫”的意思,此誤會便迎刃而解。
“皇恩寵錫”豎匾下為“云中雙雉”圖景,中層明間檐下正中豎匾,楷書“三世中樞”4個大字,筆勢雋永剛健,相傳出自靈壽隱逸朱仲福之手,為石刻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關于朱仲福題字的傳說,是這樣的一一傅永淳與朱仲福是莫逆之交,但二人對人生處世各有不同見解。傅尚書為的是官宦名利,朱仲福卻愿在山村隱逸。朱仲福書法非常好,卻不愿意在各處留名掛姓,這些傅尚書是深深知道的。當時若要是硬請他來寫“三世中樞”4個字,可能會被拒絕,因而傅尚書不敢明說。一天,傅尚書來到朱家拜訪,見朱仲福正在練字,便趁機拿出一張二尺見方的大紙讓仲福寫了一個“三”字。過了幾天尚書又來看朱仲福,又請仲福寫了個“世”字。后來,仲福到靈壽趕集,順便到尚書家里看看。一進書房,他看見尚書正在練習寫“中”字,直筆的長短和口字的寬窄搭配不當,怎么也寫不好。尚書便請教朱仲福,仲福提起筆來寫了個“中”字。又過了幾天,尚書把仲福請到家里來寫字,仲福也明白尚書的用意,便不加推辭地寫出了“樞”字。這樣,“三世中樞”4字才得以湊齊。于是,傅尚書直截了當?shù)貙χ俑Uf:“我非常敬佩你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人格?!乐袠小@4個字,我本打算求你題字留名,恐怕你不答應,所以才這么辦的,不過這也是可以表示皇家的恩寵,顯示了傅家的光彩,對你來說也沒有貶低你的榮譽吧!不過這么一辦,我感覺有些對不起你,請你原諒?!笔乱阎链?,仲福也沒說什么,只是提出不在匾額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就這樣,“三世中樞”這幾個字,就被雕刻在高高的石牌樓上了。可是,大家從什么地方也看不出有“朱仲福”的字樣來。
“三世中樞”匾下為六鶴并排云游,再下為云中雙蟒。雙側次間均飾流云圖案,構思奇巧,雕工技藝精湛,噴云吐霧,云騰浪涌,神態(tài)逼真,給人以飛躍飄逸之感。而1992年8月版《石家莊文物大觀》錯將蟒雉的圖案認為是龍鳳,并在文中記述:“此牌坊的透雕圖案卻形成了鳳在上、龍在下的奇異格局,顯然違反了封建禮制的常規(guī)。”實際上牌坊的透雕圖案非龍為蟒,非鳳乃雉。
下層主間通間橫匾,陽刻3行楷字:首行為“誥贈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傅承訓淑人胡氏、張氏;傅承問淑人康氏、趙氏”;次行為“誥贈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傅挺淑人李氏”;再次行為“吏部尚書前都察院左御史兵部左侍郎傅永淳夫人彭氏”。匾下橫梁透雕三巨蟒:正中者屈曲中蟠繞,凝視前方,左右者僅露蟒首,怒目張口。兩側次間檐下各豎刊記一塊,一刊監(jiān)造官員的職銜、姓名,一記筑造牌坊的年月干支(刊記為陰文,余皆為陽文)。其下兩層托梁,各有一條流云游蟒,玲瓏剔透,神態(tài)逼真。
靈壽石牌坊整體以其構思奇巧、造型完美、雕工精細而享譽全國。1956年,其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其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的參觀者看到牌坊上的主體人物傅永淳是吏部尚書,便說:“吏部尚書,近似于現(xiàn)在的省部級,官職不小了!”但實際上,此三世中樞坊是宰相級的牌坊,牌坊上記載的封贈職務,是傅永淳任兵部左侍郎受嘉封時贈其父、祖的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職銜。這是因為賜建此牌坊時,傅永淳的吏部尚書及左都御史的誥命尚未下達,所以雖是家宰之位,仍按兵部之封。
三世中樞牌坊西側原有一“告示碑”,是1922年北關傅氏先祠董會商議并族眾公議而立,由當時宿儒鄭奉爵書丹。碑有碑座與碑身,碑座厚1.5尺、縱1.5尺、橫2.4尺,碑身高4.2尺、厚6寸、寬2尺。該碑后遭毀?!陡凳霞页恕ぱa記》中載其原文:“中樞石坊,明崇禎十四年奉敕修建。上荷朝廷厚恩,下昭族姓光寵,洵當時之盛遇,亦閭邑之巨觀也。其造作精妙,幾奪神工;宜乎遠近馳名,久為雅俗共賞。民國九年(1920年)六月間,偶有鄉(xiāng)愚無知輩,擊去一小獅,以為戲玩,傅氏索回。因口角呈明縣長,縣長乃出示曉諭:‘以為奉天子之命建立斯坊,表厥宅里樹之風聲,于以崇德象賢摩風勵俗,非徒表揚于一時,兼示來于奕祀。自今以后,凡附近居民要極力保護,無再損壞,庶褒揚盛典,有裨觀摩,古跡常存,胥觀風化。為此切示,各宜凜遵無違?!?/p>
見過三世中樞石牌坊的人,多為其品位之高雅、工藝之精湛、氣勢之恢宏而折服?!陡凳霞页恕份d三世中樞牌坊“高五丈,東西寬三丈,南北縱一丈”。五丈相當于今天的16余米。細看當今牌坊的總體輪廓,總有高度不夠之感。1993年4月版《靈壽縣志》載此牌坊說:“地面以上高12余米,地下進深2.6米。”是什么原因使此牌坊由16余米高,變成現(xiàn)在的12余米高呢?《傅氏家乘·祠坊卷》稱,北關地勢低下,大街路狹隘,每逢大雨時,西北路諸水傾注而來,漸有古道成渠之患。因此,有人倡議撤諫議坊之石以障狂瀾。乾隆十五年(1750年)族眾會議決定:撤諫議坊之石以熳街心,以護通衢、利旅行。而諫議坊既撤,泥沙無阻擋,多有淤積至“石牌坊”處。三世中樞坊南北曾用大青石熳路共百步(相當于今150米)。西關十字街此后又多次遇大水沖積泥沙于街道之上,致使此牌坊淤入地下1.3米,這就是現(xiàn)今的中樞坊比原始記載低的原因。
幾百年的時光里,這座三世中樞坊既飽經風霜,又經歷多次修。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當?shù)卣鵀槠湫藿ㄨF欄桿,對其損壞部分進行過搶修加固。2004年,當?shù)卣疄槠渲匦轮谱?、安裝了防護鐵欄桿。然而,由于靈壽石牌坊整體暴露于室外,長期受到溫度周期變化、凍融作用、酸雨侵蝕、微生物破壞、地震、雷擊等自然因素的破壞,導致其表面風化剝蝕嚴重、石構件局部殘缺、多處存在裂縫、石柱傾斜現(xiàn)象逐年加重。2024年夏季的一場短時大風與強降雨天氣,局部石檐板承受較大偶然風荷載,讓這座石牌坊出現(xiàn)局部塌落情況。加之年代久遠,石牌坊地面局部不均勻沉降。同時,石構件長期遭受風吹日曬,局部酥粉起翹。西次間一層石斗拱構件也發(fā)生局部斷裂脫落,進而導致南側石檐板、額枋、吻獸等構件斷裂掉落,砸中下方次柱抱鼓石坐獸石獅,使石獅斷裂掉落…
如今,已殘缺不全的“三世中樞”石牌坊,滄桑地站立在北關西街,看日出日落,看人間煙火。此情此景,讓人對悠悠鄉(xiāng)情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