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霍克尼的藝術生涯
(一)霍克尼簡介
大衛(wèi)·霍克尼出生于1937年,是當今國際畫壇備受矚目的藝術家。從小,霍克尼就展現出了非凡的繪畫天賦。16歲時,他就進人了布拉德福德藝術學校,開始接受正規(guī)的繪畫訓練。兩年兵役過后,他在22歲的那年進入了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此時他的繪畫水平已經達到了專業(yè)水準。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霍克尼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艾倫·瓊斯、德里克·博希爾和羅恩·基塔伊等。他們的交流與互動為霍克尼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靈感,使他能夠不斷創(chuàng)新和挑戰(zhàn)自我??v觀霍克尼的藝術生涯,可以發(fā)現這是一條比較平順的道路,這一點在他的作品中也有體現,痛苦的情緒很少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激情和快感。這說明他后期作品中色彩鮮明的表現與個人的性格是緊密相連的?;艨四岫嘣乃囆g實踐使他不僅在繪畫領域有所建樹,而且作為設計師、攝影師、插畫師等也頗有名氣。他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參與藝術活動,這使其成為世界范圍內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師之一。這種跨越國界的影響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讓霍克尼的藝術生涯更加多姿多彩,在世界美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霍克尼的藝術發(fā)展
霍克尼曾在布拉德福德藝術學校接受傳統(tǒng)教育,這所學校強調透視學和解剖學的系統(tǒng)性,并將繪圖視為一切藝術形式的依據。與學校的教育內容不同,霍克尼在他的早期受教育過程中逐漸意識到繪畫并不僅僅是記錄世界的方式,而是一種藝術語言,它能夠讓人們感知世界。在遵循這一原則的同時,霍克尼獲得了到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美術基礎的機會。在那里,他進一步深化了對繪畫的理解,并開始大膽地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與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不同,霍克尼深受抽象表現主義的熏陶,這種藝術流派強調個體的表達和情感的表現,這為他提供了更廣闊的藝術創(chuàng)作空間。
1964年,霍克尼移居加利福尼亞后,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缺乏時代感,于是他突破原有設計形式,創(chuàng)作出“泳池”系列。自從19世紀照相機發(fā)明之后,人們大多認為架上繪畫將會被照片取代,但霍克尼認為相機不過是把對象的瞬間狀態(tài)打印出來而已,他選擇用新的手法一一攝影拼貼去展示繪畫。這一創(chuàng)新繪畫方式讓他能夠在畫布中表現出更豐富、更鮮明的視覺效果?;艨四崾苤袊嫛犊滴跄涎矆D》(圖1)散點透視手法的啟發(fā),創(chuàng)作出拼貼畫《梨花盛開的公路》(圖2)。這幅拼貼畫成為他眾多拼貼作品中的精品。其創(chuàng)作方法不只是摹仿現實世界,而是以攝影拼貼形式,綜合運用不同角度、不同時期、不同樣式的藝術元素,以營造獨特的視覺效果。這一創(chuàng)作方式無疑是對那個時代的革新與突破,并使其作品受到藝術界的普遍重視與探討。
霍克尼用相機拍攝了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羚羊谷的一條沙漠公路的幾十張不同視角的照片,最后拼貼成《梨花盛開的公路》。他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頻繁返回家鄉(xiāng)約克郡,而后以多元主義與自由主義為藝術導向,通過大尺幅拼貼油畫,如GarrowbyHill和《太平洋海岸高速公路和圣莫妮卡》展現約克郡的空曠地貌,結合深遠視覺觀感與多媒介實驗,如版畫、攝影等,實現了創(chuàng)作風格的階段性突破。除了實際操作技能之外,他還有比較豐富的理論知識,如他寫了《隱秘的知識》和《圖畫史》。他探討用光學儀器透視技術來捕捉歐洲古代名畫的比例。其作品總是在傳統(tǒng)和現代之間尋找一種平衡。與此同時,霍克尼也主動認識到傳統(tǒng)、現代和當代藝術的相互聯(lián)系,他吸收了所需的內容來塑造風格。在霍克尼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以湛藍畫出來的棕櫚樹、情人光潔的背部以及一幢幢平常的加利福尼亞建筑成了辨識度很高的元素。
二、霍克尼對新媒體、新工具的運用
霍克尼擅長利用新媒體、新工具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比如攝影機、傳真機以及蘋果公司的數碼產品iPhone、iPad等等。他利用新技術并結合傳統(tǒng)繪畫技術,創(chuàng)作出了非常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畫作。這些作品不僅表現出霍克尼對于科技的敏銳性,同時表達出其獨特的觀點以及對于藝術的執(zhí)著。在霍克尼看來,新工具不僅僅是工具,還是他追求藝術的途徑。他力圖借助這些新型媒介以全新的觀看方式展現世界,使觀者不得不聽從圖片的引導,沿特定軌跡運動并對空間進行再建構。這些新工具、新手段使霍克尼的作品更多樣,更有創(chuàng)意,同時讓其在藝術領域成績斐然。他的作品不僅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充滿了精致、創(chuàng)意,給人留下了深刻啟示。
(一)傳真繪畫
由于家族遺傳病的影響,霍克尼逐漸喪失了聽力,這促使他尋找新的溝通與表達方式。在聽力衰退后,他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傳真機,將其從簡單的通信工具轉化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媒介。通過反復試驗和不斷優(yōu)化,他成功地將黑白傳真圖像轉化為具有豐富色調和紋理的藝術作品。這一過程不僅展現了霍克尼對技術的駕馭能力,更凸顯了他對藝術創(chuàng)新的執(zhí)著追求?;艨四崂脗髡鏅C的技術限制,如灰度疊加、多次掃描和紙張褪色等,構建去中心化的共享網絡,使接收者通過參與式傳播延續(xù)創(chuàng)作,從而剝離藝術的商品屬性,回歸感知與表達的本真狀態(tài)。此外,傳真機作為霍克尼的“聾人電話”,成為他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梁。由于聽力障礙,圖像成為他傳達思想與情感的主要手段。這些傳真畫作不僅是他對自然與靜物的獨特表達,還是他觀察世界、理解生活的深刻印記。這種以圖像為媒介的溝通方式突破了語言障礙,讓更多人能夠領略到霍克尼的藝術世界。他將商業(yè)化的傳真機轉化為非商業(yè)的藝術傳播工具,打破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模式和商業(yè)利益的束縛。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更加親民化,使得藝術作品的傳播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藝術市場和收藏家,而是更廣泛地觸及普通公眾。
霍克尼通過傳真機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式不僅展現了極強的創(chuàng)意與革新精神,還為藝術創(chuàng)作和傳播帶來了深刻的啟示。這一非傳統(tǒng)的藝術實踐,突破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固有邊界,賦予了傳真機這一日常辦公設備全新的藝術生命。他的實踐顛覆了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作的固有框架,使得藝術更加自由、開放和多元。對我們來說,霍克尼的創(chuàng)作方式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藝術的邊界與可能性。
(二)iPhone、iPad繪畫
20世紀后,霍克尼迎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臺iPad,并迅速迷上了各種新鮮的 App ?;艨四崽貏e鐘愛Brush軟件,這是一款專為iPhone和iPad設計的畫圖軟件。這個軟件雖然在功能方面不如現在的繪畫軟件完善,但操作性很強,提供了基礎的筆觸樣式以及調節(jié)色譜透明度和濃度的選項。這些全新的功能讓霍克尼感到驚喜萬分,他決定深入研究如何使用這個新奇的工具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
霍克尼的此類作品色彩飽滿且純度高,這是由于手機屏幕尺寸較小。盡管畫布大小可以調節(jié),但作畫面積還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艨四崾褂么竽粗高M行繪制,因此畫面中的粗線較為明顯,但這并未影響到他對畫面內容的簡單刻畫。在霍克尼看來,使用iPhone進行繪畫更多是一種速寫的形式,用以記錄生活中的點滴瞬間,包括肖像(圖3)、風景等。他通過這種方式,將生活中的場景和瞬間轉化為色彩斑斕的畫作,向世界展示了他獨特的藝術視角和手法。
霍克尼通過網絡將他完成的作品發(fā)送給世界各地的朋友,也公開投放到網絡上,供大眾欣賞和討論。他的作品風格鮮明,色彩豐富,深受人們喜愛。盡管年齡漸長,霍克尼卻依舊保持著對藝術的熱愛和探索精神,利用科技手段不斷創(chuàng)新和突破,使作品不斷煥發(fā)新的活力。
在利用iPad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霍克尼將其視作如同速寫本一樣的便捷工具。不過,由于iPad本身的屏幕較小,他在繪制風景畫時,更傾向于選擇近景和小景,更多地讓主體物占據較多的畫面位置。與傳統(tǒng)繪畫莊重的感覺相比,iPad 繪畫更像是藝術家的即興涂鴉。在霍克尼的 iPad 繪畫作品中,色彩的變化更為明顯,色彩飽和度也更高。尤其在畫面主體部分,鮮艷的純色元素尤為顯眼,較暗的色調則用于表現空間關系(圖4)。對霍克尼來說,使用iPad進行繪畫與傳統(tǒng)繪畫調色手段相比,更能直觀地展現色彩。
霍克尼的作品充滿了創(chuàng)意和激情,他的創(chuàng)作引發(fā)了人們對數字繪畫這一新興領域的關注和思考。在這個數字化、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霍克尼以他的實際行動展示了藝術與科技的完美融合。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霍克尼發(fā)現,盡管iPad屏幕較小,但這并未阻礙他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意。相反,反而促使他更注重畫面的細節(jié)和深度。他的作品不僅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同時反映出他對數碼技術的熟練運用和對藝術創(chuàng)新的追求。
三、結語
無論技術如何進步革新,最重要的是藝術家的情感表達與視覺呈現。大衛(wèi)·霍克尼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劃時代意義,是因為他的畫面飽含對生活的熱愛。其對于畫面的思考及作品所傳達出的藝術性和繪畫性是任何工具都無法替代的,那是來自人類情感的,正是這種情感連接了藝術家與觀者。無論技術如何創(chuàng)新,其終歸只是工具,使作品動人的,永遠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對生活、對藝術的思考,因此無論技術如何發(fā)展,藝術家都要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
[2]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3]霍克尼,蓋福德.圖畫史:從洞穴石壁到電腦屏幕[M].萬木春,張俊,蘭友利,譯,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21.
[4]霍克尼.熱愛生活:大衛(wèi)·霍克尼作品集[M].周渝,莊婉儀,譯.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
[5]霍克尼.隱秘的知識:重新發(fā)現西方繪畫大師的失傳技藝[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
[6]霍克尼,蓋福德.春天終將來臨:大衛(wèi)·霍克尼在諾曼底[M].萬木春,譯.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22.
[7]霍克尼.大衛(wèi)·霍克尼談大衛(wèi)·霍克尼:我的早年[M].萬木春,張俊,蘭友利,譯.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22.
[8]霍克尼.我的觀看之道[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9]范忠鋒.大衛(wèi)·霍克尼繪畫作品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7.
作者簡介:
張睿立,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造型藝術。