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82歲的陳彼得,中國臺灣流行樂壇教父級人物,在他的出生地四川成都,安靜離去,葉落歸根。
陳彼得去世訃告發(fā)出的6月17日,我正在接孩子。孩子見我第一句話是:“媽媽你會唱羅大佑的《童年》嗎?”我心中大驚,這是10歲孩子第一次問我“羅大佑”。他并不曉得,有一位與羅大佑一樣成名于寶島臺灣的音樂家爺爺,去世的消息驚動了無數(shù)樂迷,包括他的媽媽。
很多喜歡陳彼得的樂迷,并沒做好心理準備。畢竟,就在兩個月前,他剛剛發(fā)布新專輯《8零后》,里頭的新歌《客至》還唱道,“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打開《一條路》的紀念視頻,陳彼得高亢中略帶嘶啞的音色響起的瞬間,在北京明晃晃的太陽底下,我淚流滿面。
“一條路,落葉無跡,走過我,走過你。我想問,你的足跡,山無言,水無語。走過春天,走過四季,走過春天,走過我自己。悄悄地,我從過去,走到了這里。我雙肩,馱著風雨,想知道,我的目的……”
屬于整整幾代人的一首歌。
《遲到》《一剪梅》《一條路》《阿里巴巴》《無言的結(jié)局》《幾度夕陽紅》……這一串歌名,總會讓“60后”“70后”以及一些“80后”,于一瞬間,凝神,恍然,笑了。之于他們,這些歌,就是一個個“接頭暗號”。
作為大陸歌迷,也許,你不知道,《一條路》原名《走過我自己》;也許,你第一次聽到的《遲到》《一剪梅》《一條路》《阿里巴巴》,不是中國臺灣首唱者劉文正、費玉清、高凌風,更可能是大陸的張行、呂念祖、廖百威、吳滌清,又或是翻唱費玉清最多的中國香港歌手張明敏。而這些歌,因這些歌而風靡一時的歌手,背后,有一個“共同的男人”,就是陳彼得。他是這些歌的創(chuàng)作者,很多還是詞曲全包的那種。
是,從讀書時代自學吉他開始音樂路,到中年歸川,陳彼得,留給人世間的歌,數(shù)目近千。他的一輩子,就是半部華語流行音樂史。
說到臺灣流行音樂,大陸歌迷更熟悉的,也許是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還有昵稱同為“小哥”的齊秦、費玉清……有一個古舊的錄像,某次臺灣樂壇頒獎典禮,周華健請上了李宗盛,李宗盛、周華健請上了羅大佑,李周二人共同為羅大佑掀琴蓋、擺琴凳。所有的江湖,大哥的上邊,還有大哥。臺灣樂壇,周華健的大哥,是李宗盛,李宗盛的大哥,是羅大佑,而他們共同的大哥,陳彼得。沒錯,1971年,以一首《玫瑰安娜》,把西方搖滾和Ramp;B(Rhythm and Blues,節(jié)奏布魯斯)元素注入臺灣流行樂中來的“帶頭大哥”,是陳彼得。
在臺灣歌曲風靡華語地區(qū)的那些年月,作為大陸小歌迷,我習慣留意每一首歌的詞曲作者,陳彼得、陳秀男、陳大力、梁弘志、葉佳修……這一串名字,高頻率地出現(xiàn)在千百首歌的詞曲作者署名中。
長大后,工作后,朋友們常去KTV溫習老歌。陳彼得的作品,總在必點歌單上。《一剪梅》的蒼茫遼闊、執(zhí)著無悔,《無言的結(jié)局》的糾結(jié)與無奈,《幾度夕陽紅》哀而不傷的古典意境……正是這些歌,一點點地塑形了幾代歌迷的音樂審美。
而《一條路》,我還記得,常常是,獨唱,漸漸成了二三人小合唱,漸漸成了全場大合唱。它的氣質(zhì),更像一曲公路搖滾。在荒蕪之地,于滾滾車流,那些終日受困于“996”的“社畜牛馬”,這歌你就循環(huán)播放吧,歌中,可能看到高空,可能看到遠方。
臺灣眷村長大的陳彼得,中年之后,回到出生地四川成都。他的人,在地理意義上的故鄉(xiāng),而音樂理想,則繼續(xù)自由流浪。
陳彼得依舊活得像個“老頑童”。古稀之年的他,更多專注于對中華古詩詞的譜曲。2018年3月,他在央視上以一曲《青玉案·元夕》,打動億萬觀眾。他甚至出現(xiàn)在2018年的《中國好聲音》賽場。2019年春節(jié),年近八旬的他,在成都寬窄巷子熙熙攘攘人群中,彈唱《我和我的祖國》,令無數(shù)人感動落淚。2024年底,81歲的他,甚至出現(xiàn)在B站跨年晚會上,高歌一曲現(xiàn)象級游戲《黑神話·悟空》的片尾曲。
而回溯陳彼得早年的創(chuàng)作黃金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其時臺灣樂壇英雄輩出人才濟濟,細想想,于他們自己,于億萬樂迷,也是一種幸福。
大概是半年前,北京衛(wèi)視有一臺集合兩岸三地音樂人的民謠演唱會,我突然看到了葉佳修。瘦小,甚至有點兒羅圈腿,有著安靜的害羞的笑容,走在大街上,你不會多看他一眼的那種。如此貌不驚人的老頭兒,曾經(jīng)帶給我們什么呢?《外婆的澎湖灣》《鄉(xiāng)間的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踏著夕陽歸去》……你一定已驚叫——是他!葉佳修,與陳彼得一樣,締造臺灣流行樂輝煌史的重量級人物之一。
無獨有偶。與陳彼得同時代的另一批名字熠熠生輝的樂壇人物,我有幸于電視上再度“邂逅”。那天,遼寧衛(wèi)視竟然在播羅大佑專題。醫(yī)生世家,學醫(yī),從醫(yī),1974年的《閃亮的日子》,1985年的群星版《明天會更好》,1986年離開美國定居中國香港……在一版錄制于1991年的《東方之珠》合唱錄像中,我看到了娃娃、趙傳、陳淑樺、潘越云、李宗盛、周華健……激動萬分的我,催促家里的“10后”——“孩子,快看!這里頭的黑白圖片、錄像,里頭的伯伯阿姨們,全都是看一眼少一眼的!”然而,電視機前的10歲娃,對眼前這一切,置若罔聞,繼續(xù)埋首平板,專注打蛋仔。
只有無奈與悲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審美。1970年-2000年,臺灣樂壇最為鼎盛的年月,永遠銘刻于我們這幾代人的記憶里,卻貌似走不進新人類的視野中。我們愛的那些作歌人、唱歌人,相伴共唱的聽歌人,或老去,或走遠。
陳彼得去世消息傳出的那天,6月17日,是我的媽媽去世八周年的日子。這樣一個日子,沉默是金,對你愛的人,默默地想,對你愛的歌,默默地聽,就夠了。老歌就是這樣,年少時,聽個旋律,過盡千帆后,聽懂了歌詞,總是有突如其來的機緣,你發(fā)現(xiàn),曲未終,人未散,你和我,又在“一條路”上重逢。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編輯: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